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观察abc.doc
10页课堂观察ABC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一) 与传统的听评课比较而言,课堂观察有如下转变:1. 课堂观察者:从“听课个体”走向“观察合作体”;2. 课堂观察内容:从描述“课堂表象”到分析“关系缘由”;3. 课堂观察工具:从“公共听课量表到“自主选择、开发观察 工具”;4. 课堂观察结果:从“监督评级”到“共同发展”二)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使用和实用的研究方法,其意义在于:1. 具有方法论的价值研究方法走进了常态教学2. 具有资源再开发的价值课堂成为了教学研究的场所3. 具有实用的价值观察目的直指课堂教学的改进4. 具有引导的价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什么是课堂观察一一以课堂观察LICC范式为例(―)认识"ICC" ( IIP.28)学生学习 Learning L—有效学习(怎么学)I LICC教师教孚 Instruction 1 —教孚技艺(怎么教)课程性质 Curriculum C—教/学内容(是什么)课堂文化一一Culture一一C一文化氛围(怎么样)(二)课堂观察LICC范式及其哲学基础(HP.9.10)观察:就是对人、事件或环境的注意课堂观察就是观察课堂课堂观察全称课堂教学观察,是指观察 者(研究者)带有明确的目的,借助于自身感官或有关辅助工具,有 计划、有步骤地对处于自然教学状态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等进 行记录,从而收集课堂教学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式。
这里的课堂观察是“三基于”:基于问题、基于改进、基于发展课堂观察LICC范式隶属于观察/评论范式(其它还有叙事/描述范 式、话语/解释范式、技术/分析范式等),它坚持科学实用主义,强 调教师间的合作,倡导基于证据的研究,推崇评论中的对话与分享, 指向教与学行为的改进,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的发展科学实用主义一一客观、证据、技术、实用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理念(II前言P.1)证据、技术与合作,也即:如何让证据更可靠;如何让技术更专业;如何让合作更聚焦范式”由三大核心要素构成:共同体、问题域和解决问题方式三)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专业合作共同体1.建立基于互助共进的共同体2 .加强共同学习(1) 强调与工作不可分离的学习(2) 强调个人学习基础上的“组织的学习”(3) 强调“学”后必有“新行为”(创造)的学习3.形成分工合作、共同研究的氛围4.实现改进课堂,共同发展的愿景(四)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问题域(P.104-107; IIP.28)课堂观察的问题域,就是指课堂教学的解构,即它的内容框架在课堂观察LICC范式里即指所确定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 察点的理论上的内容框架。
课堂的解构图表1 课堂的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瓯素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L)(1) 准备(2) 倾听(3) 互动(3)自主(5)达成以“达成”视角为例.有三个观察点:-学牛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计据(观点/作业/表 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这堂课生成K什么目标?效果如何?教师教学⑴(1) 环节(2) 呈示(3) 对话(4) 指导(5) 机智以“环节”视角为例,有三个观察点:-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环仇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课 程 性 质 (C)(1) 目标(2) 内容(3) 实施(4) 评价(5) 资源以“内容”视角为例,有四个 •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 以及逻辑关系?•容妆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牛 的需求?课堂文化C)/fv(1) 思考(2) 民主(3) 创新(4) 关爱(5) 特质以“民主”视角为例,布.三个观察点:•课堂话语(数最/时间/对象/措辞/插话) 是怎么样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 课堂气氛怎样?!・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具体内容见《课堂观察:基于专业的听评课》P.104-107o对于上述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中保留了 3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堂文化。
