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doc
11页作为措施的现象学概述 我们可以把现象学措施广义地理解为“现象学的还原措施”,具体分为(1)悬搁,(2)本质直观(还原),(3)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在某种意义上说,以悬搁为出发点,可以从本质还原到先验(超越论的)还原,也可以从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到本质还原一,本质还原--排除事实,还原到本质(观念) 本质直观=本质还原 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措施是现象学最基本的措施,也是唯一具体的操作措施在《逻辑研究》中,本质=观念=eidos一般人们在谈论某物的时候,或者是思想中的存在,或者是自在的超越的存在胡塞尔则觉得,观念之物既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外在的超越存在),也不存在于时间之中(单纯的主观存在),它是超时空的存在 胡塞尔在1925年的讲座《现象学的心理学》中为本质直观规定了一种新的名称:“自由想像的变更法”(本质变更法)倪梁康专家在《意识的向度》中分五步描述了本质变更法的基本特性(P27-32) 1、本质变更法的初步过程 经验被看做出发点和基本,而本质变更法则是在想像中进行的一种没有任何经验的孩子无法进行任何想像,但是想像又可以超过经验之外,经验有限而想像是无限的。
在想像中,事物“浮现”在我们眼前例如一把红椅子,在获得本质之前我们只懂得一堆感觉材料而并不懂得它是什么我们可以自由地任意地进行类似的想像,例如一张红色的床、一张红桌子……于是我们会发现,在变更过程中以及由变更而产生的变项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常项,忽视了变项,有一种统一保存了下来--红这就是在杂多的变项中把握更高层次的一致--常项 2、本质变更法的进一步 最初层次的本质变更须以经验为开端,后来的本质变更则可以挣脱经验,直接对第一层次所获得的一般本质自身进行自由想像的变更了从一系列的变更中获得了“红”的一般之后,我还可以再进行多种系列的变更,由此而把握住黑、黄、蓝、绿的一般这是同一层次的递推在这个变更系列中,黑、黄、蓝、绿等一般之物,观念自身成为杂多的变项,从它们中在更高阶段上观测到一种一般之物,一种出自观念的观念,一种观念的观念--颜色,它构成了颜色的区域范畴 3、本质变更的概括阐明 我们进一步将这些把握到的观念据为己有,我们命名它们,将它们陈述出来,如红的概念,颜色的概念这样,一般陈述便成为也许,如:红是一种颜色不恰本地说,我们不能说观念=命名,而只能说命名是有关观念的命名。
换言之,观念=绝对的被予以性 4、本质直观与一般化的区别 变更过程把握的对象是观念,一种超时空的观念是无所谓变化的它只是在多种实体的多样性或较低层次的观念的多样性中现实地显示出来,体现出它的“视域”经验是有限的,如果我通过一次、两次或多次经验在这个红的事物或那个红的事物那里经验到一种一般之物、一种共同之物,那么这个一般之物只是这个事物和那个事物中的一种共同的因素,我们并没有获得作为本质的红的一般通过有限的经验一般永远无法把握无限的观念而自由想像的变更是无限的,它可以克服经验一般化的有限性,它提供了本质的范畴--纯正概念本质的范畴 5、本质变更法的诸因素(1) 随意性 随意性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变更是无限的,变更的次数、变更的系列是无限制的、随意的,直到把握住本质一般性为止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随意地在想像中构造多种变项想像无限,因而构造的变项也是无限的为了把握一种颜色的本质,我们可以构造出无限多的与颜色有关的事物的想像但是这里的随意性其实也有约束,为了获得红的本质所做的自由想像的变更,我们只能构造与颜色有关的变项(2) 多样性或杂多性 多样性也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多样性是指变更的多,本质直观不也许是一次性的,它是在诸多的变更系列、变更层次中完毕的。
