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心理学辅导培训剖析.ppt
221页犯罪心理学,张帆远航 18999000116 库尔勒市萨依巴格法律事务所律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二级) 企业EAP高级执行师 巴州云翔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讲师,第一章,绪 论,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广义说: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 犯罪对策 狭义说: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犯罪和犯罪人,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 犯罪人:因实施了具有违法性、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处罚行为并被法院判定为有罪的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 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区别,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的性质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联系,研究对象涉及的行为人范围,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犯罪人,一般违法者,虞犯,揭露惩治犯罪有关的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主要的 研究课题,,犯罪心理实质,犯罪心理机制,犯罪对策的 心理学问题,不同类型犯罪人的 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犯罪心理成因,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犯罪的行为主义和学习理论,模仿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差别接触理论,条件反射学说,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差别接触-强化理论,,犯罪的过程,是对已经有的犯罪方式的有意识的模仿,也是已经有的犯罪方式对人们产生无意识暗示的结果。
模仿法则 距离法则 方向法则 插入法则,塔尔德的模仿学习理论,,条件反射学说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亲社会行为、道德和规范的遵从是学习的结果 亲社会行为得到称赞,反社会行为得到惩罚,通过不断重复的强化过程,“良心”、“超我”就作为一种条件反射性反应确立下来,这个过程完成的不好的人就容易犯罪.,,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也叫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由行为主义学者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创立斯金纳箱: 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 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 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引发的,针对有机体自发性的多个行为反应中的某一个学习的反应施予强化,从而建立了刺激—反应的联结。
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题条件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关于强化,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 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 消极强化是去掉厌恶的刺激物,是由于刺激的退出而加强了那个行为 惩罚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人的犯罪行为是个体根据自身的经验从环境中学习来的这种学习的经历可能是个体在做出反社会行为后得到了一定的物质或者心理上的积极强化;也可能是个体在做出犯罪行为以后避免了自身的厌恶感、焦虑感或恐惧感的消极强化,,,萨瑟兰(Edwin Hardin Sutherland)提出又称为不同接触论、差别交往理论、不同联结理论等 犯罪是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学习中形成的病态的社会行为,差别接触理论的九个基本命题,犯罪行为是学习来的 行为是行为人在与他人的接触和沟通等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来的 犯罪行为的最主要部分的学习是发生在与行为人有密切关系的群体中 学习的内容既包括犯罪技巧,也包括犯罪的动机、欲望、合理化辩解以及特定的态度等,犯罪行为的动机、驱力等方面的特别提示,是由于对法律观念的不同而采用特殊的学习形态,即通过对法律的正反两方面的释义造成的,人们往往通过对法律的分析,去考虑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是否有利,当觉得有利或者利大于弊的时候就会强化犯罪动机,大胆实施犯罪行为,反之则不敢铤而走险 个人之所以变成犯罪人,是因为助长犯罪的解释压倒了抵制犯罪的解释,行为人在差别接触的频率、持续性、先后次序和强度等方面互有差别 通过与犯罪或抵制犯罪的行为模式的差别接触,学习犯罪行为的过程包含了与其他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相同的机制 不能用这种一般的需求和价值观念来解释犯罪行为,,差别接触——强化理论 伯吉斯和艾克斯提出 犯罪行为的学习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行为在一定的程度和和范围内,受过去的和现在的环境结果的影响,因此,当个人在某种情境下进行的行为得到奖励或受到强化时,就会继续这种行为;当个人在某种情境下进行的行为得到惩罚时,就不会继续这种行为,,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 社会行为是个体通过观察、模仿而获得,强调从认知与行为联合起作用的观点上去解释社会学习,攻击行为的 获得机制,直接经验,生物因素,观察学习,1.注意 过程,3.复制过程,2.保持 过程,4.动机过程,攻击行为的 启动机制,厌恶性事件启动,抑制解除作用,正面效果的期待启动,示范性 启动,暗示作用,情绪唤起作用,助长作用,教导性启动,妄想性启动,攻击行为的保持机制,外部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攻击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自我观察,自我反应,自我判断,,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本能论 意识和潜意识 人格结构 人格的发展 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一)本能论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
