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09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第四十五次.pdf

3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5673282
  • 上传时间:2017-12-1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2.72KB
  • / 3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1 —附件:江苏省第四十五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介绍一、水稻品种1、扬两优 013 ,中抗, 3.3%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 200901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 “ 扬两优 412” ,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广占 63S× R13 配组,于 2005 年育成,属两系杂交中籼稻组合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中籼稻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 565.3 公斤,较对照 Ⅱ 优 084 增产3.3%, 2006 年较对照增产不显著, 2007 年较对照增产极显著; 2008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52.4 公斤,较 Ⅱ 优 084 增产 2.5%株型较紧凑,穗型较大, 分蘖力较强, 叶色中绿,叶姿较挺, 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中等;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抗白叶枯病,中感纹枯病;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 14.7 万,每穗实粒数 149.3 粒,结实率 86.6%,千粒重28.2 克株高 110 厘米左右,全生育期 134 天左右,较 Ⅱ 优 084 早熟 4-5 天;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 2008 年检测,长宽比 3.2,整精米率 68.3%,垩白粒率 18.0%,垩白度 1.8%,胶稠度 84.0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5.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 5 月上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 10 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 20 公斤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 1.5 公斤左右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6 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 30-35 天,一般每亩栽— 2 —插 1.8-2 万穴,基本苗 7-8 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 15 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肥料运筹采取 “ 前重、中控、后补 ” 的原则水浆管理上,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排水搁田,生育后期注意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收割前 7 天断水4、病虫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2、盐两优 888 ,感, 7.1%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 200902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盐 582S× 盐恢 888 配组,于 2004 年育成,属两系杂交中籼稻组合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中籼稻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 572.9 公斤,较对照 Ⅱ 优 084 增产7.1%, 2006 年增产 6.3%, 2007 年增产 7.8%,两年增产均极显著; 2008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70.5 公斤,较 Ⅱ 优 084 增产 5.9%。

      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 穗型较大, 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 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较强;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感穗颈瘟;省区试平均结果: 每亩有效穗 14.7 万, 每穗实粒数 154.5 粒, 结实率 81.7%, 千粒重 27.4 克株高 124 厘米左右,全生育期 137 天左右,较 Ⅱ 优 084 早熟 1-2 天;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 2008 年检测,长宽比 3.2,整精米率 64.6%,垩白粒率24.0%,垩白度 3.6%,胶稠度 85.0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5.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 4 月底至 5 月上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 15 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 25 公斤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 1.5 公斤— 3 —左右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 6 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 35 天左右,每亩栽插 1.6-1.8 万穴,基本苗 7-8 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 15 公斤左右,基面肥、分蘖肥以及穗肥的比例以 4: 3: 3 左右为宜 水浆管理上,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 湿 润养老,高峰苗每亩不超过 25 万 , 适时排水搁田,收割前 5 天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的防治3、盐 582S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 200903 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广占 63S为母本,以中籼“ 桂 99” 为父本杂交选育,于 2003 年育成,属籼型光温敏不育系三、特征特性株型较紧凑,分蘖性强,叶色稍深,株高 75-80cm, 5 个伸长节间,主茎总叶片数 14-15 张; 穗型中等, 穗长 21-22cm, 平均每穗颖花数 135-140 粒, 千粒重 25-26克,播种至齐穗期 72-75 天,全生育期 105 天左右据中国水稻研究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鉴定,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在 23℃ 和24℃ 之间现场鉴定不育株率为 100%,花粉败性类型为无花粉型,不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 花时较集中, 正常气候条件下, 上午 8: 30-9: 00 始花, 10: 30-11:30 盛花,阴天会推迟;开颖时间 30-45 分钟;柱头自然外露率 70%左右,其中双边外露率 30%左右,单边外露率 40%左右,异交结实率可达 50%左右。

