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异读现象浅析及教学建议.doc
23页台語文白異讀現象淺析及教學建議舒兆民_.前言:漢語方言有著文白異讀的現象,台語I的語音也是如此,表面上觀察可以大 別爲因使用場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語音現象,即所謂的「讀書音」、「口語音」的 區分,然而,深究其中的根源則牽涉到語言的歷史層積,造成了同一義索而有 不同語音,乂同時存在的複雜現象文白混雜的結果隨時代層層疊積,益使「文 白異讀」一詞變得不夠精確2,這類異讀的語詞乃爲在不同的時空所發展出的不 同形式,而不再是場合不同而各採不同語音語言教學上,特別是作爲第二語言教學時,這種歷時的因索造成文白異讀, 學習者對於此類差異必然相當困擾,何時使用文讀音?何時使用白話音?是學習 困難度極高的部分,更何況在語用的現況中,文讀音進入了口語場合,而白話音 也滲入了文讀埸域,文白夾雜已是實際的使用情形,因此,在台語教學上(或鄉 土語言教學),如何進行這部分的教學,也是需要加以深思硏究的如今,國內推動九年一貫學科統整的教學,科際之間以領域爲模糊性劃分, 做爲語言領域的鄉土(母語)教學類,有的學習者甚至也是等同於第二語言學習 般,文白異讀音的教學,頗需一套完善的教學方式本文內容在簡略敘述台語文 白異讀現象與形成原因,以及本學期語料取樣的結果分析,參考現有的教材及網 路教學藉以嘗試提出教學上的原則以就教於前輩先進。
二・文白異讀簡介:台語有著爲數不少的文白異讀字,這些異讀現象也各成系統對應,語用上稱 「文」、「白」「讀書音」也叫「文言音」,通常是使用在配合文字而讀的場合;「口 語音」也叫「白話音」,則是使用在日常口語會話中的場合,如:「知」ti (文)〜chai (白):知人知面不知心〜你知我知「眉」bi5 (文),〜bai5 (白):眉開眼笑〜日眉像這種一個詞有兩種讀音,分別適用於兩種語用埸合,這就是「文白異讀」然1本文所討論的語音現象,基本上爲台灣地區現用的閩南語,本文以「台語」稱之囿於筆者所 學淺疏,語音的情形則主要參査自以下三部字辭典:董忠司總編纂《台灣閩南語辭典》2001,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陳 修主編《台灣話大詞典》1991,台北:遠流出版社許極燉編纂《常用漢字台語辭典》1992,台北:自立晚報彳見 楊秀芳(1993),頁823・824ifij「文白異讀」的分別,實際上卻非如此清晰截然地二分,而是文白音複雜地混 在一起,有的還有三、四種以上不同的讀音,如:「香j —hiang ( hiong,香油、沈香、香芹菜)—phang (香水、香粉、香味)—hiuN (香火、香客、香爐)等這種共時現象的文白異讀情形,乃是歷時層積的結果。
再者,弱勢方言的文讀主 要依靠優勢方言,而弱勢方言的文白異讀,便具有著類似於方言之間的語音對應 關係,從異讀現象的歸納再進行對比,可以發現除去方言差(腔調)的不同,異 讀音多能找出對應的系統,若能把文白層積的歷史還原冋去,將對歷史語言的硏 究有著莫大的貢獻當硏究文白異讀時,可以發現弱勢方言面對強勢方言時的因應之道在方言 之間的接觸、調整、互相競爭而取代、融合,可以看出語言接觸時的活動情形 就漢語方言接觸的經驗來觀察,「語言縱向的變化和橫向的變化,正是文白異讀 發生的兩種原因更具體的說,因爲有古今語之異和方言的差異,產生了兩種不 同的文白異讀(一)文白異讀的成因文白異讀形成的原因依楊秀芳( 1982,1993)的說法,第一種文白異讀的 發生,爲歷時性的在一地區的方言口音(即原來的白話音),普遍在一般民眾 生活11使用,再受到漢民族文字系統、古典文獻的影響,語言隨著時間不斷變化, 古代語言又被文字所紀錄下來,之後人們以其生存時代的「今音」來閱讀「古語」 紀錄的文獻,自然會發生種種問題,並進而衍生出讀書音的傳統,藉著直音、讀 若、譬況、反切、訓讀等的方法,將讀書音予以紀錄比較之下,口語音隨時間 不斷演進,活躍在民眾之間的口耳相傳、生活上的用語;而讀書音成爲紙上的語 言材料,保存了古音類的紀錄,故從時間上看來,文讀是較古的形式,白話爲較 新的形式。
