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邦德国的财政政策与财政体系.docx
6页联 邦 德 国 的 财 政 政 策 与 财 政 体 系南开大学国际经贸易济系 董书慧联邦德国战后推行的经济体制, 是 “社会市场经济” , 其创始 人 为 L ·艾 哈 德 和 A·缪 勒—阿 尔 马 克 等 人 , 这 种 经 济 体 制 与 一般市场经济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市场机 制和自由竞争, 但也有其独具特色的内容,即 重 视 国 家 对 经 济 活 动 的 调 控 , 矫 正 市 场 运行中出现的偏差 , 通过收入再分配, 建立 尽 可 能 完 善 的 社 会 福 利 制 度, 合 理 修 正 市场分配原则带来的收入不均衡 实践证明,这种经济模式在联邦德国是成功的 在 德 国 , 政 府 和 联 邦 银 行 作 为 宏 观 经济 政 策 的 主 要 制 定 者 , 分 别 以 其 制 定 的 财 政 政 策 和 货 币 政 策 调 节 经 济 发 展, 联 邦 法律规定了联邦银行具有完全独立于政府的 独 立 的 法 人 地 位 , 政 府 不 能 干 预 联 邦 银 行的 货 币 政 策, 这 种 经 济 决 策 权 的 划 分 使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只有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 和法律规则来进行 , 这样,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 直 接 掌 握 的 调 控 手 段 , 便 成 为 贯 彻 政 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经济政策意图的重要 工具 。
联邦德国财政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 体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1) 调 控 职 能 : 通 过 财 政分配 , 优化公共物品和私人的组合, 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这种配置不是绝对的 , 它取 决 于 经 济 和 技 术 的 发 展 (2) 分 配 职 能 :通过税收调节分配关系 、 调节产业结构 , 实 现资金的积累, 政府运用税收 、 预算等分配 工具, 影响收入和财产的分配, 如通过课征财 产 税 、 所 得 税 、 消 费 税 等, 将 高 收 入 者 的 部 分 收 入 转 移 到 低 收 入 者 身 上 , 即 借 助 财 政杠杆减轻收入分配方面的社会不公平程度 (3) 稳 定 职 能 : 市 场 总 是 处 于 不 断 变 化 之 中 , 在 经 济 波 动 期 间 , 政 府 采 取 调 节 税率 、 增 收 减 支 或 减 收 增 支 等 反 周 期 波 动 的调控措施 , 来稳定经济, 用财政收入的调整 强化国家统治机器 联 邦 德 国 在 财 政 政 策 的 指 导 思 想 方面, 有两点值得注意 : 一是对财政政策职能 的 贯 彻 ; 二 是 坚 持 财 政 收 支 综 合 平 衡 的 原则 。
下面就联邦德国财政政策的发展和调整 、 税收结构与体制 、 财政计划的制定等方 面分别论述 一 、 财政政策的发展和调整财政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 整 有 重 要 意 义, 它 包 括 预 算 支 出 、 政 府 投资 、 税收政策 、 财政补贴和公共债务等主要 内容 自二战结束至今, 联邦德国财政政策的 发 展 变 化 经 过 了 以 下 几 个 阶 段 : ( 1) 50年 代 以 平 衡 财 政 预 算 为 主, 配 合 货 币 政 策 抑 制 物 价 上 涨 , 60 年 代 经 济 快 速 增 长 以后, 财政趋于扩张 (2) 70 年代出现滞胀以后, 开始实行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的政策,即 实 行 扩 张 性 的 财 政 政 策, 但 导 致 了 赤 字 大 增 (3) 1982 年 科 尔 上 任 后 采 取 的 财 政 政 策 使 经 济 趋 于 稳 定 , 即 实 行 紧 缩 性 的 财政政策 (4) 90 年代德国统一后, 政府的财 政 政 策 更 注 重 区 域 经 济 的 增 长 和 平 衡 , 通过 给 予 东 部 地 区 巨 额 的 财 政 转 移 支 付 , 促 进 东 部 的 经 济 增 长, 最 终 实 现 区 域 经 济 的综合发展 。