      4、盐粳 11 号— 4 —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 200904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 “ 盐粳 30192” ,由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盐粳93272/镇稻 88,于 2005 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 615.6 公斤,较对照镇稻 88 增产4.5%, 2006 年增产 4.7%, 2007 年增产 4.3%,两年增产均极显著; 2008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51.8 公斤,较镇稻 88 增产 4.5%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 19.5 万,每穗实粒数129.6 粒, 结实率 91.5%, 千粒重 26.4 克 株高 95 厘米左右, 全生育期 152 天左右,较镇稻 88 早熟 1-2 天;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 2006-2008 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 16.3%(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 ;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 2008 年检测,整精米率 71.7%,垩白粒率 24.0%,垩白度 1.8%,胶稠度 84.0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6.7%,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 5 月上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 25-30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 35-40 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 3.0-3.5 公斤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 6 月上旬移栽,湿润育秧秧龄 30 天左右,旱育秧 35 天左右,每亩栽插 1.8-2.0 万穴,基本苗 6-8 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 18-20 公斤,基蘖肥与穗粒肥之比以 6∶ 4为宜,栽后 5-7 天施用分蘖肥,叶龄余数 3.5 叶时施促花肥,叶龄余数为 1 时施保花肥水浆管理上,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后期干湿交替,栽后总茎蘖数达到 25-26 万时,分次适度搁田,高峰苗控制在 30 万左右,孕穗扬花阶段,保持浅水层,成熟前 7 天左右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草害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 5 —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的防治5、连粳 6 号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 200905 二、 来源与类型 原名 “ H01023” , 由连云港市黄淮农作物育种研究所以镇稻 88//京 4/109,于 2004 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 611.5 公斤,较对照镇稻 88 增产3.8%,两年增产均极显著; 2008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669.4 公斤,较镇稻 88 增产7.3%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叶色较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 18.3 万,每穗实粒数143.2 粒,结实率 87.1%,千粒重 25.8 克株高 100 厘米左右,全生育期 154 天左右,与镇稻 88 相当;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感穗颈瘟;条纹叶枯病2006-2008 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 13.5%(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9.6%) ;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 2008 年检测,整精米率 68.4%,垩白粒率 29.0%,垩白度 2.6%,胶稠度 84.0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6.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 5 月上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播量 20-25 公斤,旱育秧每亩播量 30-40 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 3 公斤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 6 月上旬移栽,湿润育秧秧龄 30 天左右,旱育秧 35 天左右,每亩栽插 1.8-2.0 万穴,基本苗 6-7 万— 6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 20 公斤左右,并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肥料运筹上施足基肥、酌施面肥、早施促蘖肥,确保有效分蘖临界期总茎蘖数 20万左右水浆管理上, 做到浅水栽秧, 寸水活棵, 薄水分蘖,后期及时排水轻搁田,干湿交替,孕穗扬花阶段,保持浅水层,成熟前 7-10 天断水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的防治6、扬农稻 1 号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 200906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 “ 扬 20238” ,由扬州大学农学院与扬州苏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武育粳 3 号 /68001//武育粳 3 号 /扬粳 201,于 2003 年育成 , 属迟熟中粳稻品种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区试, 两年平均亩产 585.8 公斤, 较对照武育粳 3 号增产 11.7%, 2005 年增产 10.0%, 2006 年增产 12.4%,两年增产均极显著; 2007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535.8 公斤,较武育粳 3 号增产 6.1%, 2008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6.0 公斤,较对照扬辐粳 8 号增产 7.5%。

      株型紧凑,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强,叶色较深,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色好, 抗倒性一般; 省区试平均结果: 每亩有效穗 22.1 万, 每穗实粒数 117.2 粒,结实率 86.9%,千粒重 24.3 克株高 95 厘米左右,全生育期 156 天左右,较武育粳 3 号迟熟 3 天; 接种鉴定感白叶枯病、 穗颈瘟, 高感纹枯病; 条纹叶枯病 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 25.9%(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 69.6%) ; 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 2006 年检测, 整精米率 74.2%, 垩白粒率 29.0%,垩白度 3.7%,胶稠度 82.0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7.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 7 —准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在 5 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