筆者析如圖一見 楊秀芳(1993)頁825第二種文白異讀的發生,爲共時性的由於中國幅員廣大,方言眾多,各地 的方音不同,接觸之後彼此發生影響這種橫向的影響,產生了兩項語言變動, 一是最常見的同化,程度上有的完全同化,有的部分同化,使本地系統發生本質 上的改變,另一是外來語言的累積,增加了新的讀音或詞彙,也增加了新的語言 負擔方言發生接觸,多是移民移入外來語,或地方學習標準語,而且輸入外來 語的,大部分是弱勢的一方,相對於原來習得的母語語音,這些外來語必是和學 識、新科技或書面文字結合的,標準語也可能是結合於文學語言或典籍,因此, 輸入一地區後融合,與本地的語音和外來的語音也形成了白話■…文讀的對應關 係筆者析如圖二圖二:橫向的語音移借以上這兩個文白異讀發生的成因,雖爲主要因索,但値得注意的是,在這些 因索裏,亦有著不少變數,如:事實上受到與文字結合的文學語言、標準語的輸 入、以及弱勢方言向強勢方言移借,而且從強勢方言中也原已存有文白異讀對應 系統的情形觀之等等變項之繁雜,就一地區現存的文白異讀現象,實不能僅以此 語言變化與語言接觸來單純視之文讀音的調整一般而言,文讀音由外來語音借入時,若是輸入當地系統所無的音系時,該 地的系統會在讀音上作些許的調整,使文讀的聲韻調都較符合該地的發音習慣 (許極燉,1996 ;楊秀芳,1993) 白話音絕大部分爲依循當地原有的語音系統月.爲常地生活上普遍口語的使用非經外來語音 的輸入,故較無語音調整的問題。
本次取樣的語料分析所呈現的也是如此語料中文白異讀對應百分比在聲母變化項計有 34.42%,而韻母變化部分(並考量介音、韻尾的對應)計有:85.07% (422項中有63項非韻 母部分的變化)就個別字來說,文讀聲母總不出白話聲母 系統之外,而文讀韻母和白話韻不同的情形就比較多了5,儘管如此,文讀韻母 仍是依從白話韻母系統爲主,楊秀芳(1993)認爲:「外來的元音若與白話元音 接近,本地人會用本地白話的元音去取代(也就是將文讀元音調整同本地白話元外來語音音),因此文讀的元音通常不出白話元音系統之外不過,若外來元音與本地元 音大不同,本地人只好勉力學習,即使不完全像,也獨立爲i個不同的元音音位, 因此,有時文讀元音也會超出白話元音系統之外6」……觀察文白異讀的聲調 時,「文白調値相當一致J這種一致性的現象,並非因爲強勢方言進入的調値 正好與本地語言相同,而是否語音上的這種頑強習慣不易改變,在借入文讀音 時,都調整得和口語系統一•樣?値得再硏究但事實呈現在聲調的部分,是相當 一致的這些外來語音一旦進入當地文讀系統,也必然適用該地的音韻規則和變 調行爲總之,文讀音的調整上,韻母的變化對應居多,聲母次之,而聲調是極 少的,外來語音的進入勢必要調整爲以本地白話音系統爲準的,並形成新的文讀 層。
筆者析如圖三語音調整圖三:文讀音的調整形成的語音現象(交集部分爲單一語音或難定文白音者)(三)文白音的相互競爭與層積本地語言層剛受到外來語言的進入時,白話音總是佔優勢的,到後來白讀常 常退居劣勢(楊秀芳,1982,頁20 ; 1993,頁831 )隨著歷史的演進,標準語的輸 入,特別是在現今科技新知、新語詞產生與傳媒書面語言文字的帶動影響下,文 讀形式的運用範圍日益擴張,而白讀在尙未消失之前,會有一個過程與文讀形式 共存新的一代中,同一組字表現爲文讀形式的佔多數,再往後發展,白讀常是 結合在固定有限的語彙然而這只是一般的文白互競現象,自然也有例外的情 形,白話音的保留一直不受時代的演進而轉變,反而改變了後來語彙進入的語 音,調整成原來白話音的系統区,如台語中的白話層都讀做重唇,且是非敷奉微 分別讀同幫滂並明(f-P),這是唐代以前遺留,未經輕唇化的變化可見文白讀 音的競爭消長並無一定的標準文白互競後至於哪一種能存留,是不能以層爲單位來討論的,沒有哪一層會6見 楊秀芳(1993)頁828-8297 同註 6,頁 829-830 參見 楊秀芳(1993) > H 831-836 0取得全部勝利或全盤皆輸。
