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上)第五单元练习(含答案) (2).doc
12页1八 年 级 语 文 第 五 单 元 练 习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a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积累】一词多义:中 ①晋太元中 年间 ②中无杂树 中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 里面志 ①寻向所志 标记 ②处处志之 做标记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wéi)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对,向寻 ①寻向所志 寻找 ②寻病终 随即,不久 闻 ①村中闻有此人 听说 ②具言所闻 听到的事情 舍 ①便舍船 (shě)舍弃,放下 ②屋舍俨然 (shè)房舍 古今异义: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 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 古:不要说, (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异:感到诧异通假字: “要”通“邀” ,邀请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2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练习: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复前行( 又,再 ) 欲穷其林( 形容词,尽这里用做动词,走完 )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 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具答之( 详细地,全部地 ) 便要还家( 通“邀” ,邀请 ) 咸来问讯( 都,全 ) 延至其家( 邀请,请 ) 诣太守(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 欣然规往( 计划 ) 寻病终( 不久 ) 无人问津( 渡口 )2、填空。
⑴陶渊明,又名 潜 ,字 元亮 , 东晋 朝 田园 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佳话,一直激励着那些有气节的人⑵《桃花源记》以 时间 为顺序,以渔人的 行踪 为线索,叙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林、 拜访(进入) 花源、 离开 桃花源、 再寻 桃花源的全过程⑶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⑷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⑸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⑹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⑺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⑻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⑼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时乱 ⑽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诣太守,说如此 ⑾写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 世外桃源 、 落英缤纷 、 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林的时间是( A )A、暮春花落时 B、深秋时节,白花凋谢之时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 D、初夏水涨之时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规则整齐,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的池塘和桑竹之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愉悦而自得其乐 ⑶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当年)祖先(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村中)其余的人又分别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 ,都拿出酒饭(招待他) 5.内容理解⑴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⑵“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⑶“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 ,想探个究竟⑷“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⑸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⑹“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⑺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⑼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⑽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⑾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⑿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⑿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⒀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⒁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⒂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46.迁移拓展:⑴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⑵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⑶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⑷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解释加点的字有仙则名( 闻名、著名 ) 斯是陋室( 这 ) 无丝竹之乱耳( 使……受到扰乱 ) 无案牍之劳 ( 使……劳累 )形何陋之有( 简陋 ) 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二、翻译句子: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⑵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搅扰两耳,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三、内容理解⑴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惟吾德馨(德馨) ⑵文章的点题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⑶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 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 ,而明“陋室不陋”的⑷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⑸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5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谈笑风生⑹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⑻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⑼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陋室主人 高洁傲岸 的节操和 安贫乐道 的情趣⑽《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本文以 有仙之山,有龙之水 比喻陋室,引出主旨⑾“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德馨 ⑿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点的字词不蔓不枝 长枝蔓 陶后鲜有闻 少 宜乎众矣 应当 同予者何人 我 亭亭净植 立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2.联系已学过的文言文,说说下面句子中“之”的含义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 代词,它,带指桃花林的奇异景色 闻之,欣然规往 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