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建设研究.docx
13页城市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建设研究 方付建(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Reference:为分析和探讨城市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建设问题,将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划分为地缘互嵌、业缘互嵌、学缘互嵌、血缘互嵌、趣缘互嵌等观测维度,指出当前城市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建设存在着居住地缘分割、就业择业固化、接受教育分离、族际通婚困难、族群兴趣差异等问题,认为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引导和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建设,具体举措包括建立有利于互嵌的公共政策、提供有利于互嵌的公共产品、构建有利于互嵌的交往关系等方面Keys:城市民族;相互嵌入;社会结构D633:A:1003 -1332(2017)03 -0025 -06自2014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之后,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如下的层面:一是对“互嵌”以及“民族互嵌”的概念解读;二是对民族互嵌的历史流变与现实态势的分析;三是关于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研究,这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焦点,文献最多,如关于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经验总结,关于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类型划分以及关于民族互嵌型社区功能目标的分析;四是关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民族互嵌型社会的研究。
总体而言,虽然研究者从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角度,论证了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意义,提炼了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经验和重点,提出了互嵌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定位,但目前的成果没有细致梳理和提炼互嵌或民族互嵌的具体维度,没有提炼测量民族互嵌程度和效果的量化指标,同时,现有的文献也较少从城市这一区域切入基于上述不足,本文首先提炼了互嵌式社会结构的解析维度,然后针对城市区域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的不足展开分析,最后提出了城市互嵌式社会结构的若干策略在全球化、流动化、城市化的大格局下,少数民族人口呈现出跨区域、跨行业、跨城乡的流动,少数民族人口不断进入城市,由此导致了城市民族关系和民族结构的变化,城市的族际冲突、族际矛盾和族际纠纷也不断增多为了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当前,需要遵循中央提出的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政治主张和政策路标,建设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多民族互嵌型社区目前,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是各民族交往和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也是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的主体区域虽然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在研究和部署新疆工作时提出,但从当前的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情况看,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重点和难点都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
实际上,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也将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分析维度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包括哪些层面或有哪些观测维度,围绕这一问题,一些民族学的学者尝试提出观测的维度,如裴圣愚以相互嵌入式社区为对象,认为相互嵌入的考察维度包括结构互嵌、经济互嵌、关系互嵌和文化互嵌,‘其在后续发表的文献中将互嵌的观测维度修正为结构互嵌、文化互嵌、制度互嵌和经济互嵌,以涵盖地域空间、人口、制度结构和情感观念等要素另有研究者提出民族互嵌型社区的观测维度包括居住空间的互嵌、组织网络的互嵌、文化接入的互嵌和认同的互嵌等还有研究者则以空间关系是混居还是互嵌,精神关系是排斥还是包容,将民族互嵌型社区分为区隔型、接触型、融洽型和交融型等四类虽然研究者试图提炼互嵌的分析或测量维度,但目前的研究存在如下缺陷:一是研究者基本以民族互嵌型社区作为对象提出观测维度,没有从互嵌式的社会结构角度提炼互嵌的观测维度;二是研究者提出的观测维度往往涵盖地理、经济、社会和心理等层面,虽然具有观测维度的包容性,但也导致了观测维度的抽象性问题本文试图以城市区域为分析对象,提出城市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分析维度。
1.地缘互嵌:住所(居住)互嵌地缘互嵌是指形成以居住地、居住社区以及居住房屋为基础的相互融合、相互嵌套的结构,也可称为住所或居住互嵌绝大多数学者都将混居、杂居或交错杂居的居住模式,或者将相同的地域或居住于同一区域作为互嵌式社会结构或社区的解析基础虽然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高级层面是文化的、精神的层面,但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首先要着眼于物质、技术等层面,可以说[来自wwW.L],没有物理层面的互嵌,难有文化层面的互嵌因此,在诸多互嵌维度中,地缘互嵌是基础,是最能体现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水平的指标从城市居住空间看,地缘互嵌包括各民族群众居住于同一地区、同一社区或同一楼栋,也包括各民族居住于特定的工厂、学校甚至特定的宿舍或工棚等2.业缘互嵌:职业(工作)互嵌业缘互嵌是指形成以职业、职位为基础的相互融合、相互嵌套的结构,也可称为职业或工作互嵌这一互嵌维度主要体现于已经从事特定职业和特定工作的群体业缘互嵌要求各个行业、各类职业和各种岗位都不排斥少数民族群众,甚至形成多个民族共同从事同类职业、同类工作的社会格局如多个民族的人群共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多个民族的人群共同从事某一项任务,不同民族的群体围绕职业、职位形成上下级的关系等。
业缘互嵌在目前的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研究中没有得到凸显,因为目前的文献多从社区层面切入,而社区往往不是一个讨论和涉及职业的场域有研究者提出职业身份是各民族成员在公共场所和社会空间抛开民族身份,进行交往的首选身份和社会化人际交往的基本身份,并因此提出互嵌式社会建设中必须考虑提高少数民族就业率实际上,从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构建来看,不仅要强化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率和职业身份,更重要的是形成相互嵌入的职业结构3.学缘互嵌:教育(学习)互嵌学缘互嵌是指形成以学习、培训为基础的相互融合、相互嵌套的结构,也可称为教育或学习互嵌这一互嵌维度主要体现于正在学习或正在接受培训的各民族群体,特别是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各民族学生群体学缘互嵌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有多个民族学生的身影,在招生中不拒招少数民族学生,在实施教育教学中不将少数民族学生单独编班,在开展学习中不将少数民族群众作为“他者”对待学缘互嵌即是让各民族从小就相互嵌入的举措,也是培养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理解的基础性举措,但目前在互嵌的讨论中几乎没有涉及,因为学缘问题一般被认为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而目前关于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文献主要分布于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
