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古县汝宁府.pdf
6页千年古县汝宁府2011-06-08 06:39:05| 分类:【日志分类】走遍|举报 |字号订阅汝南文化灿烂, 文物繁多, 有文化遗址280 多处, 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库——宿鸭湖,碧波万顷,风景如画;有亚洲最大的的寺院——南海禅寺,宝刹雄伟,琳宫璀璨;有天下最小的山——天中山,山不在高, 却是天下之最中的标志物,也是中国古代地理中心和校核时间的地方;还是世界著名的爱情传奇梁祝故事的发祥地——梁祝故里,缠绵凄婉, 源远流长;更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的“天中山”碑刻汝南县说汝南不能不说天中山当年,周公营建东都洛邑时,广建圭表测日影以找寻“天下之最中” ,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在汝河之滨建起古天文观测台——天中山,开创了“中正和谐”文化之先河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天中山”三个大字,使得“天中山”声名远播,并成为天中文化的传承标志据旧志记载, 有名人墓冢五十八处,寺庙楼阁八十八处,亭阁楼堂九十一处,远近坊表一百一十五座虽历经沧桑,许多名胜多已不存,但存至今者,依旧见证着历史的荣辱辉煌耸立在南关的悟颖塔,造型优美, 巍峨挺拔; 城北三里, 有古时 “测日影,考分数,标为天下之中”的天中山。
山之阴,有颜真卿亲书的天中山石碑山之阳,有李溯“竹击鹅鸭,以乱军声”的鹅鸭池城东区,有唐朝修建的开元寺,城北区有明朝修建的雄伟壮观的大成殿城近郊, 汝水旁, 上有相传为西汉名士费长房遇仙处——壶仙观,下有牛皋大战金兵, 打金朝名将兀术于马下的遗址——兀术落城之南隅, 有经明, 清营建数百年的寺庙群,亚洲最大的寺院——南海禅寺真是不胜枚举编辑本段著名景点天中山天中山—天地之正中天中山,亦名天台山位于汝南城北1.5 公里处《重修汝宁府志》载: “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为豫州之中,故聚土垒石以标天中,名天中山 《读史方舆记要》也有“天中山在府城北三里许,自古考日影, 测分数, 以此为正” 的记载 清代府官金镇在 《天中山》一诗中写道: “孤屿当城北,登临风大荒云阴连楚甸,山色入吴房百战作残垒,千树祗夕阳土圭常不改,影似昔日长天中山, 虽自然造化之功,实为人工构筑的日咎测影和观察天象的地方它的知名, 不仅是因古人测影极为准确,被认为位居天地之正中,而且是因它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尽节地,并存有他亲书的“天中山”碑文为挖掘旅游资源,弘扬天中文化, 提升汝南形象,汝南县委、 县政府本着科学慎重的态度,于 2001 年邀请有关专家来汝南考察论证,决定建立占地500 亩、集八卦文化、吉祥文化、水系生态文化为一体的“天中山文化生态园”,创立驻马店市旅游业的精品,使之成为“天之中生态文化游”的俊美的开头。
无影塔无影塔座落在汝南县城南吉祥寺院内因汝南地处天中,夏至中午时分,太阳直射塔周围无影而得名据《汝南县志》记载,该塔为北宋僧人所建无影塔集众塔之大成塔的平面呈六角形, 共九层, 塔身坚固, 塔形优美, 塔顶俊美, 结构巧妙, 巍峨壮观, 站塔顶眺望,汝南古城风光尽收眼底,是目前豫南区现存时代最早、体形最大的古塔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63 年 6 月 20 日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宿鸭湖宿鸭湖—亚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库宿鸭湖于1958 年始建位于汝南县城西6 公里北起玉皇庙,南至野猪岗,东临桂庄,西到别桥水库大坝全长35.29 公里,高58 米,挡防浪墙长 0.5 米,坝顶宽4— 7 米,拦蓄板桥、薄山水库等上游来水,蓄水面积239 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1 万亩, 出产的鱼达30 多种, 其中产量最多的是鲤鱼宿鸭湖于1989 年重修完工后,水面开阔,风景宜人,人称北方“人造洞庭”东宿鸭湖岸百里长堤,柳浪翻卷;远望水天一色,云蒸霞蔚;近观碧波荡漾,鸥鹭齐飞宿鸭湖畔名胜古迹很多,如仙女桥、壶仙观、燕亭、金城、白马将军庙等,加之西岸5 万多亩森林公园的秀美景色及垂钓园、游泳池、 水上乐园等游乐设施的开发建设,慕名前来观光旅游者越来越多。
