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岭南冼夫人信仰衍变.doc
9页论岭南冼夫人信仰衍变 论岭南冼夫人信仰衍变 岭南冼夫人信仰经历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到民间保护神和和合神崇拜的发展过程,祖先崇拜与冼夫人后人对祖宗的慎终追远、奉行孝道、感恩报德、维系亲属团体、求祖先授福、怕祖先降祸的信仰有关;英雄崇拜与冼夫人有功于国、造福于民、德行垂范的历史功绩,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和冼夫人家族及后人的社会地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间将冼夫人作为福、禄、寿的保护神和和合神,与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观念、理想愿望和信仰传统密不可分 关键词:岭南 冼夫人 民间信仰 文化认同 爱国主义 作者蒋明智,1966年生,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 冼夫人,岭南古高凉地区(今广东高州市、电白县、阳江县一带)少数民族女首领世为南越首领,统辖部落十余万家一生事梁、陈、隋三代,先后平定梁朝高州刺史李迁仕、陈朝广州刺史欧阳纥、隋朝番禺俚帅王仲宣的叛乱隋朝时,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周恩来总理曾誉之为“巾帼英雄第一人”2001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夫人庙时,盛赞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所作的贡献,称冼夫人为“吾辈永远学习的楷模”。
2003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在广东省委九届四次会议上指出:“广东省古代有两大历史名人,一个是包公,一个是冼太夫人,这是我省最大的旅游文化遗产”然而,学者们对冼夫人的研究多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尚缺乏民俗学的研究事实上,在冼夫人死后,岭南人民“立庙以祀”,并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冼夫人信仰”本文从民间信仰的角度,考察冼夫人信仰的形成和演变及其与所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关系,期以正确认识冼夫人信仰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 一、冼夫人信仰溯源 最初的冼夫人信仰,属泛灵崇拜中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祖先崇拜与冼夫人后人的祖宗观念有关;英雄崇拜则与冼夫人的历史功绩是分不开的 (一)最初的冼夫人信仰: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源于古代泛灵信仰中的人鬼崇拜,但融合了儒教的孝道伦理《论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民间,甚至把祭祖一事看成比生前的孝顺更为重要祭祖的目的主要有六个方面:慎终追远、奉行孝道、感恩报德、维系亲属团体、求祖先授福、怕祖先降祸 冼夫人信仰最初就是以祖先崇拜的形式出现的最早的冼夫人庙建在冼夫人故里——电白县山兜丁村,俗称“山兜娘娘庙”。
