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物理试题(卷)分析.doc
6页XX高中XX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物理试卷分析高一物理备课组XX本次考试所采用试卷为高一物理备课组自行命题的《XX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物理试卷》,共XX名高一学生参加了此次考试一、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模块章节标题分值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231,2,4,6,719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773,5,8,9,10,11,12,13,1415,16,17,1820,21合计分值100422830二、试卷评价(一) 综合评价1.题型多样 全卷共21道题,满分100分单选题14道,共42分;填空题4道14空,每空2分,共28分;计算题3道,设置多个小问,3道分别为8分、12分、10分,共30分2.内容全面,知识覆盖面较广〔1《运动的描述》:本章考察了各个运动学物理量的概念、强调矢量的方向性〔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本章考察了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关系式、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自由落体运动、位移图像和速度图像、有效数据等知识点3.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能力要求相对偏低本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42通过考察考生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的了解、认识、理解和应用,考察了考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处理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命题符合学科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全面准确检测上半学期所教学内容的落实情况。
4.区分度较好试题表述准确、简洁,难易结合,循序渐进,如同样是位移速度关系式的考察,既有直接数据代入公式求解的简单单过程问题,也有相对复杂一些的多过程问题〔最后一道计算题〔二试题评价单选题的特点1. 轻松上手没有出现难题怪题,全部为平时要求的甚至训练过的类似试题考生容易上手,有利于考生进入考试状态,有助于考生正常发挥水平2. 贴近生活,体现新课改题目情景多取自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体现知识回归生活和应用的新课程精神3. 设置梯度,第12第14道设计了一定的难度梯度,第12考察了根据速度图像信息求位移应用第4题要求学生速度概念、位移概念和空间上的概念提出了比较综合的要求填空题的特点1.注重基础知识,体现教学难度重心下移的落实2.题中涉及的物理情景简单,利于建模,便于物理过程分析3.重视实验内容,强调基本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计算题的特点1.考察全面到位,速度概念、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关系式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等知识点都得到了考察试题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建模能力的考查,体现了以能力为目标的命题原则2.第20题只所以设置了4个小问,出发点是为了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处理刹车问题要理论联系实际3.最后一题注重多过程物理问题中建模能力的考察,也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模型的综合、迁移能力,要求考生能正确建立物理模型,强调分析物理过程。
三、学生答题分析〔一得分情况卷面总分得分分布情况:客观题得分分布情况:没有数据主观题得分分布情况:没有数据以上的总分各分数区间人数分布图可以看出得分情况基本呈正态分布,反应了命卷的基本面上是成功的,同时也反应出一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甚至无效学习的情况〔二客观题----标答,正答率、各选项人数及答率〔因为不是机器改,没有数据题号答案正答率答a人数答a率答B人数答b率答c人数答c率答d人数答d率1B2A3C4D5B6B7A8A9B10A11C12B13B14D选择题答对率统计:〔没有数据〔三主观题----典型错误及错因分析[第15题]:、如图是某运动质点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以判定,质点在0--4s内做运动,加速度为m/s2.;质点在4--8s内做 运动,加速度为m/s2.;质点在8--10s内做运动,加速度为m/s2.;该质点在0--12 s内的总位移是m典型错误:倒数第二空抽调的101份试卷中只有44位同学写了正确答案,很多同学答案写了正4,正确答案应该为负4.最后一空抽调的101份试卷中只有19位同学写了正确答案,部分同学把t轴上下方的面积进行了相加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出错是因为运算能力积极薄弱。
错因分析:对加速度公式的矢量性认识不到位,符号弄错,还有就是部分同学没有掌握计算公式对速度图像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等于位移的理解不深入,导致答案出错部分同学即使知道方法的情况下仍然会算错答案,这种情况是常见的相当一部分同学的数学运算能力亟待加强[第16题]:16、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第2s内的位移是6m,则其加速度是______m/s2.典型错误:最后一空抽调的101份试卷中只有11位同学写了正确答案,最常见的错误答案是3,正确答案应该为4.错因分析:对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速度的理解不到位,答案为3的同学时吧第2S的平均速度当做了第2S末的速度来处理[第17题]: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可以明显的看出滑动的痕迹,即常说的刹车线,由刹车线长短可以得知汽车刹车前的速度大小,因此刹车线的长度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依据若汽车刹车后以大小为7 m/s2.的加速度运动,刹车线长14m,则可知汽车在紧急刹车前的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m/s典型错误及原因:此题运算相对简单,没有算出答案的同学多是因为不知道公式,也存在一部分同学是知道公式但是数据代入没有算对[第18题]: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这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点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3、5分别跟0点的距离x1、 x2、 x3填入下列表格中.距离x1x2x3测量值/cm计算小车通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v2 =______ m/s.小车的加速度是a =______ m/s2.〔v2与a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典型错误:表格三空:没有估读到0.1MM;后面两空:没有掌握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不懂什么叫有效数据。
