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霍姆林斯基思想.pdf
4页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被誉为“教育泰斗”他系统而全面的教育 思想,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以审美教育 和情感教育为重点,以启发式教育、个性教育为途径,实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德育目标 德育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理想是要实现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培养真正的人,培养社会进步的 积极参与者但是“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份就是道德,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 尚的道德因而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始终认为道德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融合道德教育,具有德育意义 德育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推崇对学生精神的塑造他认为学生有丰富的“精神需求”,德育应该满足学生 的这些“精神需要”, 而德育工作者则应该为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奋斗,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 为此,他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道德素养要求:明白自己生活在人们之中; 对社会、对他人心怀感恩之心;热爱劳动,坚信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嫉恶如仇,对各种不良现象 和行为进行斗争等等 德育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并促进其发展 层次性原则他主张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等把德育过程分为三个渐次深入的阶段 渗透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外部环境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决定因素,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他 同周围世界的实际关系是否丰富多样”以 及“他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内容和性质”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特点 推崇审美教育他认为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并最终创造美是德育的有效途径,因此,美育是学校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道德信念的核心都是情感,离开了情感,则 离开了道德,感情上的缺乏教养是“道德消沉的根源” 倡导启发式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德育过程中通过营造一定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或辩 论道德问题的教育方式得到的效果会好于教师直接传授道德知识他还反对对学生进行惩罚, 因为 惩罚会事与愿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原本意欲向善的积极性 其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仰和和道德教育的统 一 他认为所以的苏维埃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对共产主义抱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这是共产主义教育伦 理的起码要求。
对政治信仰于道德教育的统一关系的正确认识是他相信政治信仰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 的主要依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心底善良的人首要的一点就是爱人他对共同事业的忠 诚来源于这种对人的热爱 我们认为培养热爱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是苏维埃学校最重要、最 崇高的任务之一 原苏联巴莆什中学校校门屏风有一校训:“耍爱你的妈妈! ”原来这条校训就是该校校长苏霍 姆林斯基制定的有人不屑地问教育家:“为什么不写‘爱人民、爱领袖、爱祖国’呢?”教育家 回答说:“对孩子的教育应从具体的形象人手试想—个人连他的妈妈都不爱,还能爱别人吗” 教育家的话实在是有深刻的道理的 但 “用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人, 是自私自利到所谓透顶了的人” 这些话说明素质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是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爱,爱是教育的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于社会环境的 关系的辩证处理 苏霍姆林斯基坚决主张政治信仰的确立和道德教育的进行都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 校园与社会生活的沟通,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沟通 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一“相信教育的力量”:充分认识大自然环境的作用 “相信教育的力量”这个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
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相信教育的感化、 引导、改造、说服的作用据此,他密切关注和挖掘一切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充分认识和发挥一 切教育环境的作用在他看来,大自然是美妙无比的,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大自然不是孤立 静止的,它要与人,要与外部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影响着人的发展 他认为,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大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并要注意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从而较好地 对学生进行德育,提升同情心,培养德性,塑造和谐发展的个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包含 着天然的无限的美,它既是智慧的源泉,也是道德的源泉,是“活水源头”:“这是一种心灵的体 操—— 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尤其是“对故土之美的赞赏——这 是爱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情感源泉”没有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就唤不起对祖国的感 情”对祖国、对故乡的忠诚与热爱往往由对故土之爱而起,这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方面,是培养爱 国心和民族感情的基础和切人点,大自然正是提供了这种素材和养料,成为爱国情感连绵不断、生 生不息的故土情结和对大自然之爱 与社会环境的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外部环境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决定因素,人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他同自然界 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内容和性质”( 苏霍姆林斯基: ,P28)。
