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352143
  • 上传时间:2018-05-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装在套子里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共名人物探讨及文学形象的鉴赏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正确鉴赏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 2、共名人物的形成原因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 1、我们这堂课的任务是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 ,就让我们从一个看似荒诞的问题开始吧林黛玉和体育有没有关系? 2、学生共同回答3、有没有关系,我们先看一段文字 ……待嘉宾就座后,主持人先是给大家播放了一段精彩的国足十强赛剪辑画面,国足队员似乎也沉浸在辉煌的重温之中,尤其是范志毅,眼眶再度湿润了,旁人不由打趣:“小范现在越来越‘林黛玉’了 ” (2001 年月 10 月 24 日《足球报》之《干杯,英雄》 ) 4、看了这段文字,你能说林黛玉和体育没有一点儿关系,这不,我们的范大将军还在学习林黛玉,或许,就是这一份真情,鼓励着国足将士在绿茵场上奋力拚搏,为国人圆了近半个世纪不曾兑现的美梦 5、扯远了,回头再看看林黛玉,这三个字,原本是《红楼梦》中一个人物的专用名字,用在这里,从修辞角度看,是借代,可为什么“林黛玉”的名字就能成为“代体”呢?说起林黛玉,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整日泪水涟涟的弱女子形象,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它来指代那些整日愁眉苦脸、泪水不断的人,这时,林黛玉这三个字就从某人的“专名”变成了大家公认的“共名” 。

      6、类似的“共名”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我们今天要学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它的名字也成为一个“共名” 二、分析形成共名的因素 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思考一个问题: 一个文学形象,它的名字能否成为共名,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因素,请同学们结合《装在套子里的人》思考,共名的形成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一)生动的文学形象 1、这幅图画的主人公是谁呢? 2、为什么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别里科夫呢?请大家以课文为依据,说说图画中的人物与周围环境有哪些不和谐之处 (穿着)参考答案:略(同学讨论后回答) 3、其实,除了穿着,小说中还写到了别里科夫更多的套子: (1)思想(2)语言(3)生活习惯 (4)行为(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结婚事件)事件神态语言心理漫画事件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保守骑车事件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落后争吵事件脸色苍白,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愚昧4、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漫画式的笔法对别里科夫作了极为生动的描绘,这为别里科夫成为共名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别里科夫成了一切因循守旧、顽固保守的卫道士的代名词。

      (二)深厚的社会基础 1、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的这种套子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参考答案:沙皇专制制度造成的从文中找依据)2、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 1898 年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举个事实性的例子,当时的沙皇在全国各地设置了许多密探,人民一有不满,很可能就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也有人把当时的俄罗斯比作是一座大监狱,在这里,没有任何自由和人权可言而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统治阶层,而且也出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知识界,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3、 《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不仅是生动的,更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提练和升华,这也是这个文学形象成为共名人物的重要条件 在小说的末尾,当人们在埋葬别里科夫之后,马上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别里科夫存在,可以说,这就是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广泛的社会认同 1、别里科夫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 (课文第 4 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 , “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 10 年到 15 年” )2、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3、别里克科夫最后的结局怎样?他死了最终死在自己的套子里了4、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5、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看来别里科夫的确是沙皇专制的忠实代表,他的套子性格是整个社会都认同的.而且作为契诃夫本人,《套中人》作为他的代表作品,流传很广,被译成了多国文字,引起了很多受压制的群体的共鸣,别里科夫激起了人们追求自由的热情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独特的巨大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上和在社会情绪中构成时代的作家中的一个 ”由此可见,别里科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他的套中人形象被社会广泛认同,这也是他构成共名人物的因素之一以上三个方面,是形成人物共名的基本因素,我们对这个问题就分析到里为止 三、中外文学作品中具有共名特性的人物形象 有关共名形成的原因分析过了,那么,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除了林黛玉和别里科夫这两个“共名”人物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共名人物呢?这些共名的形成是不是也具有这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就请几个同学来交流和分析一下,看看这些名字是如何从专名变成共名的? (一)阿 Q (二)葛朗台 (三)王熙凤 以上同学分析的中外文学作品均属现当代作品,那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不也有“共名”人物呢,答案显然是有。

      四、结束 《圣经》中的犹大,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难道不都是有一个“非常突出” 、 “占有决定性的位置”的主要特征吗?再看中国文学中的著名典型,罗贯中笔下的曹操、诸葛亮,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鲁迅笔下的阿 Q,难道不也是都有一个“非常突出” 、 “占有决定性的位置”的主要特征吗? 五、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