鹅鸭池位于城北1 公里处,天中山之南,汝上公路东侧,原面积18 亩之多,系历代筑堤取土之地,常年积水为池池四周杂草丛生,为鹅鸭栖食之所,唐代以前称悬瓠池唐末,吴元济叛唐,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 年) ,宰相裴度率李愬等讨伐次年冬,李愬率兵夜袭蔡州(今汝南城) ,至鹅鸭池,令击鹅鸭以乱军声,攻下内城,活捉吴元济建国前,曾立碑于此,上书“唐李愬雪夜击鹅鸭处”9 个字,现已不复存在南海禅寺南海禅寺—亚洲最大南海禅寺南海禅寺位于河南省汝南县城东南隅占地 300 余亩, 宏伟壮观, 工程浩繁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平面呈边长80 米的正方形,超过故宫太和殿与山东曲阜孔府大成殿的规模,号称“亚洲第一殿”天王、观音、文殊、普贤四大配殿,三重飞檐、高大雄伟,可与全国现有佛教圣地同类建筑相媲美南海禅寺山门牌子楼长50 米,高 31 米山门内长500 米,宽 20 米的甬道上,自北向南依次按12 姻缘、 12 生肖、 12 菩萨建筑的12 座花岗岩牌坊,风格独特,巍巍壮观南海禅寺东北部白圣长老舍利塔,融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与东南亚现代建筑艺术风格为一体,既高大雄伟,又典雅别致大雄宝殿台基上雕刻的花岗岩质500 罗汉,集全国20 多处罗汉堂之精华,聚优秀雕刻工匠于一堂,精心雕塑,风格殊异。
院内藏经楼,设计独特楼内珍藏古今中外多种版本的佛教经典梁祝之墓千古爱情传奇—梁祝故事西晋时,汝南郡南30 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梁祝之墓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朱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朱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朱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样” 朱英台顿时满脸飞红师娘心细, 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朱九弟是个女的英台回家看母, 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朱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朱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朱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梁祝故里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 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红两色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 朱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鸡黍台与二贤祠据《汝南县志》记载,鸡黍台位于金铺镇金铺村北,旁有二贤祠,供奉范式、张劭金铺原名张庄村,东汉时,汝南张庄人张邵为太学生,与山东金乡范式同学,二人友谊甚笃卒业临别时, 范式约明年某年某日去汝登堂拜见张劭母亲第二年, 约定的日子到来时,张劭让母亲做好饭菜等范式,张母以为金乡太远,范式未必能到, 张劭认为范式很守信义,一定能到张母就杀鸡做黍( 小米饭 ),等待范式到来到中午,范式果然到了,二人在门外土台上尽欢而别张母及乡人无不称范式为信士以后, 每次范式来汝,张劭即于土台上置鸡黍来招待他几年后,张劭患重病,卧床不起,临终前以不得见范式而憾出殡时,棺重移不动 已做功曹的范式,梦见好友病故, 素马单车前来吊唁,由他执绋, 棺柩才埋入土中后人筑鸡黍台,在张宅建二贤祠,改张庄为金乡铺,以示纪念后龙亭和金哀宗陵后龙亭位于县城北隅,金朝曾在此建立行宫。
金天兴三年(1234 年) ,宋蒙联军灭金,金哀宗自缢于行宫,自此金王朝灭亡战后,金哀宗被葬于汝水南岸,因金帝姓完颜,故称哀宗陵为葬颜冢,附近村庄也被后人谐音为“张颜庄”明清两代,此处建有龙庭一所,仿京制而规模小,正中设“御座”、 “御案”,案上供“万寿牌” ,上书“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每逢朔望、国家大典和喜庆日子,地方官员至此集体朝贺,犹如“面君”因龙牌之处建有亭牌,故名龙亭龙亭至今犹存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在旧龙亭广场上建公共体育场编辑本段姓氏文化周姓的起源“周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世家最早源于古代的姬姓,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后稷的姓,在中国算汝南县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周时迁至河南汝南 ( 摘自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范志亭著的《鲁迅与许广平》一书的第4 页) “从黄帝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姓有一个传说中的世家经过西周一朝的发展,至周平王东迁,其次子烈封于汝坟( 在今河南叶县东北),成为周姓人所尊奉的周姓始祖周平王东迁洛邑( 在洛阳 )之后,其中的一个儿子姬烈被封在汝坟,经过十九传, 至姬邕时东周被秦所灭虽然封国已不存在,可是源自周朝血脉世代食周爵禄俸的姬邕家族却在习惯上仍被人称作‘周家’,姬邕索姓也以‘周’为姓,以示纪念,以示不忘本,并代代相传。
邕生秀,秀生仁这时已到了西汉时代,汉初统治者为了笼络民心,特地封周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绍续周室香火,周汝坟地势卑湿,遂徙地于汝南郡,这支周姓在当地生息繁衍, 形成汉唐时期著名的汝南周氏(以上摘自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大良、李琼英著的《中国姓氏通史.周姓》”)随着后来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口大迁徙,汝南周氏不断向四周辐射扩散,其后的陈留、临川、寻阳、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内、临汝、华阴、河东等周氏郡望,都与它有深厚的渊源它被视为今天周姓的主要来源天下袁氏归汝南袁氏是中华大姓之一,在百个大姓中排名第三十三位据考证, 袁氏是虞舜的后裔西周初, 周武王追封先贤后裔,封有虞氏之裔妫满于陈(今河南准阳),建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他的十一世孙有个叫诸公,字伯媛伯媛的孙子涛涂,以祖宗字媛命氏春秋时,媛氏世袭陈国上卿当时媛、辕通用,故媛涛涂又写作“辕涛涂” 至西汉初,辕氏后裔政将“辕”字的“车”旁去掉,邕以袁为氏唐宋时期的姓氏书名如《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对此均有详细记载中华大姓中有不少发端于中原地区,袁氏早期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而发展中心是汝南对此,古今一些姓氏文献均有定论据《汝宁府县志》载,汝南古为沈蔡诸国之地,战国时在楚魏二境之交,秦属颖川郡。
到汉朝时设置汝南郡,隶属豫州,领县三十七,包括了今天的平舆、项城、西华、漯河、潢川以及安徽的阜阳、山东的蒙城在内的大片疆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战乱、 官职调任等原因, 虽然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向海内外广为发展,但发端于袁安的汝南袁氏始终是最为兴旺的一支汝南县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袁氏名人辈出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载,“袁氏自后汉魏晋至梁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会仆一十七人《新唐书 ?宰相世系》等书记载,袁政后裔袁干封贵乡侯,袁干的八世孙袁良(东汉汝南人),其孙袁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官至司徒和帝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弹劾窦氏兄弟的专横,为时人称颂袁氏自袁安以后,兴旺发达,其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节五公,与东汉一代相终始(风《重修汝南县志》) ,历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据清嘉庆元年(1796 年)编纂的《汝宁府志》及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编印的《重修汝南县志》载,历代汝南袁氏封爵位的有六人,为各种史志收编的汝南袁氏名人有二十多位,如袁良、袁安、袁汤、袁逢、袁绍、袁术等,不少人在《东汉书》中列有志传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若其诗文根本六经,德业师模三代(袁可立、袁枢、袁赋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