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第四章十七年其他小说创作.ppt
33页第四章十七年其他小说创作1、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1)周而复简介周而复(1914~ 2004),安徽旌德人30年代 在上海参加“左联”,1938年到延安,后被派往重庆、 香港做文化工作建国后曾在中共华东局和上海市 委统战部工作,参加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 改造的全过程后调到北京外事部门和全国政协工 作主要创作:长篇《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 晨》、《长城万里图》,短篇集《春荒》等 一、工商业题材小说(2)《上海的早晨》评析① 内容与主题 《上海的早晨》是当时唯一一部描写建国后民族 资本家生活的作品原计划写成六部,实际完成四部 :第一部建国初期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生活和违法活动 ;第二部写“三反”、“五反”;第三部写工厂内部的民 主改革和对资产阶级的团结、教育、改造;第四部写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现对私营企业的“公私合营”城市生活农村生活 工人生活资本家生活 徐义德朱延年《上海的早晨》第一部的内容结构两位资本家典型形象徐义德——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
他是沪江纱厂总经理,老奸巨滑,精于算计,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经济上,偷工减料,牟取暴利;政治上,策划“私私合营”,反对社会主义改造 ;生活上,腐败堕落,自私虚伪运动中,他阳逢阴违,交代问题避重就轻,最后彻底绝望,又因为能跟上时代而沾沾自喜 朱延年——另一类型的资本家形象他是药店经理,顽固不化,阴险狠毒,拉拢腐蚀干部,卖假药坑害别人,最后受到惩罚,自绝于人民②艺术评价A、纪实性与较浓的理性审美色彩力求真实地反映城乡社会主义改造的全过程,同 时又严格按照路线、方针、政策来安排情节、设计人 物,表现出与茅盾《子夜》相似的理性化特点B、个性化表现与人物的类型化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资本家形象系列,努力从 多方面写出人物的不同个性,同时人物刻画又注意其 阶级面貌和特点,不少人物有抽象化、类型化的缺陷 C、对生活的整体化反映与艺术上的不均衡结构宏伟,线索纷繁,追求对生活作整体全方位 的表现,但在艺术上又并不均衡,大体上说对城市的 描写优于对农村的反映,对资本家的塑造胜过对工人 的刻画 2、工业题材小说(1)工业题材创作的一般概况工业题材创作是建国以来重点提倡又收获较少 的领域。
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大的原因主要有:①缺乏工业题材的文学传统②作家对工厂生活不熟悉③工业题材本身缺乏美感 (2)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一般模式在工厂中主要写工人生活,工人生活又突出其 劳动 ,写工人的劳动竞赛:人物设计往往是工人先 进,技术员(知识分子)落后,厂长错误,书记正 确;情节上常见的是先进和落后、集体和个人的矛 盾,并且要通过肃反斗争,挖出暗藏的反动分子, 于是生产获得了发展 (3)工业题材的作家作品举隅十七年的工业题材小说创作,长篇有艾芜的 《百炼成钢》,草明的《乘风破浪》,罗丹的《 风雨的黎明》等;中篇有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 子里》 等;短篇有艾芜的《夜归》集和杜鹏程的 《年青的朋友》集子中的大部分作品等其中最 有影响的是艾芜的《百炼成钢》和杜鹏程的《在 和平的日子里》 二、历史小说1、十七年文学中的历史小说界定① 历史:过往的客观事实和对过往事实的记叙历史小说:反映历史题材内容的小说创作十七年时期的历史小说:反映中国古代史、近 代史题材内容的小说创作② 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区别:革命历史题材小 说重在歌颂革命英雄,表现革命历史,为特定的政 治意识形态服务;而一般的历史小说并不一定取材 于革命历史,不歌颂革命英雄,没有强烈鲜明的政 治意识形态色彩。
2、短篇历史小说(1)短篇历史小说繁荣的原因十七年中的短篇历史小说主要从50年代末开始 ,到60年代初蔚然成风繁荣的原因:①这一时期环境相对宽松,所以能够超出“工农兵 题材”限制②现实题材有较多限制,同时经过反右运动,知 识分子不敢触犯现实的雷区③作家希望将心中的衷曲借助历史故事曲折地进 行表达,借他人之遭际,浇自己之块垒 (2)主要作家作品据统计,1961年冬至1963年春,短篇历史小说 约有四、五十篇主要作品有:师陀的《西门豹的 遭遇》,陈翔鹤的《陶渊明写》、《广陵散 》,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冯至的《白发生黑 丝》,姚雪垠的《草堂春秋》,李束为的《海瑞之 死》等 代表作家: 陈翔鹤陈翔鹤(1901—1969),四川重庆人五四”时 期开始创作,并参与发起与组织“浅草社”、“沉钟社” 1949年后,在四川、北京等地工作,最后调入中国 社科院文革中受迫害,因昏厥于路上逝世建国后 主要创作是历史小说《陶渊明写》、《广陵散 》《陶渊明写》内容:陶渊明不堪流俗,躬耕田园,尽管贫穷却保持着乐观和自 尊,有感于庐山法会上的所见,写“挽歌”与《自祭文》以明 志。
《广陵散》内容: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刚正不阿,不与司马氏政权合作,最后 陷于吕安案中被杀,死时大义凛然,奏一曲《广陵散》而终3)短篇历史小说的思想内涵总体来看,这些历史小说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都是借古人的故事,来表达作家们现实的心曲, 实现的是“以史鉴今”的现实目的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三个主题指向:①反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历史画面②表现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对政治的态度、立场 (隐逸精神与战斗传统)③表达知识分子对生命的询问与思考超然、 达观与无奈)(4)短篇历史小说的艺术论评及创作意义①历史细节的真实再现②主观浓郁的抒情气息心理刻画、场景渲染)③真切复杂的形象刻画陶渊明等形象)《 陶渊明写 》 等小说远远超过了那些“借 古颂今”、“以今例古”的戏剧,而为解读当时一些知识 分子的精神立场提供了很好的文本依据1)姚雪垠简介姚雪垠(1910~ 1999), 河南邓县人三四十年代开 始发表作品抗战期间在文 艺界抗敌协会工作1957年 化为右派1999年因病逝世 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 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名誉 幅主席等职创作主要有长 篇《长夜》、《李自成》, 短篇《差半车麦秸》等3、长篇历史小说——姚雪垠的《李自成》(2)《李自成》评析《李自成》共五卷,近300万字。
