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ppt

47页
  • 卖家[上传人]:g****
  • 文档编号:49486960
  • 上传时间:2018-07-2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60.50KB
  • / 4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大头医生编辑整理英文名称multiple systemic organ failure缩写MSOF别名70年代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ultiple organ failure;多器官功能障碍;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多脏 器衰竭类别骨科/四肢损伤/骨与关节创伤的并发症ICD号T79.8概述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systemic organ failure,MSOF) 也称多脏器衰竭 (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是在严重感染 、创伤、大手术、病理产科等后,同时或顺序地发生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MSOF的概念始于20世纪 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属于一种新的临床综合征,故也称 “70年代综合征”也是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20多年 来,尽管国内外学者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但MSOF的发生率和病 死率并无真正降低,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MSOF概念的统 一认识和临床早期诊断方法概述过于强调MSOF的终点,难以指导MSOF早期诊断和临床防治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提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与多脏器衰竭的发生发 展密切相关,并建议将过去曾用的MOF命名改称为多脏器功能 失常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MSOF的病因繁多,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病死率颇高由于其 定义和一些基本概念尚未完全统一,因而给MOF的基础和临床 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概述早在20年前,Tilney等报道一组腹主动脉瘤切除术后死亡的病例 ,当时被称为“序贯性系统衰竭”(sequential system failure), 1977年由Eiseman等首先使用MOF这一名称,并初步提出了有关 MOF的概念及诊断标准在此后长达18年间MOF的命名和诊断 标准被普遍承认和接受,直到1991年8月美国胸科协会(ACCP)和 危重病医学会(SCCM)在芝加哥集会,共同倡议将MOF更名为 MODS;1994年Beal等也曾以题为“90年代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 征(MOF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器官功能障碍”发表文章,指 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最终可导致MODS(MSOF),并建议将过 去称为MOF的命名应予改为MODS概述目的是为了纠正既往过于强调器官衰竭的标准,并且应着眼于 脓毒症发展的全过程,以及重视器官衰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根据ACCP/SCCM和Beal等倡议与推荐,MODS的概念是指机体遭 受严重感染、休克、创伤或大手术等损害24h后顺序出现两个 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并达到各器官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 ,受累的器官有肺、心、肾、肝、脑、胃肠道、凝血系统、代 谢和免疫防御系统等。

      临床特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同时或 相继发生功能障碍重度感染、长期低血压、创伤、多种介质 和巨噬细胞的激活在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概述鉴于MOFS的病理特征就是MODS,所以许多学者提出,为了 认识和定义这一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及严肃性,应用MODS似 乎更为合适因为它在更大范围内涵盖了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的 全部,但同时又考虑到MOF只是这一病理过程中最严重和最终 的结局因此,1993年Demling作了这样一种结论:70年代,损伤→感染→脓毒症→MOF;90年代,损伤→应激 反应→全身破坏性炎症→MODS→MOF所以国内学者认为所有 MOF患者都有MODS,但并非所有MODS的患者都是MOF病因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休克、病理产科后,24h后顺序出 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所致发病机制MSOF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并未完全阐明在本质上, MSOF是一个失控的全身自我破坏性炎症反应过程MSOF并不 直接来自外源性致病因素(诸如细菌、内毒素、创伤等),因为 它通常发生在外源性致病因素作用若干时间(天)之后,并且 MSOF的发生器官往往远离致病因素的作用部位大部分患者并 无感染的证据;即使存在感染,积极治疗化脓性感染也不一定 能改善MSOF的生存率。

      这些现象提示MSOF是由于内源性因素 引起的,引起MSOF的内源性因素主要与以下环节有关:发病机制1.细胞因子过量生成 在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下,体内巨噬 性细胞受到过度的刺激可以生成大量细胞因子(又称细胞素)和 其他介质,经体液和细胞效应系统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发挥 有害的局部和全身影响如细胞因子过多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 、微血管损伤、代谢亢进、血流动力学功能不全而最终导致难 治性休克状态巨噬细胞激活后可产生与严重感染时同样的全 身反应,其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很复杂,一种细胞因子可分泌第 二个或另外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级联反应);一个细胞因子可 调节同一细胞上其他细胞因子的作用;许多细胞因子一起可相 互抑制、相加、共生或形成新的作用;细胞因子生成细胞的生 理状态可决定何种细胞因子的释放,靶细胞接触细胞因子的顺 序可影响其反应;细胞因子的反应与其剂量大小有关发病机制迄今已发现的细胞因子有几十种,与MSOF发生有关的细胞因子 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IL-1)与白介素-6(IL-6)等这 些细胞因子具有一定的促炎作用在通常情况下,炎症反应在 时间与空间上均具有自限性,对正常细胞与远在器官并无明显 损害作用。

      如果促炎性细胞因子过量产生,则可造成全身性多 器官细胞广泛受损在这些细胞因子中,TNF居于首位因为 在致病因素作用后,循环血中TNF升高最快并达高峰最早;TNF 能够刺激其他几种促炎性细胞肽的生成,如IL-1β、IL-6、IL -8等 ;注入超大剂量TNF可引起典型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并导致MSOF;在败血性休克模型中,早期应用TNF单克隆抗体 或可溶性TNF受体,不仅可以取消血中TNF升高,而且能够抑制 IL-1β与IL-6的增加,并防止MSOF产生,提高存活率发病机制TNF-α在MSOF发病学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因素有以下4个方 面:①TNF-α激活中性粒细胞,使其表面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 CD11/CD18复合物,并同时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使其表面表达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内皮白细胞黏附分子-1(ELAM-1), 从而导致白细胞-内皮细胞间相互作用通过这种相互作用,除 促进中性粒细胞进入组织间隙外,更重要的是促使它释放大量 活性氧与弹性蛋白酶,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器官主质细胞产生损 害作用,一旦细胞膜受损,便产生细胞内Ca2 超负荷,既可抑 制线粒体呼吸功能,又能激活细胞内磷脂酶、核酸内切酶与蛋 白酶,从而引起细胞自身破坏。