1948 年 联 邦 德 国 实 行 货 币 制 度 改 革,在经济体制上由政府集中管制转向社会市 场 经 济 , 这 次 改 革 使 德 国 经 济 迅 速 得 到 恢 复, 50 年 代 其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增 长 了 1. 15倍, 1951—1960 年 年 均 增 长 7. 9% ,1961—1965 年年均增长 4. 7% 此时 , 政府南开经济研究— 52 —对 经 济 干 预 较 少 , 经 济 增 长 主 要 靠 市 场 机制 的调节 直到 1966—1967 年第一次经济 衰 退 , 联 邦 德 国 在 宏 观 经 济 调 节 方 面 开 始受 到 凯 恩 斯 主 义 的 影 响 , 即 强 调 以 政 府 预 算 作 为 调 节 经 济 的 工 具 , 在 宏 观 上 对 经 济 发 展 进 行 调 控 , 其 主 要 内 容 为 调 节 有 效 需求, 以影响经济的发展 1967 年, 联邦议会 通 过 了 《 促 进 经 济 稳 定 增 长 法 》 , 第 一 次 以法律的形式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即物价稳 定 、 适度 的经济增长 、 国际收支平衡及高度就业 。
联 邦 政 府 对 四 大 目 标 的 解 释 为 : 物 价 稳 定 指国 内 生 产 总 值 价 格 指 数 年 度 变 化 率 为1% ; 适度经济增长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 率 为 4% ; 国 际 收 支 平 衡 指 净 出 口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为 1% ; 高 度 就 业 指 失 业者占全部非独立就业人数的 0 . 8% 《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法》 在财政政策方 面赋予政府必要的职责, 它规 定 : 联邦和各 州应通过各种经济和财政措施实现上述目 标, 促进总体经济平衡 , 当影响实现上述目 标 的 情 况 发 生 时 , 联 邦 政 府 应 立 即 制 定 针对 经 济 危 机 的 措 施, 特 别 在 财 政 政 策 方 面 赋 予 政 府 必 要 的 职 责 和 义 务, 规 定 在 联 邦 财政计划的支出总量和结构等方面应按实 现总体经济平衡的各项目标来安排 在预 算中, 建立经济协调准备 金 , 以准备在全国 性 的 经 济 衰 退 危 及 总 体 经 济 平 衡 时 使 用 储 备 金 由 财 政 年 度 结 束 后 未 使 用 的 资 金 、 联邦和各州一定比例的税收收入等资金构 成, 由联邦银行负责储存 。
70 年 代 , 联 邦 德 国 和 其 它 西 方 国 家 一 样出现滞胀, 陷入结构性的经济危机, 国内 消 费 需 求 和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速 度 下 降, 导 致经 济 增 长 率 下 降 , 失 业 率 和 通 货 膨 胀 率 上 升 对此, 赫尔穆特政府实行了凯恩斯主义 刺 激 经 济 的 政 策 , 通 过 增 加 政 府 支 出 和 扩 大 财 政 补 贴 缓 解 危 机 的 压 力, 以 期 恢 复 经 济增长 然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了赤字 大 量 增 加, 1971 年 联 邦 财 政 赤 字 为 14 亿马 克 , 1981 年 上 升 为 379 亿 马 克, 财 政 债务 从 1970 年 的 累 计 1154 亿 马 克 增 加 到1982 年的 6097 亿马克 此时 , 通过调节需 求 来 干 预 经 济 导 致 80 年 代 初 期 联 邦 政 府陷入困境 : 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 使公共消费支出增加 , 赤字增大 , 政府债务增 加 ; 如果选择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 削减政府开支, 又会导致经济衰退 , 失业率上升 因此, 1982 年底大选时, 施密特总理下台 。
