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复习课件-单元高效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
33页单元高效复习 第六单元,思维导图体系构建,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经济政策展开的1)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是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构成的2)特点:古代三大行业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在每个行业发展的历程中均体现出了行业发展的特点3)经济政策:包含古代土地制度、“重农抑商”以及“海禁”与“闭关锁国”主题归纳纵横贯通,【纵向贯通】 纵向贯通一: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展的特点 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 2.经济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手工业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朝中后期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3.经济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末清初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冲击 4.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5.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方黄河流域向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转移,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6.经济政策:古代中国政府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拓展延伸】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 (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 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农业是国家富强的源泉,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东汉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3)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特色:我国历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汉武帝时期以赵过为治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
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提高的第三条途径思维训练】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井田时期,就是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尽管土地是公有,基本的操作单位却是这些独立的小农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非如此个体小农户无法生存作者认为() A.先秦时期就已具备商品经济的特征 B.小农户是自然经济的基础 C.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 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可知,作者认为早在井田制实行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发展出了自由的商品贸易,故选A;根据材料“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知,作者认为小农户无法形成自然经济,排除B;根据材料“尽管土地是公有”可知,土地公有情况下,小农户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排除C;根据材料“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非如此个体小农户无法生存”可知,由于小农户生产有限,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因此需要商品贸易,而不是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排除D。
纵向贯通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 1.制度性因素: (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思维训练】 以下是根据相关著作整理清代江南地区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物价变化:,这表明清代这一时期() A.物价的变化受世界市场影响颇多 B.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进一步完善 D.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物价波动,【解析】选B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代江南地区地价、粮价、布价上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仍然处于农业经济社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发展到极致,没有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故选B;此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物价的变化受世界市场影响小,排除A;“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强调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会使物价下降,排除C;新的生产关系即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土地、稻米价格的变化无关,排除D拔高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 材料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
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解析】首先要找到材料的观点,观点往往出现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要注意论据一般应在三条以上,不能太少,而且论据必须与观点完全吻合,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 答案:观点: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 论证: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兆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革命”和16世纪西欧“商业革命”的比较,【思维训练】 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据估计,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26.5万千克导致17世纪白银大量流入的原因是() A.世界市场已现雏形 B.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C.“海禁”政策已经废除 D.货币制度发展需要,【解析】选A。
由材料内容可知明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结合史实可知其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中国手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畅销,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故选A;明朝中后期中国部分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这与中国对外贸易中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无关,排除B;明朝中后期依然推行“海禁”政策,排除C;明朝中后期因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使白银成为中国市场上的主要流通货币,D因果关系倒置,排除D拔高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学者对1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黄宗智为代表,他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由此而得出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著名论断另一种观点以彭慕兰为代表,他认为在18世纪(含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不仅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而且在许多方面要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才开始“大分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汽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仲伟民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以彭慕兰、黄宗智的观点为中心,评论材料中关于前近代中国研究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评析类题型首先,从材料中归纳出一个观点并表明自己的态度;其次结合史实多角度来进行论证,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分析;最后要适当进行总结题目中“前近代”即近代前夕材料中观点有三个:明清时期是“没有发展的增长”;18世纪以前西方在许多方面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开始“大分流”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理由较充分的一个观点论述即可答案:观点一:同意明清时期是“没有发展的增长” 理由:明清时期社会长期稳定,人口增长迅速,土地等资源日益紧张;明清时期传统农业经济虽有所发展,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有限;新增粮食大多被新增人口消耗,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积累 观点二:不认同明清时期是“没有发展的增长” 理由: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中国开始出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观点三:认为18世纪西方在许多方面落后于中国 理由:18世纪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综合国力强盛;以传统科技为代表的文化发达,领先世界。
观点四:认为18世纪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理由: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英、法、美初步确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中国实行文化专制,西方启蒙运动发展到顶峰;从社会发展趋势看,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观点五:同意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开始“大分流” 理由: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依然在封建大道上徘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殖民地的开拓扩大了资本主义活动范围,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向大西洋两侧扩展;西方科学革命和政治革命蓬勃发展,近代社会逐步建立横向比较:比较清朝与近代英国的经济差异,【思维训练】 材料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主要是中国落后了;关键是西方腾飞了;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思考: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你赞成材料中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解析】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很多,有中国的原因,有西方的原因,当然也有中西双方的原因,选择其中一个,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详细分析。
答案:赞成“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理由:时代在演变,而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 赞成“关键是西方腾飞了” 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