另一方面,多样性是指变项的杂多我们想像一张红纸,多次反复地想像它也无法把握本质只有在变项的多样性中关注变项中的常项,即多样性中的同一性,我们才干获得本质3) 统一性以及对它的辨认 这个因素不言而喻同步是最重要的,由于它自身就是本质直观的目的多样性绝对必要但却不重要,我们的目光始终集中在统一之物上,对它的把握叫做递推,也叫做直观辨认一旦我们把握住了它,我们便发现,它是纯正的也许性和一般性 正由于这个纯正的也许性不受任何事实的束缚,因此本质变更法必然具有随意性的特性正由于它可以无限多地在现实的范例中个别化,因此本质变更法具有多样性的特性这样,我们可以看到,把握本质的措施恰恰与本质自身的特性相适应,因而证明它是一种合适的措施 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意味着在个体直观的基本上,一种普遍性意识在“观念化的抽象”中构造起自身,在直观普遍性意识中,这个个体之物的“观念”、它的“普遍之物”“成为现时的被予以”区别于一般的本质观念,胡塞尔意义上的本质不是一种“符号性思维”,而是一种直观,一种“对普遍之物的感知” 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来说,抽象标志着“这个客体的观念,它的普遍之物成为现时的被予以性”的过程,“抽象”在这里是一种“在直观的基本上直接把握种类统一的意识”。
因此,胡塞尔的“抽象”概念等于“观念化的抽象”,即:排斥非本质之物(变项),关注于本质之物(常项) 二,超越论还原的措施:超越论还原--排除实体之物,还原到非实体之物 现象学的还原在胡塞尔那里最初泛指超越论还原和本质还原,后来她明确地将超越论还原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还原斯皮格伯格也觉得“超越论还原日益被看作是现象学还原的同义语”由于超越论还原是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超越论本质现象学的独有措施,唯有它才使现象学区别于任何一门其她科学简言之,对胡塞尔来说,超越论还原使现象学成为现象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意味着悬搁世界,面向事情自身,亦即面向纯正的意识自身,也就是面向超越论的主体性,而实现从自然意识向哲学意识(现象学)的转向正是超越论还原的工作因此,超越论还原可以理解为胡塞尔向超越论的主体性答复的所有措施作为“还原”,超越论还原要排除实体之物,还要归结到非实体之物 实体之物一方面并且重要是指自然的世界和对这个世界的设定,胡塞尔称之为“自然观点的总命题”:“我始终感到作为我的对立面有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现实存在着,我自己也属于这个时间,同样,因此其她处在这世界之中并以同样方式与它有关的人也属于这世界。
‘现实’这个词已有所表白:我感到它是此在的,并且像它予以我的那样,也把它设定为此在着的所有对自然世界的被予以性的怀疑和摒弃都丝毫不变化这个自然观点的总命题”尽管我不理解我怎么能超过自身之外去设定它的存在,但我无论如何仍然默默地相信它的存在超越论还原正是要对这自然观点的总命题进行彻底的变化 胡塞尔说:“如果我能充足自由地做我想做的一切,那么,我不会像狡辩论者那样否认这个‘世界’,不会像怀疑论者那样怀疑它的此在;但我要使用现象学的‘悬搁’,它为我完全闭锁住所有任何予以时空此在的判断”这个“悬搁”意味着“……排除世界,就是说,不想直接对它做判断我们判它为无效,我们‘排除它’,我们‘给它加括号’”对我们来说,排除自然是使目光转向超越论纯正的一般意识得以也许的措施手段” 超越论还原的范畴(悬隔的范畴) 第一,“一方面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对自然世界,物理的和心理物理的世界的排除,所有通过评价的和世界的意识功能而构造着自身的个体对象也被排除,所有种类的文化构成物,技术的和美的艺术作品,科学(只要它不是作为有效性的统一,而是作为文化事实而成为问题),任何形态的美的价值和世界的价值都被排除。