其中自我本能是回避危险,使自我不受伤害的本能生的本能使人倾向于爱和建设 死的本能使人倾向于恨和破坏表现于外,使人去破坏、攻击、侵略和战争,当向外表现受到挫折,就可能回到人的内部成为一种针对自己的力量,使人自虐或自杀二)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由个人当前觉知道的心理内容组成,是心理的表面层次,是人们日常心理生活中唯一能够触及的部分 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其中蕴藏着人的欲望、本能冲动及其替代物,大部分为社会、道德、法律、宗教所不容,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三)人格结构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本我: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结构,是本能和欲望的储藏库,完全处在潜意识中,受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由本我分化而来,其能量也来自本我它一部分位于意识,一部分位于潜意识之中,遵循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个体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完美原则行事,,(四)人格的发展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青春期后,,(五)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三种焦虑 现实性焦虑 神经性焦虑 道德性焦虑,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人的活动的动力源于追求优越和补偿自卑,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是对自卑感的补偿,精神分析理论对犯罪的解释,本能与犯罪,潜意识与犯罪,人格结构与犯罪,焦虑与犯罪,人格发展与犯罪,自我防御机制与犯罪,挫折—攻击理论,引起挫折的因素,挫折反应: 外罚性反应 内罚性反应 无罚性反应,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的频率;,挫折时产生的驱力的强度;,受挫折时引起的驱力的范围;,随着攻击反应的产生而可能受到的惩罚的程度,,,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犯罪行为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二)科尔伯格得到的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理性选择理论,犯罪是对事件与行动做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
为获取快乐,避免痛苦,潜在的犯罪者会评估行为可能的结果,若犯罪的利益大于惩罚的痛苦就会使犯罪会发生,相反的话则使人们远离犯罪,也就是说犯罪人是通过理性抉择来追求自己的利益的第三章,犯罪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殊困难,犯罪心理具有隐蔽性,犯罪人不愿配合,难以试验或不可试验性,研究的方法论,研究的原则,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社会性与自然性相统一,内因和外因相相统一,联系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伦理性原则,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心理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 在自然情况下,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对犯罪人的言语、表情、动作和行为等外部表现进行观察研究,从而了解其犯罪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观察法的种类,客观观察法:在未经控制的自然状态下,观察者观察、分析被试的言行、表情、以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自我观察法: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观察对象加以分析与研究的方法,非参与观察:是观察者在被观察群体之外,完全不参与活动,尽量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 参与观察就是深入到犯罪群体,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参加”到所研究的群体之中,在日常过程中进行观察,注意以下问题: 观察之前,应该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制定出详细的观察计划; 观察过程中,应该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记录,尽量避免掺杂观察者个人的情绪或感受; 观察结束后,应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调查法 研究者为研究犯罪人的某些心理问题,广泛搜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并从中揭示其心理特点、原因和规律的方法。
研究者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类得出结论,调查法的种类,个别访谈:研究者事先拟定一定的问题,通过与犯罪人、犯罪人的亲属或办案人员等进行交谈以搜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 有利于挖掘犯罪人较深层次的思想和心理活动 费时、费力、费财,所得资料难以进行统计分析和定量分析 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研究者自身素质的影响,结构访谈:依据一定结构的提纲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其中对访谈对象的选择、访谈中提出的问题以及访谈记录的方式等都有统一的要求 非结构访谈:则只是有一个大体的访谈提纲,访谈者可以围绕访谈主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询问和交谈,问卷调查:研究者通过设计一系列的书面问题请犯罪人进行回答,从而了解犯罪人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资料搜集方法 可以在短时间内搜集大量的信息 所获得的资料无法与犯罪者的活动和行为加以对照 难以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难以保证犯罪人回答均为真实情况,注意以下问题: 在实施问卷调查之前,研究者应该对整个问卷及其中的题目进行精心的设计 在问卷实施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尽可能的获取犯罪人的真实信息,,实验法 有目的的创设或控制条件,引起某种心理现象的发生,从而获得有意义资料的方法 由实验者操作变化的为自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为因变量,实验法的种类,现场实验:在特定的场所,适当控制某些条件,对犯罪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 模拟实验:设立一种与真实情景相接近的模拟情境,观察犯罪人在这种情境中的心理反应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严格控制某种条件,借以仪器和设备研究犯罪人心理活动的方法,,心理测验法 运用某种测验仪器或量表,对犯罪人的智力水平、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进行测量,以鉴定其在智力、情绪、个性和精神病等方面的特征 对于测验结果的解释应当谨慎,切不可过分夸大其科学性,,心理分析法 根据心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依据个体内、外各种因素与心理形成之间的关系,通过外部刺激情境与犯罪行为的表现及结果,去分析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和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案例分析法 选择典型的各种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 选择具有一定数量的案例,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提出假设步骤,研究 类型,4.做出 结论,研究 步骤,3.分析资料,2.搜集资料,描述性与解释性,横断研究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