也有部分同学的错误是运算能力不足导致答案五花八门错因分析:1.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要求没有掌握,没有掌握刻度尺的读数方法;2.审题不仔细,没有看到"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导致时间数据读取错误;3.还是数学基础太薄弱,部分同学在已经知道计算方法的情况下仍没有算对答案4.有效数据的概念没有掌握[第19题]:〔8分导火索的火焰顺着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 cm/s,为了使点火人在导火索火焰烧到爆炸物以前能够跑到离点火处160 m远的安全地方去,已知点火人跑的速率是4 m/s,问至少需要多长的导火索才行?典型错误:1.审题不仔细,题意理解错误2.运算出错错因分析:1. 最基本的审题能力欠缺;2. 还是数学运算能力不足3. 解题和表达规范有待提高[第20题]:〔12分一辆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速度为90 km/h ,刹车加速度大小为5 m/s2,求:〔1、刹车3 s后的速度 〔2、经多长时间停下来〔3、刹车后6 s内的位移 〔4、刹车后第2 s内的位移典型错误:1.第3问没有注意到有效刹车时间应为5S而非6S;2.第4问错把第2秒内当成前两秒来计算;3.数学运算能力低下,计算频繁大面积出错;错因分析:1. 基本的物理规律公式掌握不扎实;2. 对公式的适用条件不明确,没能理论联系实际,生搬硬套公式来计算;3. 数学运算能力亟待提高。
[第21题]:〔10分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离地面125 m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以大小为14.3 m/s2的加速度向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 m/s,问:〔1运动员打开降落伞时的速度是多少?〔2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3离开飞机后,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地面?〔g=10 m/s2〔时间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据典型错误:1. 把后面的匀减速过程的位移当成了自由落体的位移2. 吧后面匀减速过程也当成了自由落体来处理、3. 运动图景分析混乱,建模困难,导致乱写一通4. 数学运算能力底下,在写对公式的情况下,依然不能把答案算对错因分析:1.运动图景分析和建模能力十分欠缺,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使用条件不清楚、使用对象和过程混乱;3.数学运算能力薄弱四、试卷命题不足之处〔探讨1.实验内容的考察还可以加强,尤其是实验操作规范的内容,这次考试只涉及试验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2.没有考察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内容3.没有设置不定项或者多项选择题五、教学建议〔请教与探讨1.针对基础知识、规律掌握不扎实,基本概念理解有困难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绝大多答题错误是由于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的物理规律掌握不扎实,对基本物理概念理解不清楚而造成的。
因此,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更深入,弄清其本质,明白相关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加强针对性的练习,而不能简单地以做习题、题海战术来代替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和理解要精心设计作业,对于提供给学生的作业或者试题,需要一再磨题,难题怪题和容易引起歧义和引起学生误会的题目,不直接给学生,因为那样对概念的掌握和物理知识点本质的理解非常不利2.能力培养欠缺,特别是对物理数据的运算和处理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相当差,这也是制约学生物理学习的最大因素这让我联想到内地高中班的高中学习时间为四年,其中第一年就是用来夯实基础的,我相信这种这种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权衡的鉴于此,我们的学生基础更加薄弱,面对课程标准和要求,基础条件够不上,要完成学习任务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物理试卷注意考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即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运算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从考生答题的情况看,考生因对物理数据的运算和处理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极其薄弱,由此产生的失分占了一个很大的比例因此,今后物理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对物理数据的运算和处理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适当的章节还要专门补习小学初中的数学知识。
学生表达能力和运算能力欠佳,提醒我们平时教学需要更多更深入更规范的示范,解体格式的规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学者不断提供细化的示范3.对物理过程的图景分析不清〔建模能力不足物理问题的过程图景分析很重要,如果对物理问。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