如果你希望你 的学生在童年, 特别是在少年时期就能表现自己,如果你希望一个学生的行为能使其它学生受到教 育,并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你就得在学校里创造自我教育的环境,而且要善于保持并使之经 常充满着崇高的精神”由于社会的开放性逐步提高,学生必然与他周围的世界有着内容丰富、形 式多样的联系,要受到多方影响为此,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手段、途径必须多样化其中,创 设优良的教育环境是关键一环 他主张教育者要努力创造学生的“接收教育性”,其要点在于让学生认识精神生活的幸福与美 好其次,他主张促成学生的积极的行动要在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精神的价值最后,主张强化学 校教育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互动主张通过教师、家庭、学生、集体、学生本人、 书籍及街头结交这六种力量进行德育活动,反对直接和简单的说教 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他所在的帕夫雷什学校 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一进大门的墙壁上,总是挂着这样的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 ”当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对于6、7岁的 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 祖国吗 ?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也能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打下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我们强迫儿童背诵表述共产主义的词旬,教育便会变成一幅讽刺漫 画形式单一不活泼,乏味枯燥,条条杠杠的理论,多少年来是一样的面孔,其最大的特点是总 在那里以先知先觉的圣者姿态教导别人,训斥学生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委婉的语态规劝学生,不 能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方面探索的最大方面在于其教育实践 首先,他十分重视并努力从事建设学校教育环境的工作,认为有一条重要的教育准则,那就是 使每个人从童年起就在道德财富里生活为此,他从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物质环境其次,他努力为学生创设精神环境这种教育的环境首先是一个包括自然风光、校园美化、完善的教学设备、室内陈设及图书保障 等要素的物质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校的物质基础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我们 把孩子周围的一切都利用来对他进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环境还包括学校 教育为学生提供的一种精神环境——“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德智 体美劳各育都必须在这种“精神生活的背景”上进行,而其中的智育必须在“丰富而多方面的智力 背景”上进行,教学必须有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
同样,德育也必须有一个广阔的德育背景, 他的总设想是: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丰富而多方面的,以致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 方面的需求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并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的力量 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其次,他在从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时也充分考虑到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连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两个 因素如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创造的财富等,学校物质与精神环境“渗透 了每个孩子的汗水, 凝聚了每个学生的智慧,从而激发每颗心对周围一切的爱护——这本身就是富 有成效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也十分重视显性教育,但他更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性质的隐形的教育通 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去感悟活动中的道德及精神对于唠唠叨叨的道德与政治说教很反感,他指 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变成陈词滥调,变得像一个懒散匠人手中的工具那样拙钝 从心里去鼓励,使成为内在的和自己的道德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和强调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对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活动不断成长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 在教育实践中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活动”模式。
这些活动模式有观察、阅读、劳动、奉献等 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唤起孩子具有感情上的敏锐性、注意力和感觉上的精细 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不仅能使学生观察到周围的事物,还能观察到道德的表现形式,从而由观察到思考,由 情感投入到道德判断 阅读,也是学生的重要活动形式他鼓励两种阅读,一是共产主义阅读课,如一些有趣的英雄 故事,在阅读的同时也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让学生带着钦佩的目光去读这样的阅读课越多,共 产主义的真理就越深入少年儿童的心灵个人阅读还鞥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主体参与, 发挥主体自我教育的作用,这为我们搞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依据和启示 劳动或劳动课是苏霍姆林斯基投入最大热情研究和探索的一种德育活动形式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我们应当引导儿童去 获得这种幸福 ( 劳动的幸福 ) ,如果你不能引导年轻人去获得这种幸福,那你就等于什么也不会做 ?? 没有儿童的劳动的幸福, 就没有教育”,即教育如果缺少了劳动教育便不再成为教育他明确指出: “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
(二)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劳动教育与智育的关系 “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技巧的技能和技艺使儿童达到的智力素养 的高峰,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 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劳动教育与智育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随后,苏霍姆林斯基批判了智 育与劳动教育对立的现状 (三)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德育,使学生具有完满的精神生活德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通过学校中各 方面的工作来进行的通过劳动教育来进行德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劳动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坚信:“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定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里没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 人,因此,要在每一个人 (毫无例外地每一个人 ) 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 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 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劳动则有一种爱好和一种幸福,将 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爱好视为教育的任务。
(五)劳动教育的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小组是劳动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也是一个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最 佳的地方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奉献,因为他认为所以的活动都要教会学生奉献,奉献是培养人的崇高 愿望的唯一学校 在关于上述四种活动的开展方面,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四类活动都是生活化的,他都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