与此相似,固然,国家、风俗、法律、宗教此类现实也被排除因此,所有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连同它们的所有结识内容,作为需要自然观点的科学都被排除” 第二,“人作为自然生物和作为在人的集团中、社会集团中的个人,是被排除的;同样,任何动物生物也是被排除的” 第三,对上帝的超越的排除与自然世界的超越相对尚有另一种超越--上帝的超越上帝的存在不仅超越了纯正意识,也超越了自然世界,因而是一种特殊的怀疑之物我们固然把现象学还原延伸到这个‘绝对之物’和‘超越’之上它应当始终被排除在这个必须被新发明出的研究领域之外,如果这个领域是纯正延伸自身的领域的话” 第四,对多种本体论的排除第一项对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排除针对的是以经验对象、个体事实为内容的科学的排除,对多种本体论的排除针对的则是所有以一般对象、本质为内容的科学的排除 超越论还原不仅排除个体实在和有关它们的科学,并且排除一般和本质以及有关它们的科学固然这个排除不是无限制的除了我们在乎识自身那里,在纯正的内在之中可以明晰地、合乎本质地把握到的东西之外,我们什么也不能运用因此我们得出这样一种明确的结识,一门描述现象学原则上不依赖于任何科学”。
对于现象学来说超越论还原之因此具有核心性的重要性,是由于通过这一系列的还原,我们便答复到超越论的主体性上在对超越论的主体性进行进一步研究之后,便可以回答所有有关结识如何也许的问题,“人们可以说,以这种方式,‘哥白尼转变’之谜便完全解开了”超越论还原排除了实体之物,还原到非实体之物--这就是现象学的剩余之物 三,现象学的剩余; 无论是超越论还原还是本质还原,就其否认意义而言,它们是对某些东西的排除;而就其肯定意义而言,它们是向某些东西的集中,是对某些东西的保存这些保存下来、剩余下来的东西,便是超越论现象学的研究领域--纯正现象的领域 四, 总结 广义的现象学还原涉及本质还原和超越论还原,前者排除事实还原到本质,后者是排除实体之物还原到非实体之物,因而“纯正现象”之“纯正”指的是:现象学的现象不仅是观念化的本质,并且是与所谓外部的实在世界没有任何关系的现象而“纯正现象”之“现象”有两层,即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 “意识与被意识者,一方面是意识种类和也许的意识组合的无限多样性,另一方面是意向的有关项的无限性--这就是现象学还原之后留给我们的纯正反思的领域”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的现象是通过了两次还原而纯正化了的现象,有别于心理现象。
固然,纯正现象也可以理解为纯正的意识:“我们将我们的理解的和理论研究的目光放在纯正意识及其绝对特性上它正是作为被寻找的‘现象学的剩余’而留存下来的东西”而现象学的目的是研究纯正意识的一般构造 或许有人觉得胡塞尔缩小了结识的范畴,把我们的世界线制在狭小的意识之中,殊不知胡塞尔事实上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世界通过悬搁,我们看似失去了客观世界,而事实上获得的是无限广阔的意识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开放了意识的世界就意向性是意识的本性而论,任何意识都是“有关……意识”,不仅桌子、椅子、石头、树……是意向性的对象,正义、2的平方根、爱……甚至“圆的方”都是意向性的对象,这是一种远比所谓外在的客观世界广泛的世界 流行的观点把意识看作是一种容器(口袋),它自身与这个世界并没有关系,只有当意识被外在事物因果性地影响了之后,它才与世界建立了联系这意味着只有当对象因果性地影响了意识状态时,才干说意识状态指向了对象,于是意向性是世界里的两个物体的关系这种客观主义的解释的错误在于: 在我的直接物理环境中,实在存在的空间性对象仅仅构成我所能意识到的东西的很小部分当我坐在我桌子旁边时,我不仅仅可以思考月亮的背面,我也能想到方的园、独角兽、下个圣诞节和矛盾律。
当我思考不在场的对象、不也许的对象、将来的对象或者观念的对象时,显然,并非这些对象因果性地影响到我,我才产生了对它们的指向一般人们觉得如果我要意识到某个对象,那么它就必须因果性地影响我,但是意向不存在的对象也是也许的虽然我所意向的对象不存在,我的意向仍然是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