描写中国历史上 规模最大、最著名也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农民起义——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试图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其历史经验教训加以 总结,并由此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与 本质,描绘了这个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精细图画第一卷主要写关外清兵步步深入,明王朝内外交 困,朝廷密谋对外议和全力剿匪;起义军潼关南原大 战失利,但虽败犹荣,转入商洛山区潜伏第二卷主 要写李自成与张献忠谷城相会;起义军杀出尚、商洛 重围,攻克洛阳,扭转形势3)《李自成》的艺术成就①历史真实的成功再现:在深入调查研究历史的基 础上,运用典型化方法反映历史事件、人物,还原 300多年前的社会面貌和生活场景,被誉为中国封建 社会的百科全书欠缺是有时太拘泥于史实,有时又 太受时代思潮的影响②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中心人物李自成,既写出 他作为农民领袖的杰出才能和优秀品质,同时也点出 他身上的封建思想反面人物崇祯没有将其简单化, 特点主要突出刚愎自用、残忍多疑小说人物塑造的 缺陷是太理想化,有红娘子太红、高夫人太高、李自 成太现代化之说③艺术形式的成功探索:情节上多线条复式发展、 结构上单元化组合形式、语言丰富多彩、追求民族风 格气魄。
三、“百花文学”中的小说创作1、双百方针和“百花文学”(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实施①社会背景国际:原苏联、东欧的原苏联的“解冻文学”思潮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八大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正确路线②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具体内涵是“艺 术问题上百花齐放,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 它提 出的实质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尤其是广大知识分 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证明 ,双百方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的正确方针它的实施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 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 作逐步活跃起来 ③实施情况“双百方针”的提出为我国文艺界解放思想、繁 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其成果主要表现为:A、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第一次文代会以来存在于五四新文学 传统和解放区文学传统间的隔阂B、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公式化、概念化、教条主义,提倡现 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何直即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的《论“ 文学是人学”》、巴人(王任叔)的《论人情》)C、在文学创作上实现突破,出现了一批突破公式化、概念化, 深刻反映现实,表现普通的人性人情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 文学开始成熟。
④实施双百方针的条件和限制这一方针的实施界限和范围“是人民内部的自由” 鸣放”的权力只局限于“人民内部”毛泽东《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则更是为“双百方针”规 定了六条政治标准这一方针的实施前提包含着政治 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更是需要根据政治形势来随时调 整因此在现实中其实很难真正贯彻落实2)“百花文学 ”双百方针提出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创作上出现了 三个突破:①“干预生活”文学: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 ,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 锢,如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②讽刺文学:发挥讽刺的积极作用,突破了人民内 部不适用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如巴人的《况钟 的笔》③爱情题材创作:创作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回避 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作为作品题材的禁区,如宗璞的 《红豆》等 2、“干预生活”题材小说创作(1)“干预生活”的口号“干预生活”的文学是我国文学界50年代中期出 现的一种创作理论和创作潮流,主张作家勇敢地揭 露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这个口号的提出受到了苏 联清算“无冲突论”和粉饰现实的“节日文学” 的 影响 (2)“干预生活”小说举隅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有何又化的《沉默》、南丁的 《科长》、耿龙祥的《入党》、刘绍棠的《田野落 霞》、荔青的《马端的堕落》、李准的《灰色的帆 蓬》、李国文的《改造》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 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3)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分析①王蒙简介王蒙(1934~ ),河北南皮人,出生于北京 1948年入党1949年调共青团北京市委工作 1957年划为右派,下乡劳动1963年去新疆,1978 年调回北京曾任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部长、中 国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创作主要 有长篇《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中篇《蝴 蝶》,短篇《春之声》,其它还有散文、文学评论 集等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内容和主题作品讲述的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闯入者的故事外 来者进入一个有着固定秩序和价值规约的世界,既难 以被这个世界容纳,又想改造这个世界,最终以悲剧 收场小说受到苏联“解冻文学”代表作《拖拉机站 站长和总农艺师》的影响主人公林震是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理想主义者, 怀着对党的工作的“神圣的憧憬”来到区委组织部工 作没多久他便感到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不协调在 处理麻袋厂事件中,他不满意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 作风, 因此与部里的领导干部刘世吾、韩常新发生了 冲突他还鼓动起部里的另外一位失意者赵慧文重新 去追寻亮丽的人生,但他们的关系在那样的环境中也 总是遭到误解可贵的是他最后依然没有妥协,还是 要站出来同现实生活中不正常的作风进行斗争。
③刘世吾形象本篇小说中塑造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具有在现 实生活中被扭曲和分裂的复杂多面的性格特征A、少共出身,经验丰富,精明能干,能真诚地关怀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