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任脉-督脉讲解.ppt
33页第二节第二节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一、督脉一、督脉 (一)经脉循行(一)经脉循行 起始于小腹部,当骨盆的中央 在女子,入内联系阴部的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一络脉,分布外阴部,会合于会阴 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部 督脉——起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沿着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 督脉别络,名长强,挟脊旁上项,散布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分别走向足太阳经,深入贯膂实症,见脊强反折;虚症,见头重、震掉 绕向肛门之后,它的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 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 (二)主治概要(二)主治概要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三)本经腧穴(三)本经腧穴 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
长强 | 腰俞 | 腰阳关 | 命门 | 悬枢 | 脊中 | 中枢 | 筋缩 | 至阳 | 灵台 | 神道 | 身柱 | 陶道 | 大椎 | 哑门 | 风府 | 脑户 | 强间 | 后顶 | 百会 | 前顶 | 囟会 | 上星 | 神庭 | 素髎 | 水沟 | 兑端 | 龈交 | 1.长强长强 [定位]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涩肠止泻、利湿止痒、通经活络 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操作]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热熨 3.腰阳关 [定位]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通经活络、调经固涩 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萎,便血 4.命门命门 [主治] 补肾壮阳、调经固涩、强身健体 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五更泄配关元、神阙等艾灸,遗精,白浊,阳萎,早泄,痛经配十七椎、三阴交等,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惊恐,手足逆冷,中风脱症用灸法 [操作] 直刺0.5-1寸,补法;艾灸多用。
9.至阳 [定位]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泻热通经、活络止痛、利胆止咳 胸胁胀痛配天枢、大肠俞,腹痛黄疸配曲池、阳陵泉、脾俞,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心悸、心痛配内关、神门 [操作] 斜刺0.5-1寸;可灸 14.大椎大椎 [定位]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泻热通经、行气活血、止痉止痛、强身保健 (1)热病中暑,疟疾(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配曲池、合谷泻热;配曲池预防流脑; (2)肺病咳嗽(治百日咳配四花穴双膈俞、双胆俞),喘逆配定喘、孔最,骨蒸潮热、虚损、盗汗配肺俞 (3)惊风抽搐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4)虚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等;配合谷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命门提高机体免疫力; (5)局部项强,肩背痛, [操作] 斜刺0.5-1寸;可灸 15.哑门 [解剖] 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延髓与脊髓结合部) [主治] 利舌开音、行气活血、醒脑开窍 (1)哑症舌缓不语,音哑,配听会、外关(或中渚)、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 (2)急症。
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治大脑发育不全;治疗贫血;头重,头痛 [操作] 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注意:注意:刺本穴要慎重,一般针下感到有两层阻力 第一层是项韧带,当阻力过后出现空松感,此时针已进入椎骨内的硬膜外腔; 如再深刺,可达到柔软的阻力,这是第二层,证明针尖已刺入到硬脊膜,约1-1.5寸,到此切切不可深刺,针尖更不能朝上刺 如深刺,病人即出现闪电样针感,以及惊跳、恐慌、昏到、不醒人事 16.风府风府 [定位]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主治] 醒脑开窍、熄风止痉、利五官 (1)一切风邪为患(脑病)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等 (2)五官病咽喉肿痛,目痛,鼻衄,舌强难言等 [操作] 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一般认为不超过1寸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20.百会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主治] 醒脑开窍、熄风止痉、升举中气、利五官 (1)风邪为患(脑病)治头痛,眩晕(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配风池、养老、足临泣),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 (2)脱证治尸厥、卒中、气脱(配人中、合谷、气海、关元);治阴挺,泄泻,小儿脱肛配长强、大肠俞;治低血压配水沟、足三里;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 (3)耳鸣,鼻塞 [操作] 平刺寸;可灸 24.神庭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25.素髎 [主治] 醒脑开窍、熄风止痉、通利五官 鼻塞,鼻衄,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渊,酒渣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 [操作] 向上斜刺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26.水沟 [定位] 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 醒脑开窍、熄风止痉、通利五官、行气活血 (1)急症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牙关紧闭等配百会、十宣、涌泉 (2)治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操作] 向上斜刺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二、任脉二、任脉 (一)经脉循行(一)经脉循行 1.起始于中极下的会阴部,向上到阴毛处,沿腹里,上出关元穴,向上到咽喉部,再上行到下颌,口旁,沿面部进入目下。