这是粤西数百座冼夫人庙中唯一以“娘娘”命名的庙,可见其最早应是祖神庙,往后再逐步演变为粤西的地域神庙据光绪《电白县志》载:“十一月二十四日,谯国夫人诞辰,乡邑多演戏迎神在丁村,每到正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都有纪念冼夫人忌日的“冼太探娘家”民俗活动十七日前两三天,全村人开始清洁、斋戒,已婚夫妇分床而居,村民从该年结婚的男子中挑选出四名“头家”,迎接冼夫人神像到了十七日,在仪仗队、锣鼓队和火炮队的护送下,四位头家将冼夫人神像从山兜娘娘庙抬回丁村巡游,享受各家各户的祭拜十八日全村在妈田中临时搭建竹棚公祭十九日送冼夫人神像回庙二十日头家又抬着神像在附近村庄巡游,称“冼夫人探四邻”二十一日巡游活动继续举行,晚上举行送船下海仪式二十二日全村开斋食荤,晚上放烟花、演大戏,祭祀活动宣告结束 在冼夫人的后代冯氏族谱中,冼夫人享有冯姓众多男祖先也无法企及的地位正如《冯姓考略》引述旧志所言:“冯氏之先国于北燕,国没遗子人广而昌,大于粤者凡九世,保境安民,厥功灿焉……然统考其实,皆夫人之力也地处广州仙湖街的冯氏大宗祠更把冯宝和冼夫人奉为始祖其原因是“惟四世谯国公宝祖与冼氏夫人,考妣昭然,且事功显著,立祠当奉为始祖,令分支衍派立祖以配之,名妥祠成” 在冼夫人与其夫君冯宝的定居地高州长坡镇旧城村,长期以来是冯姓家族祭祀祖先的中心。
这里从梁朝至明代,先后成为高凉郡、旧电白县、高凉府的治所,冼夫人和冯宝婚后即定居在此地;旧城冯姓是冼夫人和冯宝的嫡裔最早的冼太庙即建在此地每逢冼太诞期间,旧城冼氏后裔都要举行游神活动游神时,走在前面的仪仗队抬着“回避”、“肃静”开路牌开路,接着是长号乐队奏乐按冼夫人的礼遇等级,可以组织十二支长号,连续敲打十二下响锣,燃放十二声礼炮其它冼庙的游神活动,均按此礼遇执行;唯独旧城冼太庙可以打破这一规格据传,这是皇帝当年对冯氏家族游神时的特许做法旧城冼太诞游神活动,既是冯氏后裔对先祖的纪念,又是作为冯氏后裔发源地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地位的展演 旧城村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冯姓宗祠如今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冯姓宗祠,其地域范围涉及古高凉地区的高州、化州、信宜、茂名、电白、吴川等地,此外还有广东佛山、恩平、阳江、阳春、廉江、湛江和广西博白、北流、玉林、来宾、容县、藤县等地该祠主祀冯宝和冼夫人,但与一般的祖祠祭祀不同,而是将传统的“家国同构”观念纳入其中,赋予祖先崇拜以深刻的儒家伦理如门联“高凉世胄;谯国家风”、正祠对联“祖建国己谯国孙越国三代国公皆报国;夫爱民妇慈民子亲民满门民心为民”、中厅柱联“谯国公治高凉,坚持民族融合功垂万世;冼母绥岭表,保卫国家统一德泽千秋”。
祖先创下的功勋使后代倍感自豪和荣耀,后代的联宗祭祀活动也扩大了祖先的声名无疑地,后世散布于各地的冼夫人庙,大都是冯冼两姓后裔建立起来的 在这种宗亲关系中,另有一种特殊的情形在海南,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保留崇拜冼夫人的习俗,谓之“婆期”,其活动规模远在祭祀自己祖宗的“公期”之上当地人把冼夫人当作生下他们祖宗的“婆娘”如琼山县的“梁少婆”庙,就是把冼夫人当作“婆祖”来信奉的相传冼夫人到海南后,开始就住在琼山县新坡梁沙村梁云龙家,并在梁家认“干爹”、“干娘”,所以后人称冼夫人为“梁沙婆祖”、称梁沙村为“婆祖外家”这些地方之所以将冼夫人作“婆祖”来崇拜,其原因可能是:他们确实就是冼氏后代;或者他们的祖先是冼氏的部下,南征时留在了海南;或者他们的祖先是冼夫人南下时解救出来的奴隶;或者他们的祖先曾经是冼夫人在海南任用过的地方骨干 据研究,自冯氏后代冯光进、冯光帝(距冼夫人仅5代)迁往海南以来,其后代发展至今已有30代左右,总人数约有10万人,他们分布在琼山、文昌、琼海、万宁、澄迈、临高、儋县等地还有一部分人移居泰国、新加坡、法国、台湾、香港等地,估计有6000人左右加上古高凉一带的后裔,总数极为可观。
另据冼氏宗谱所载,自印山、磊山、秩山、基全四祖系已传二十余代,共10,015人冼夫人辞世后,得到众后代的崇奉,自在情理之中 (二)祖先崇拜与英雄崇拜的结合 冼夫人家族“世为南越首领”,自冼夫人与北燕王室之后、罗州刺史冯融的儿子冯宝结为连理以后,冯氏一家三代,名声更是显赫时冯宝任高凉太守,子冯仆任石龙太守,孙冯盎任高州刺史、冯喧任罗州刺史,曾孙智戣任高州刺史、智戴任恩州刺史、智玳任潘州刺史冯氏三代实质上成了高凉地区的统帅因而对冼夫人的家族祭祀,总是与官府祭祀结合在一起据《重修谯国冼氏庙碑》载:“(冼夫人)仁寿二年以寿终官置祠祀之今高州旧城与城内两座冼太庙,都由州官建立由于是官府行为,这两座冼太庙通过出租和分摊的形式,拥有固定的庙祖收入,以供庙宇管理和冼夫人春祭、诞辰时,置办祭祀物品所需 又据《茂名县志》载:“春秋仲月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诞辰,本府率官属致祭官府主持的祭祀活动祭品相当丰厚,计有:帛一(白色)、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铡一、簠一、簋一、笾一、豆十、酒一、白磁爵一举行祭礼时,有固定的程序,概括如下:1、净手承祭官由赞引官引导,净手后,到前殿台阶下肃立,分献官、赞引官各就各位。
