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二十四孝.doc之三啮指痛心.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41012764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03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二十四孝》图解之三·啮指心痛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 孝,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对父母恭敬、侍奉父母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完全沉浸于我们的工作中,渐渐与父母有了距离,渐渐与父母产生了隔阂,那么孝从何而谈呢?!因此,即使工作再忙碌,我们都应该拉近与父母的距离,主动填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常怀思念之心、用恭敬的心孝顺父母、侍奉父母今天我们今天与大家分享《二十四孝文》之三啮指痛心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编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辑录而成 《二十四孝》中第三个故事《啮指心痛》,说的是曾参对母亲至孝之诚的故事    [周]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注释】    薪:烧饭用的柴     无措:没有办法 。

          啮(niè)其指:咬自己的手指   【意译】    周代曾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弟子,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曾子一次到山里去砍柴,家里意外来了客人母亲没有办法通知曾子回来,于是就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忽然感到心痛,赶紧背上已经砍好的柴就回来了见到母亲就跪下来问是什么原因母亲告诉他:“家里忽然来了客人,我咬自己的手指使你能够知道啊评说】    此则标题“啮指心痛”,也有作“啮指痛心”的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曾参这个孝子,服侍母亲的孝敬之心达到了极点现代人一看这故事当然会哑然失笑,这种通讯的方法竟然比现代人的、还方便?其实这就是《孝经》所说的“至孝”而引发的“孝感”了当然这是一种浪漫化的思维方式,然而往其深层看,就是说孝子与亲人的心是时刻连在一起的,彼有所动,此有所感,彼此相互感应,心心相印,息息相关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心灵感应吧?骨肉至情之深、孝子至孝之诚,由这一故事彰显出来了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感虚》中首次记录了这一故事:    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曾子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方到即以右手(,同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臂以呼汝耳。

      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    这里有一个细节可注意,即其母不是咬手指,而是用右手扼掐自己的左臂,然后曾子的左臂也立刻疼痛起来唐代的干宝《搜神记》则有这样记载:“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孔子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此故事在流传中不断被改变、加工,至此出现了“啮指”的细节,而且又将母与子之间的距离隔得更远了,甚至远在楚国了这似乎又太玄乎了一点因此回过头来再看《二十四孝》的“啮指心痛”,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些综合、融会、演化的发展线索  不过,传说的方式虽不一,但是心灵的感应是一样的,由于孝子与亲人的“同气”,达到的精神上的通感、感应是一样的《孝经·感应章》所云:“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曾子的故事虽然有些夸张,其实也就是《孝经》中“孝的感应”之说的演绎我们都知道“母子连心”这句话,曾子的故事从某一个侧面为此作出了一个注解其实父母与子女之间就应该心连心,心印心,心贴心,是一种心心相印的心爱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九章节选:    【原文】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也——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译文】    从前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皙,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撤出的时候,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皙若问还有剩余的吗,一定答道,“有曾皙死了,曾元养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撤除的时候,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若问还有剩余的吗,便说“没有了意思是留下以后备用这个叫做口体之养至于曾子的对父亲,才可以叫做顺从亲意之养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图片来自网络)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斯《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点小图看大图和详解) 01孝感动天02亲尝汤药03啮指痛心04百里负米05芦衣顺母06鹿乳奉亲07戏彩娱亲08卖身葬父09刻木事亲10行佣供母11怀橘遗亲12埋儿奉母13扇枕温衾14拾葚异器15涌泉跃鲤16闻雷泣墓17乳姑不怠18卧冰求鲤19恣蚊饱血20扼虎救父21哭竹生笋22尝粪忧心23弃官寻母24涤亲溺器啮指痛心曾参(shēn),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曾参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这就是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啮指痛心”曾参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让你知道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因此对母亲传出的资讯有着很强的感知力后人也以诗颂之:“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