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读后感]两次全球大危机读后感范文.docx
11页[《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读后感]两次全球大危机读后感《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读后感 我202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巡察部门工作,没有在经济金融部门的工作经历,但经常会看新闻,对于新闻中出现的“供给侧改革”“降杠杆“,“去库存“等经济术语仍然会较为陌生,同时也隐隐地觉得这些词语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且这个影响机会非常巨大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看了刘鹤副总理的的著作《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一、内容概述 本书约3.5万字,我先后一共花了20多个小时才看完本书成书于2022年,作者刘鹤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2022年起,中央财办启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期望以史为鉴,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组邀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参与研究参与单位分别从国际政治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机制等角度展开研究,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中央财办进行了综合研究,完成了总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研究成果已经在为中央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九大之后刘鹤地位上升明显,作为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央企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对于当前经济具有很大影响力,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也能代表高层的看法,因此当下的政策的制订和施行必然能从其著作中找到痕迹一般领导干部通常会在退休之后才著书立说,在任的高级领导著书的并不多,所以这本著作就显得比较特别了,这也是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之一 本书分为了七个部分,七个部分分别由国内财政、金融机构顶级的经济专家组成研究小组执笔,参与编写的专家来自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开行、北大等机构,最后再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七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第一部分从整体角度,对两次危机的财政、金融、人口、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到第五部分,分别对经济金融、货币金融、金融监管、国际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详细解释不同维度中两次危机的产生原因,应对过程;第六部分,从宏观层面,呈现全球经济学家对两次危机的看法,并对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第七部分,从微观的角度,如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等层面来解析经济危机,并指出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和隐忧,寻求应对之策。
“两次全球大危机“指的是1929年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和2022年的经济危机,前者通过罗斯福新政得以解决,后者通过全球国家携手进行经济刺激得以度过今年是2022年经济危机后的第十一个年头,似乎也是多事之秋:中美贸易战,贸易保护主义,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土耳其,巴西等国)的货币贬值……以史为鉴, 希望在阅读历史中,找到未来的出口 二、关键要点 本书包含的内容和知识点非常多,也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个人感觉这本书的难度适中,既能看懂又有新的启发从我理解的角度, 对书中的关键内容可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方向去认识 (一)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有两点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 1.(P250)“金融的本质是将储蓄转为投资,即通过金融市场和(或)金融中介机构将资金需求方和资金富裕方有效地链接起来这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金融金融,资金融通”,也即把资产端和资金端连接起来之前看到过,企业和个人有四种金融需求:储蓄、支付、投资、融资,也大体可以窥见金融市场的全貌 2.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润滑油,原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经济增长点,金融资本就不会流向实业,而是在金融体系内自循环,形成高杠杆和资产泡沫。
(二)从微观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由第一篇“总览”和接下来的六篇由不同机构的解读组成,分别为: - 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中央财办)* - 从货币金融视角(中国人民银行) - 从金融监管视角(中国银监会) - 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 - 从宏观视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从微观机制视角(北京大学)* 个人觉得第一篇”总览“和后面的三篇比较有干货、水准比较高中央财办的结论和启示总结得比较好,有掌舵的方向指导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宏观研究,一开始文献综述就做得很好,最后对”政府和市场“、”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短期宏观管理与长期经济增长“等几对关系的论述非常到位;北京大学对微观机制的研究是我之前都没怎么想过的(例如会计制度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规定),带给我新的启发 回到第一篇“总览”部分,也是本文的研究核心成果,其对两次危机的区别点和共同点总结,非常值得反复学习: (两次危机的区别点)(P5-6) 1.人口结构不同: —大萧条期间的人口年龄比较年轻,中等收入者比例偏低,受教育程度也不高; — 2022危机期间,人口年龄已大大提升,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受教育程度提高,福利化制度和人口年龄因素造成劳动力的市场适应性减弱。