80 年 代 初, 科 尔 任 联 邦 总 理 后 , 德 国 的 财 政 政 策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 政 府 的 宏 观经济政策由反周期的需求调节转向以促进 经 济 长 期 稳 定 发 展 为 目 的 的 供 给 调 节,即 摒 弃 凯 恩 斯 主 义 的 主 张, 减 少 国 家 对 经 济的干预 , 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新政 府 对 财 政 政 策 作 了 调 整 , 主 要 体 现 在 三 个方 面 : ( 1) 税 收 改 革 降 低 个 人 和 企 业 所 得 税 , 提 高 起 征 点 , 在 1986、 1988、 1990 年 三 次 减 税, 同 时 调 整 直 接 税 和 间 接 税 的 比 重, 如 1987 年 起 增 加 消 费 税 等 ( 2) 控 制 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以及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 比 重 根 据 联 邦 财 长 的 建 议, 年 预 算 支出 的 增 长 幅 度 不 超 过 3% , 低 于 名 义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增 长 率, 同 时 调 整 改 善 支 出 结 构, 减 少 对 亏 损 企 业 的 补 贴 。
(3) 减 少 赤 字 及政府债务 规定每年联邦政府债务最高 额不能超过政府安排的投资额 80 年 代 前 期 采 取 的 较 为 紧 缩 的 财 政政策以及后期小步放松适当减税的财政政 策, 使联邦德国改变了 70 年代推行扩张性 财 政 政 策 带 来 的 局 面 , 财 政 方 面 出 现 了 一 系 列 的 变 化 ( 1) 通 过 减 税 , 税 收 收 入 下 降, 由 1982 年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23. 7% 下 降 到 1988 年 的 23% , 整 个 税 收 改 革 共 减少 企 业 和 个 人 所 得 税 500 亿 马 克 ( 2) 由 于 控 制 财 政 支 出 , 财 政 开 支 占 国 民 生 产 总 值的比重从 1982 年的 49. 8% 下降到 1988 年 的 45% , 其 间 每 年 的 财 政 支 出 增 长 幅 度 均 低 于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增 长 速 度 ( 3) 整 个 国 家 的 财 政 赤 字 从 1981 年 的 757 亿 马1998 年 增刊 — 53 —克减少到 1988 年的 5 20 亿马克 , 联邦财政赤 字 从 1981 年 的 379 亿 马 克 减 少 到 360亿 马 克 。
(4) 紧 缩 财 政 对 于 稳 定 币 值 、 促 进 经 济 的 适 当 增 长 较 为 有 效, 但 对 减 少 失 业成效不大 , 而且债务持续增长 , 累计债务由1982 年 的 6097 亿 马 克 增 加 到 1988 年 的8400 多 亿 马 克 , 占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由38. 2% 上升到 41. 7% 80 年 代 的 财 政 政 策 也 给 联 邦 德 国 带 来 了 其 它 方 面 的 影 响 : 通 货 膨 胀 率 得 到 有效 控 制 , 是 西 方 物 价 上 涨 率 较 低 的 国 家 之一, 国际收支一直保持比较大的顺差 , 马克 成 为 西 方 主 要 货 币 之 一 ,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虽然 不高 , 但发 展 较 为 稳 定 1990 年 两 德 统一时, 西部经济发展良好 , 但统一使以上的 政策中断 在对东部进行由中央计划经济向 市 场 经 济 的 转 型 中 , 政 府 进 行 了 充 分 的 干预 进入 90 年代, 德国政府针对东西部经 济 差 异 较 大 的 现 实, 更 加 注 重 促 进 地 区 经 济 和 财 政 协 调 的 均 衡 发 展, 进 一 步 实 行 独 具特色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财政平衡机制和区域结构政策 。
德国统一后, 由于政府的 财政资金向东部倾斜 , 引起 90 年代的财政 支 出 高 增 长 和 高 赤 字 , 1991—1994 年, 财 政 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