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含2018高考真题).ppt
102页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说明 1.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 2.从题材上看,赠别诗、写景抒情诗、羁旅思乡诗等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 3.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4.从题型上看,2017年为一道5选2的客观题,5分;一道主观题,6分2018年变为一道4选1的客观题,3分;一道主观题,6分命题角度1鉴赏形象,-4-,-5-,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一、(2018全国Ⅱ·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诗的第五句中,“端溪石池”指端砚,五、六句的意思是在砚台中研好了浓墨,在烛光映射中挥毫这是诗人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本诗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把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2.(鉴赏形象)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两个“酒”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复把”时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个“酒”如同进军的旗鼓,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在这里重现;第二个“酒”展现了凯旋庆功的场面,复饮反映了战争胜利、狼烟尽扫后的自豪二、(2017全国Ⅱ·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答案 B D 解析 通过注释可知,苏辙在当时的名位很高,诗人引用唐代李揆的典故,用李揆指子由,是想借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可知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的典故,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属曲解文意。
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理解偏颇2.(鉴赏形象)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应具体赏析首联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作答时,须先概括出诗人的性格特点,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一、(2018云南昆明摸底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赠 李 白① 杜 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载(745),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简洁、概括,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答案 A 解析 A项,“借代手法”错误,应是比喻手法,指人像飞蓬一样四处飘荡2.(鉴赏形象)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2)寻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3)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形象十分相似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首先确定本诗中李白的形象特征:首句“飘蓬”写出李白的羁旅漂泊,“未就丹砂愧葛洪”写出李白热心求道的一面,“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则写出了李白的激愤。
因为题干要求分析的是“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只需要判断《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无符合这三点的即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漫游天姥山,结尾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同样是漂泊者的形象;梦中见神仙之境,也反映出李白寻仙问道的一面;而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句,则同样是愤世嫉俗之语二、(2018新疆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古 剑 篇 郭 震 君不见昆吾①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②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注①昆吾:传说中的山名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宝剑光如水精,削玉如泥②“零落”句:《晋书·张华传》载,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释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华使焕寻剑,焕掘丰城县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六句化用典故写龙泉剑的来历,据传是良匠用昆吾所产的精矿,锻炼多年精工铸造而成。
它锃亮如雪寒光凛然,连剑工自己也得意地惊叹奇绝 B.本诗赞美古剑器形优雅质地精良:古剑像琉璃玉匣里的白莲,剑柄上失误雕镂的金环却也辉映明月;剑芒耀眼像青蛇游动,鞘上花纹如绿色龟鳞 C.本诗通过写古剑幸运的际遇,侧面凸显其卓越风采:正逢天下太平无战争,庆幸被君子佩带以防身;不只游侠们十分珍爱,英雄豪杰亦格外钟情 D.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歌咏龙泉宝剑抒发人生不遇的感慨,吐露愤懑不平之气,表达渴望能有所用的理想和抱负,暗含讽劝当权者惜才用才之意 答案 B 解析 B项,“失误雕镂的金环却也辉映明月”错,错彩镂金是一种工艺2.(鉴赏形象)全诗句句写剑,实则以剑喻人,请赏析诗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①经受磨砺,素质优异:以出自名山、良工铸造比喻自己历经磨砺,具备优良素质②风采卓越,品格优良:以优雅的形质比喻自己风华正茂,以为君子所配、助英雄行侠显示自己侠义的品格③遭逢不幸,怀才不遇:以宝剑遭弃、尘埋比喻自己不为所用的不幸遭遇④怀抱理想,自信坚定:以宝剑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比喻自己的坚定和自信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概括特征,然后用诗歌中的人物的言行等作解释,注意根据宝剑的“出自名山、良工铸造”“优雅的形质”“君子所配、助英雄行侠”“遭弃、尘埋”“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概括“经受磨砺,素质优异”“风采卓越,品格优良”“遭逢不幸,怀才不遇”“怀抱理想,自信坚定”的形象特征。
三、(2018广东汕头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画 堂 春 张 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①霁山:雨后山色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C.“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D.“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答案 D 解析 D项,“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错,“小荷障面避斜晖”指的是歌女用荷叶遮面以躲避斜晖,获得绿荷的阴凉2.(鉴赏形象)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
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 参考答案 下阕描写了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之深;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稚嫩可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先总体概括歌女的形象特征,然后结合“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具体分析词人将女性的美放置于天地之美中,使自然景色更通透,使人物的美更纯净四、(2018辽宁大连第一次双基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归雁(其一) 杜 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喻家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做了铺垫 B.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