      发病机制②TNF-α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使微血管表面促激 活性增高,并且抑制凝血酶调制蛋白(TM)表达,使微血管表面 抗凝活性减弱与此同时,TNF-α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型 纤溶酶原活化素(t-PA),但促进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物-1(PAI-1) 表达,导致纤溶活性降低因此,TNF-α促进微血栓形成,尤其 在血管内皮受损的基础上更易如此此外,TNF-α还可引起诱生 型NO合成酶活性增高,大量NO形成导致微循环淤血,这亦加 重微血栓的发展发病机制微血栓与其他造成缺血/缺氧条件除直接威胁细胞生存外,还可 引起次黄嘌呤大量生成,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产生大量氧自 由基由此产生的氧自由基也是细胞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TNF-α通过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 加,并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这些激 素引起糖原与脂类分解此外TNF-α在刺激肝脏合成急性期反应 蛋白同时,还引起全身肌肉组织蛋白质分解,呈现负氮平衡 ④TNF-α过量可以通过直接与间接途径(如活性氧)促使血管内皮 细胞与器官主质细胞产生细胞凋亡(apoptosis)发病机制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在生理条件下,PCD对保 证细胞正常分化与繁殖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在病理条件下,如 果引起不应淘汰的大量细胞发生PCD,势必导致或加重MSOF的 发生发展应当指出细胞因子彼此紧密联系,它们往往以网络 形式发挥作用在MSOF发病过程中,IL-1β的作用与TNF-α是类 似的,并有协同效应许多临床材料表明IL-6含量与MSOF发生 概率成正比,血中IL-6浓度越高,患者预后越差2.微循环障碍 这里主要强调与组织缺血和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的作用发病机制包括组织和细胞氧供不足,缺血-再灌注现象以及内皮-白细胞 相互作用引起的组织损伤不论何种病因,组织缺氧是ATP经 腺苷和肌苷转化成次黄嘌呤、黄嘌呤脱氢酶转化成黄嘌呤氧化 酶在再灌注时,次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成黄 嘌呤,并产生O2-,O2-形成后又产生OH-和H2O2后两种物 质对细胞有很高的毒性,造成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氧自由基可 破坏蛋白、脂类和糖类,改变腺核苷的生化性能,作用于细胞 膜的磷脂后,使溶酶体、线粒体和细胞膜破坏发病机制OH-和H2O2还可分解胶原和透明质酸,造成细胞肿胀,上皮组 织基底膜破坏和血管通透性增加,最后引起血管阻塞和微血栓 形成。

      在各种组织中,黄嘌呤脱氢酶转化成黄嘌呤氧化酶的速 度不尽相同,计小肠为10s,心肌为8min,肝、脾、肾和肺为 30min,说明各种组织和器官对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有不同敏感 度此外,激活的白细胞、线粒体、前列腺素合成酶、儿茶酚 胺自身氧化等均是氧自由基生成的生物来源,但以黄嘌呤氧化 酶和激活白细胞最为重要发病机制内皮细胞与血循环嗜中性白细胞一起可促进组织缺血和损害 ,通过细菌、内毒素、TNF、IL-1和其他细胞因子而导致MSOF 的发生这些因子使内皮细胞表型从非炎性转变至促炎性、促 凝血表现,从而使这些内皮细胞失去抗凝特性,具有与Ⅶα因 子结合的能力,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此外,这些促炎症内皮 细胞表面受体表达(ELAM-1,ICAM-1)它促使白细胞黏附和分泌 白细胞活化因子,例如:IL-1、PAF、IL-8、有丝分裂控制蛋白-1、GM-CSF和G-CSF,这 种内皮细胞表型的改变引起病灶性微血栓及白细胞介导的内皮 细胞损伤,如出现广泛受损,最终会进展到组织缺血和MSOF发病机制嗜中性白细胞黏附到内皮细胞很大程度上由CD11/CD18结合到 ELAM-1和ICAM-1所介导,因此可用抗CD18、抗ICAM-1或抗 ELAM-1抗体试验这一假说。

      3.肠道细菌与内毒素易位 肠源性细菌或内毒素是触发、延长 和加强脓毒性状态的扳机,可促使MSOF的发生根据一系列体 内外研究,显示肠屏障功能状态、康普弗细胞功能、超高代谢 反应与远处器官损伤之间存在重要的临床关系肠源性内毒素 能调节康普弗细胞活动,使之释放能调节肝细胞功能的内源性 介质发病机制此外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在清除从门静脉来的细菌或内毒素中 起重要作用,它的损害会允许肠源性细菌或内毒素到达全身循 环而增加肠屏障功能衰竭的全身影响,将加重脓毒性反应大 量事实表明,对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生成细胞肽与补体激活替 代途径而言,最强的刺激物就是内毒素实验证明内毒素引起 TNF表达是通过细胞内蛋白激酶C活化介导的此外,内毒素还 可刺激T细胞生成干扰素r,后者不仅能刺激TNF产生,而且与 TNF有显著的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在引起细胞凋亡方面尤 为突出发病机制正由于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对细胞肽生成与补体激活具有一 箭双雕的效应,因此它可称为MSOF的加速器4.补体过量活化 补体系统在体液免疫中居于中心地位在败 血症、内毒素血症、创伤、烧伤等多种病理条件下,均有补体 系统激活众所公认,补体活化产物(C3a、C3b、C5a等)可刺激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通过释放细胞肽(以TNF为主) ,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