2.冲脉和任脉,都起于胞中,它的一支循背脊里面上行,为经络气血之海其浮行在外的,沿腹上行,会于咽喉,另行的从咽唇口周围 3.任脉,起于中极穴的下面,向上经过阴毛处,沿着腹壁深处再上行经过关元穴,到达咽喉部 4.任脉别络,名尾翳(鸠尾),从鸠尾向下,散布于腹部实症,见腹皮痛;虚症,见瘙痒取用其络穴 功能:功能: 任脉的“任”字,有担任、妊养的含义 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故有“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的说法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 足三阴与任脉中极、关元,阴维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廉泉,又冲脉与任脉交会于阴交 足三阴经脉上交于手三阴经脉,因此任脉联系了所有阴经 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它所经过的石门穴,别名称为“丹田”,为男子贮藏精气,女子维系胞宫之所,又为“生气之原” (二)主治概要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之部位的病症 (三)本经腧穴 本经穴1名1穴,计24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线上 会阴 | 曲骨 | 中极 | 关元 | 石门 | 气海 | 阴交 | 神阙 | 水分 | 下脘 | 建里 | 中脘 | 上脘 | 巨阙 | 鸠尾 | 中庭 | 膻中 | 玉堂 | 紫宫 | 华盖 | 璇玑 | 天突 | 廉泉 | 承浆 | 1.会阴——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定位] 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主治] 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小便难,阴痛,阴痒,阴部汗湿,遗尿、脱肛、阴挺、疝气(中气下陷型配归来、百会),痔疾,遗精,月经不调 [操作] 直刺0.5-1寸,孕妇慎用;可灸 3.中极——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 利膀胱,清湿热,补肾气 (1)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小便不利,遗溺不禁,水肿,白浊,阳痿,早泄,遗精等 (2)主治妇产科病症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 [操作] 直刺0.5-1寸,针前排尿;可灸 4.关元关元——足三阴、任脉之会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 补肾固涩、调经止带、保健强身 (1)治命门火衰、虚损下气中风脱证(配气海、肾俞重灸、神阙隔盐灸),虚劳冷惫,羸瘦无力,脱肛,疝气,便血,溺血,遗精,白浊,尿频,尿闭,小便不利,阳萎,早泄,消渴,眩晕,泄痢不止、五更泄配太溪、肾俞等 (2)治妇产科病症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门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阴挺,崩漏, (3)补肾强身、保健多用灸法。
[操作] 直刺0.5-1寸,针刺前嘱病人排空小便不能排空小便者,针应斜刺或平刺;可灸 6.气海气海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 益气固涩、调经止带、保健强身 (1)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 (2)泌尿生殖系统:癃淋,遗尿,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 (3)一切虚损: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强身健体作用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与关元同 8.神阙 [定位] 在腹中部,脐中央 [解剖] 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 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操作] 禁刺;可灸(隔盐灸) 12.中脘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阴、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所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 补中气,理胃肠 (1)治一切腑病,尤以胃肠为先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
(2)治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15.鸠尾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17.膻中膻中——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 理气机、降逆气、止咳喘、通乳 (1)一切气病咳嗽,气喘,呃逆,噎嗝,呕吐,反胃,膨胀等 (2)心胸病症胸痹心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配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心悸,心烦,咯唾脓血等 (3)乳房病症乳房胀闷,乳痈,产后缺乳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 [操作] 平刺寸;可灸 22.天突——阴维、任脉之会 [定位]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 宽胸理气、止咳喘、理咽喉 (1)肺胸病症咳嗽、哮喘配定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 (2)咽喉病症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配气舍、合谷,噎嗝,梅核气配丰隆 (3)食道病症呃逆、吞嚥困难配内关、中脘 [操作] 先直刺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注意:注意:本穴针刺不能过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伤锁骨下动脉及肺尖。
如刺中气管壁,针下有硬而轻度弹性的感觉,病人出现喉痒欲咳等现象; 若刺破气管壁,可引起剧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现象; 如刺中无名静脉或主动脉弓时,针下可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觉,应即退针 23.廉泉——阴维、任脉之会 [定位]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主治] 利咽喉开音 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舌强,中风失语,舌干口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聋哑,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操作] 直刺寸,不留针;可灸 第三节第三节 常用奇脉常用奇脉 1.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 2.印堂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3.鱼腰 [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4.太阳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5.球后 [定位] 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6.金津、玉液 [定位]金津,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上玉液: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右侧的静脉上 7.牵正 [定位]在面颊部,耳垂前0.5~1寸处 8.安眠 [定位]在项部,当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9.子宫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10.定喘 [定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11.夹脊 [定位]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十七穴 13.腰眼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14.十七椎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腰椎棘突下 16.肩前 [定位]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18.落枕点 [定位]在手背侧,当第2、3掌骨,当掌指小头后处 19.四缝 [定位]在第2—5指掌面侧,近端指关节的中点,一侧四穴 20.十宣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十穴 21.百虫窝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即血海上1寸 22.胆囊 [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23.阑尾 [定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