2.技术条件不同: — 大萧条发生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工业革命),过剩生产力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 2022危机发生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信息技术革命),核武器的发展使得主要国家具有相互制衡的能力,鲜有国家寄希望于战争手段解决利益争端;同时信息化技术加重风险的扩散和共振 3.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进化: — 大萧条之前基本无社会保障制度; — 大萧条后,社会保障制度在发达国家普遍建立,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日臻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了稳定器因此,本次危机发生时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快速的直接干预,控制住了本次危机的短期伤害 4.全球化的程度不同: —大萧条之后,建立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 —当前,全球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代替了传统的金本位制度,资本市场大大开放,跨境投资、跨国公司现象普遍 5.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 — 大萧条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欠发达国家受到外部震荡但只能消极接受; — 本次危机,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上升,在发达国家内需下滑的时候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力量 (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侧重于政治经济学角度)(P7-15) 1.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 1870年以后发生的电力技术革命到发生1929年的危机,间隔了60余年; — 1980年以后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到发生20的2022危机,间隔了30余年。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政策: — 柯立芝,“柯立芝繁荣”; —克林顿、小布什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 大萧条期间表现为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形式是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 — 本次危机与全球化、互联网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虚拟化程度提升、不同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有更多的关系但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资料名义所有权和实质支配权分离,权力集中到虚拟经济领域极少数知识精英手中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 大萧条发生时,美国总统作出“每家的后院有两辆汽车、每家的锅里炖着一只鸡”的承诺; — 本次危机发生前,两任总统都承诺提高住房自有率欧盟国家社会福利出现过度化倾向,绝大部分政治家难有决心和胆量压缩福利民粹主义的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 5.大众的心理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 大萧条前主要是股市泡沫;(先有房地产泡沫,后有股市泡沫,P211补充) —本次危机前主要是房地产泡沫。
先有股市(IT)泡沫,后有房地产泡沫,P211补充) 6.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 — 大萧条前,泛滥的信贷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机的狂热; — 本次危机前,美联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放松监管和次级贷款都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7.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着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力量不断挑战令人难以信服的政府政策,这使得危机的形势变得更为糟糕: — 有些明显的政策错误在事后看起来显得可笑,但实施正确的政策却困难重重大危机在人的一生中往往仅会遇到一次,决策者缺乏经验,又总是面临着民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化这三座大山,政治家往往被短期民意绑架、被政治程序锁定和不敢突破意识形态束缚 8.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 — 大萧条最极端的情况是希特勒通过民选的方式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本次危机,美国金融危机一度出现环节,但欧债危机却出乎意料地全面恶化 9.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 —本次危机,理论创新呼声不断,兴起过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相结合的不少研究,也兴起过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呼声。
10.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它将导致大国权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 —大萧条后,世界经济中心由欧洲转向美洲,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美元占据支配地位,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产生; —本次危机发生后,全球发展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G20平台产生,世界实力对比急剧变动 三、主要收获 看完这本书,我有两个最大的收获: (一)初步了解了了经济危机(社会矛盾)爆发的一些内在原因及逻辑,以前只是在财经新闻上听到泛泛的几个概念,看完这本书之后,将知道的很多概念串联成了一个整体 (二)一定程度上可以知道现有政策为啥是这么制定的,毕竟写书的人,目前也是当下的规则制定者 两次经济危机都先经历了由具有广泛影响的技术变革和新技术不断采用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大繁荣阶段,然后随着技术推动增长的空间和效力弱化,原有的发展动力减弱,技术推动的经济长周期进入末端,产业回报出现下降,产能出现过剩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者自己没有生产资料,所以劳动者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生产自己想要的商品,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自由的调节自己的劳动时间,是绝对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按劳分配”资本家要攫取大量利润,他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必然不能超过利润要获得利润又不可能停止生产久而久之,必然出现全体打工仔的工资总和买不起他们生产的全体商品+服务(虚拟产品)的情况这样就会形成产能与需求的错配,导致产业回报率的降低,造成产能过剩,同时产能的有效需求不足(人们有需求但是没有支付能力,也不能形成有效需求) 2022的金融危机是从次贷危机直接演化而来的,但冰山之下的巨大能量是通过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消费中心、新兴国家的制造中心和不发达国际的原材料和能源中心的不平衡三角形成的,欧美国家的过度消费、过度负债,使得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依赖出口拉动增长一旦欧美国家债务违约,消费水平骤降,中国等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就马上表现显露出来,这实质上还是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的 对于关于产能过剩也有很经典的解释:产能过剩的意思,不是指东西多得用不完,而是指产能已经覆盖了所有利润高的区域,使得接下来剩余的需要消耗该项产能的区域的边际收益低于产能的边际成本。
防范和化解危机的根本:找到新的增长点、调整经济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