依楊秀芳(1993)所言,文白相互競爭可以大到以一 個自然類(mmind class )爲討論的單位,然而勝敗常常也僅是以詞彙爲單位的, 很少看到某一自然類全部獲勝若以詞彙爲單位來觀察文白異讀現象的競爭,則 勝負的原則可以從基本詞彙來分析,也就是說,基本詞彙很容易保留白讀,從常 用的、歷史悠久的詞彙一般用白讀,隨著新文明入方的詞彙多半用文讀,如: 飛:(文讀hui)飛機、飛奔;(白讀poc)飛來飛去、起飛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形,新文明的詞彙使用了白話音,而傳統詞彙則結合了當時的 文讀音保留到現在,如:水:(文讀sui2)山水、風水;(白讀chui2 )水利、水塔所以,文白互競的勝敗並無必然的道理,而結果則是文白音兩者都會因結合在固 定的詞彙用法中,將文白兩音都保留了下來,甚至有的詞彙還造成了文白夾雜, 形成混血讀音,如:「方」的文讀音爲hng、hong ;白話音爲png但在「藥方(ioh8 hng)j、「地方(ti7 hng) 9「地方」也有讀成te7 hng (文+文)的情形 10同註6,頁83611同註1012同註6,頁841j則是「白+文」的組合情形四)語言層的分析從層層疊積的文化異讀中,解析出歷史的分層還原當初積累的過程,是件困難的工作,分析語言層的主要兩部分工作是:一、決定那些音來自同一個語 音韻史的各種線索,判斷那些讀音具有早期特點,那些讀音具有晩期特點。
门」言層,二、決定各語言層各在什麼時代m「第一部分的工作主要得依據漢語「第二部分的工作,主要是拿漢語音韻史作尺度,定出各語言層的時間因爲語 言現象的掌握無法達到絕對分明的程度,所以定出的多半只是相對的時間關係 這部分工作的困難處,在於漢語音韻史可能提供不出足夠詳細的時代分劃表J?」 無論如何,爲層積的方言作詳細的語言層剖析除了需要具備歷史音韻學的基礎 外,也是…件很困難的事,這種分析牽涉到太多變數了要精確分判語言分層, 則必須對漢語史、漢語方言史的分布、變遷、移民等有著實際的掌握,並對每一 時代的音韻結構有完整的看法,才能作出較好的推斷方言接觸而後產生文白異讀時,起初文讀與白話語音有不同的應用場合,二 者可以共存,隨後文讀用法漸爲普及,進入了口語世界,發生文白混雜現象,相 互拉拒而有了選擇和淘汰競爭的結果,有的則因文白形式與固定語彙相結合得 以保存下來,或文讀取代了白話,或文讀消失,也或者二者融合產生新的形式, 文白也夾雜使用,則原來文白的社會功能逐漸消失(即因場合不同而使用不同語音),文白不再只是讀書與口語的不同形式,而可能代表不同的語彙意義或有不 同的語法功能”歷史語言學家分析文白異讀時,首先是釐清不同的語言層。
吾們可以發現,早期語言層積在底層,作爲口語內容;晚期語言層多半是文讀的用法從上述幾 個分析來看,這種「白話層」、「文讀層」的界定並不精確歷史層次的建立,一 開始是爲了社會需要,使用者只能理解口語和讀書兩種場合的需要,是不會分辨 口語中是否還包括有較早期的文讀層文白的混雜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正是文 讀層沈積到白話層的必經過程;換句話說也正是文讀層到白話層的必然結果語言層如此地層層累積,便自然地發生取代、消失、或融合等相互競爭的現象所以在察台語的文白異讀現象之複雜,也應接受這種難以精確地界定「文、白的實際現況三、文白異讀的基本對應情形:雖然說文讀音與白話音的關係相當複雜交錯,但也非毫無章法可循,台語中 文白兩者自成體系其對應情形如下M:(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