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2).pdf
4页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2) (五)陶渊明的艺术风格王运熙认为陶渊明“能够冲破玄言诗的束缚,以朴素平淡的语言表现农村的优美风光和他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体验,使诗歌洋溢着诗情画意,获得了新生命葛晓音《陶诗的艺术风格》指出,“他超出了当时崇尚形似的艺术观,比他同时代乃至以后几代文人更早地发现和创造了浑融完整的诗歌意境,这种意境是在诗人淳真平淡的生活和心情中自然形成的……陶集中无论行役诗还是田园诗都是写意归鸟、青松、芳菊、孤云,多有比兴、象征的意义[36]马秀娟《此公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认为陶诗的‘淡’是浓后之淡,‘质’是巧中见质,‘枯’是腴极似枯,这种质而绮,枯而腴、淡而美的矛盾的统一,构成了陶诗深远无涯的意境,清新实丽的风采,冲淡清和的情致[37]孙静《谈陶渊明田园诗的浪漫主义》指出陶渊明用‘意’在现实生活中幻想出理想的乐园,也在创作中完成了理想境界的飞跃在表面上似是描摹平实的实际生活中,实际上已经不知不觉地展开理想与愿望的翅膀,飞入了一种精神化境[38] (六)陶渊明的创作方法钟优民《论陶渊明和他的咏怀诗》认为陶集大部分作品是现实主义的杰作,而“反映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最高成就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则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而浪漫主义又占主导地位的珍品”。
[39]孙静则进一步提出:“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倾向是以理想为轴心,或者表现理想的生活境界,或者抒发坚持理想的精神,无疑是属于浪漫主义的……陶渊明的田园诗丰富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流派它创造了浪漫主义的一种新风格,其基本特点就是在乎实的生活形式中含蕴着理想的境界,在表面的现实形式下含蕴着非现实的内容即使是诗人用幻想的形式写出的桃花源,也呈现着这样的特点”并指出“陶渊明的浪漫主义主要来自以‘庄’为代表的这个浪漫主义传统” 这段期间出版的陶学专著有逯钦立校《陶渊明集》(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李华选注《陶渊明诗文选》(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唐满先选注《陶渊明诗文选》(一九八一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徐巍选注《陶渊明诗选》(一九八四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唐满先注<<陶渊明集浅注》(一九八五年江西人民出版社),钟优民著《陶渊明论集》(一九八一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吴云著《陶渊明论稿》(一九八一年陕西人民出版社),王绍龄著《陶渊明》(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谷云义编著《陶渊明》(一九八三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等这些读物或全面地论述陶渊明的时代、生平、思想发展、创作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简明地分析陶渊明思想和创作的几个侧面,皆能从不同角度反映陶学研究的新水平、新高度。
四、全国首届陶渊明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展示了陶学研究的光明前景 一九八五年是陶渊明诞生一千六百二十周年,陶渊明纪念馆落成典礼和首届陶学讨论会开幕式于八月三十日同时在诗人故里——江西九江县城举行,这是陶学发展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喜事为了迎接这一盛会的召开,江西省有关部门早在一九八四年即拨款建馆,《九江师专学报》特辟《陶渊明研究》专栏,于会前陆续发了四组评陶文章,计二十二篇,十三万多字关于这次纪念活动情况,《光明日报》、《文学报》,《江西日报》等报均有报导,如八月十五日《文学报》头版消息载:“陶渊明纪念馆座落在九江县城沙河街东北隅的蔡家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题了馆名该馆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九百平方米,已于七月三十日建成正式开放,并展出一批珍贵文物与资料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二日,九江还召开了陶渊明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十三个省(市)的一百三十多名学者、专家和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讨论会共收到论文五十二篇,作者分别就陶渊明的生平、归隐思想和艺术风格、美学观及对后人的影响,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展开了争论’具体说来,中心议题有以下六个: (一)陶渊明的故里何在?近几年来江西地区就此问题有过反复辩论,童怀《陶渊明故里究竟何在?》曾有报导:“有人认为陶渊明的故里在九江市星子县境内,纪念馆理应建在星子县。
而九江市文化局的同志却告诉我,目前传为陶渊明故居的不仅有星子县的玉京山、栗里陶村,还有九江县的鹿子坂、浔阳旧城等等,究竟故里何在,聚讼纷纭,一时难下确论”[40]讨沦会上就此争论甚烈,各方论点多数早已披诸报刊,如徐新杰《陶渊明故里辨》认为“诗人故里,应为现在的江西省星子县,其故居则在城西五里玉京山麓的磨岭村”[41]胡绍仁《陶渊明故里在宜丰证据确凿》则提出“陶渊明之父陶回,封邑在今宜丰陶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义熙十二年冬,挟少子佟还宜丰;渊明逝于柴桑,归葬宜丰”[42]户亭风《陶潜故里今何在?》认为“陶潜故里先在浔阳郡柴桑县的柴桑山,后移栗里之南村(今九江市郊庐山区的茅山头一带)[43]邓安生《陶渊明里居辨证》则提出“陶渊明的故居……就它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来看,应该就在九江市西十五里之白鹤乡这不仅与我们考证的陶侃的里居相符,而且与《归去来兮辞》序中‘彭泽去家百里’的说法也是一致的”[44] (二)陶渊明的思想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认为“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