五)解决问题方式(见“课堂观察的基本程序)1=三、课堂观察的基本程序课堂观察一般采用“三段式观察循环模式”来开展工作,即计划 会议一一课堂观察一一反馈讨论一)计划会议(也叫“课前会议,一般15分钟)1 .被观察者说课2 .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的进一步说明3 .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一一共同关注的、感兴趣的课堂教学现象, 其特点必须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可观察:指与观察点相对应的行为表征,即相应的教学行为、学 习行为等例:“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X)和“实验技能的指导” ——操作规范、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处理等(J)一般而言,下列这些行为是可观察的,如人物(行为的主体)、 频率(行为发生的程度)、性质(行为的表现)、持续时间(行为持续 的时间长度)、反应时间(学生接收指示与做出要求的行为所间隔的 时间)、强度(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地点(行为在哪里发生)等可记录:客观、完整记录所观察到的相关信息例:学生的目光 分配(X)可解释:对观察到的信息加以解释、说明,得出关于观察点的结 论和建议例:学生的目光分配一一目光在教师身上20分钟,屏幕 上11分钟,课本合计10分钟,作业本合计4分钟,这些数据既不能 推断学生学得怎么样,也不能推论教师教得如何。
X)4 .开发科学的观察工具一一周延性和便利性记录方法:(1) 等级排序;(2) 编码;(3) 核对清单;(4) 选择问卷;(5) 是否问卷;(6) 社会关系网络图;(7) 剖面图;(8) 频数;(9) 百分比;(10)分布图(时间、空间)例1:课堂观察一一等级排序观察者:A观察Fl期:12月4-11 FI观察时长:一周观察的技巧或类型:M课堂上的分组模式年级水平:二年级观察目标:检查分组模式观察要求:尽量全面地列出一周内分组排序的技巧或类型在观察结 束时,统计每种技巧或类型出现的次数分组的技巧或类型出现次数能力同质分组10兴趣分组7管理分组5阅读分组3共同完成项目的分组2总分组次数(12月4・11日)27例2:课堂观察一一核对清单教学风格的核对清单观察者:观察H期:授课教师:年级、班级学科:-观察目标:确定一位特定教师的教学风格观察要求:在观察之前,首先阅读下面的项目这些项目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在观察中以及观察后,在你观察到的项目上画“—选择能与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的教学情境—运用问题来检查学生从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被学生认为是灌输知识—善于建立一个温暖的、个性化的学习环境_告诉学生教学的目标—使用多种媒体以及技术资源—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选择个人化的教学情境—通过提问来引入主题,启发学生的回答—运用的是“教师组织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知道老师鼓励他们运用原理_给予反馈,运用消极评价—良好地组织并引导学生学习例3:课堂提问检测编码表1. “课堂提问”是指由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疑问句进行问题表述的言语行为,其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 布鲁姆将提问分为六个层次的问题,即记忆型、理解型、应用 型、分析型、综合型和评价型(布鲁姆教育目标最新分类中去掉综合, 增加创造并将后者视为最高层次),其中前三种为低层次提问,后三 种为高层次提问3.课堂提问检测编码表(张春莉,宁丽曼)序号维度指标1问题类型记忆型理解型应用 型分析型综合型评价型2教师侯答时间1秒以内1〜3秒3秒以上3问后答题方式让学生思让学生齐让举手者随机 抽答指定回答过的学生继续作答考答答4教师反馈方式打断默许直接反馈赞赏让别人 判断不置可 否继续 追问忽略5学生回答类型无回答记忆型选择型思考型创造 型6是否为追问追问不追问重复追问逐层追问(-)课中观察(一般一节课)1.在自然环境中观察;2 .所处位置合适;3. 按观察工具设计的观察表进行相应的、如实的记录;4 .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理解三)反馈讨论(也叫“课后会议“,一般30分钟)主题:做出恰当的推论一一客观性、合理性坚持“交流、礼貌、合作”理念(即“3C”境界)L被观察者课后反思报告(1)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2) 各种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如何?(3) 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4) 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如何?2 .观察者观察汇报及报告关于观察汇报及报告的原则:(1) 简明;(2) 有证据;(3) 有回应;(4) 避免重复。
关于观察结论:(1) 成功之处;(2) 个人特色;(3) 存在问题;(4) 明确的改进意见;(5) 如有可能和必要,再进行递进式跟踪观察2014.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