4.血缘互嵌:婚姻(择偶)互嵌血缘互嵌是指形成以血脉、血亲为基础的相互融合、相互嵌套的结构,也可称为婚姻或择偶互嵌这一互嵌维度主要体现于婚恋配对或择偶行动中严格地说,婚姻互嵌是血缘互嵌的前提,两者存在递进关系但总体而言,以婚姻为基础形成的血缘互嵌是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一种形态血缘互嵌要求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群能够相互通婚并生儿育女以婚姻为基础形成血缘互嵌关系是有利于在更高层面实现多民族的互嵌,真正形成交融的局面正如研究者提出的,族际通婚是促进各民族间接近与混合的最为重要的纽带5.趣缘互嵌:兴趣(偏好)互嵌趣缘互嵌是指形成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相互融合、相互嵌套的结构,也可称为兴趣或偏好互嵌这一互嵌维度主要体现于多个民族群体中是否存在共同的兴趣、爱好,是否存在共同参与的娱乐活动等趣缘互嵌是指通过培养各民族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参与的活动、行动甚至组织等来培养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意识和行为趣缘互嵌要求发掘具有最大公约数的兴趣爱好项目,并推动多个民族群众的共同参与,趣缘互嵌也要求既有的各种兴趣、爱好组织能够容纳不同民族的群众趣缘互嵌问题目前的文献几乎没有涉及实际上,虽然在城市区域应该发展面向和适合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体育、民族舞蹈等项目,但这些项目往往只有少数民族群众的参与。
实际上,城市应该努力面向各民族群众倡导和普及大众化的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趣味活动或兴趣组织,城市也应该倡导和普及一些发源于少数民族群众适合大众化的文体和趣味项目,通过兴趣层面的融合,实现文化的、精神的、习俗的、观念的融合二、当前城市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发展状况由于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民族文化异质、民族二元结构的外溢效应,以及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意识与治理能力欠缺等诸多原因,导致城市民族互嵌格局的建构存在困境城市化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和交流,城市化加速了少数民族进入甚至融入城市,但城市化并不必然带来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和混居杂居实际上,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出现了民族隔离居住或分隔居住的现象,这种分离或分隔居住不仅呈现于整个城市空间,也呈现于城市的局部区域1.居住地域分割的问题从我国民族群体居住分布看,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格局,在城市区域也同样如此,一些城市形成了特定的少数民族居住区,如一些城市存在的回民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建设更多是发挥市场的自发作用,城市管理者并不主动干预社区民族成分的构成,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城市区域不同民族的分割或分隔居住的格局一方面,一些城市因历史原因形成了一些以特定的世居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社区,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某个或某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特点,这些多民族社区往往与其他社区较少互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基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以及管理的问题,一些城市社区对流入的少数民族群众采取排斥政策。
如说服社区内居民不将房屋租售给少数民族群众,或者对于入住的少数民族群众采取驱赶政策,由此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往往只能依托于已有的多民族社区居住或生活,或者依托于某个城郊区域或城中村而形成新的以某个或某几个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区,如一些城市出现的新疆村、西藏村、回族村或苗族聚居区等无论是世居形成的多民族社区,还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入催生的新的少数民族居住区,这些社区或居住区往往与其他社区有一定的区隔或疏离虽然这些区域是多民族居住的区域,但是往往各民族出现明显分区,泾渭分明,没有形成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当前,一些大城市出现了民族间隔离式居住的态势和趋势,特别是一些城市发生的涉及民族纠纷或矛盾的事件加剧了分割居住的趋势而民族隔离往往会阻碍社会融合、制造社会不平等,并可能导致社会碎片化2.就业择业固化的问题从城市的职业结构看,城市事实上形成了不同民族群体间的职业固化结构一方面,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往往聚焦于甚至垄断了某些业态,如城市的拉面馆、烤肉店或烧烤摊,清真食品店,这些契合特定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业态往往只有少数民族群众的身影;另一方面,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难以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大中企业,在这些机构或部门中没有形成多民族职业互嵌的格局。
职业的固化既有[来自WwW.lw5u.Com]少数民族群众自身的原因,如因为语言的隔膜、技能的短缺、知识的不足而难以胜任某些工作;也有社会性的原因,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大中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不倾向于选择少数民族群体,甚至有意识避免招纳少数民族就业者,存在隐性的就业歧视3.接受教育分离的问题教育分离在当前的城市教育中也表现的较为明显:一方面,世居的少数民族或流入的少数民族群众往往会将子女送入城市特定区域举办的民族中小学;另一方面,通过招考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也往往会就读于城市存在的民族中学(如西藏中学)或民族大学(学院)例如一些城市即使在综合高中内举办新疆籍学生班,也往往是单独编班教育分离的出现,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是少数民族群众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时,往往会考虑子女的适应性问题,特别是饮食的适应性问题;二是非少数民族学校往往不愿意接纳少数民族学生,因为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因为饮食、信仰、风俗等的差异,往往会被认为是“问题”学生4.族际通婚困难的问题族际通婚是形成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结构的一种途径,但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