2、奏乐曲由典仪唱迎神曲,奏咸平乐 3、祭拜承祭官、陪祭官、分献官行三跪九叩首礼 4、献祭承祭官在正殿案前行一跪一叩首礼,然后依次将帛和爵拱举立献 5、读祝文由读祝官宣读祝文,读毕献于正位案上,行三叩首礼 6、奏乐,礼毕 官府建庙祭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要联系官府祝文和内容来分析历代官府祝文已无可考,但可从遗留下来的清同治十二年癸酉所立《冼太夫人记碑(高州冼太庙)》和清谭莹的《高凉冼太庙神弦曲》作一侧面了解《记碑》中说: 祀曰:于维夫人,闲气之英有土有众,惟忠惟贞辇尽帷幄,慷慨将兵削平僭乱,荣勋梁陈开府宣谕,功报隋廷尊君奉职,三代一心宜其荣谥,照耀丹青惟天降异,厥灵孔殷干旋威福,护国安民显显神应,祀典孔明 这段祝文高度评价了冼夫人作为女中豪杰、大将风范,平定叛乱,荣勋三期,三代一心,忠君报国的生平事迹,并祈请冼夫人在天有灵,“干旋威福,护国安民”将冼夫人作为英雄来崇拜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 在冼夫人信仰中,英雄崇拜贯穿于封建社会官方所撰写的碑文和诗词楹联中如明代高州府通判吴恩所撰《重修谯国冼氏庙碑》说:“策勋三朝,保姓立氏藩屏蛮服,不忘内志”,“世执其功,益昌其继”。
清代浙江庆元县知县信宜军安甸谨撰《重修慈佑冼太夫人庙碑》言:“考诸礼有功德于民者,没则祀之,非仅以明报也;其人既往而瞻其祠宗,拜其遗像,使人油然生景仰效法之思,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在《历代吟颂冼夫人诗词楹联》一书辑录的诗词中,自宋至清,皆为文^仕宦所写,苏轼的《冼庙》诗开了名士歌咏冼夫人的先河该诗对冼夫人护国安民的功德备加称赞,给以后文^仕宦的创作定了基调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伞平积乱,犀渠破余疑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遗民不可问,偻句奠予欺掉牲茵鸡卜,我当一访之铜鼓壶卢笙,歌此迎送诗 由于对冼夫人“护国安民”的信仰与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是一致的,自隋至清,冼夫人受到了历代皇帝的多次追封如隋朝追封为“诚敬夫人”;南汉追封为“清福夫人”;宋朝追封为“显应夫人”,赐额“宁济”,加封为“柔惠夫人”;明朝追封为“高凉郡夫人”;清朝追封为“慈佑夫人”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使冼夫人“护国安民”的信仰影响更为深远 对冼夫人的英雄崇拜,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自秦汉时起,统治者移民南疆,在岭南设置郡县制,封建王朝的高压和盘剥,遭到了俚人的仇视和反抗。
据史书记载,肖梁天鉴六年(502),郁林郡俚人起义;中大通(529--534)时,衡州俚汉两族联合起义;大同(535-545)初,西江俚帅陈文彻兄弟起义;大同中,高凉俚人起义;祯明三年(589),东衡州“群俚反叛”这些反抗斗争使历代封建王朝,在俚人聚居地实行的郡县制,很不健全,甚至徒有其名朝廷派来的命官在当地往往“号令不行”封建统治者只好改用“以蛮夷治蛮夷”的羁糜政策直到唐代,封建王朝对俚人都只是“羁糜而已,未能制服其民” 因此,冼夫人维护统一,保境安民的思想和威力,仍有其现实价值封建统治者借共同的冼夫人信仰,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思想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与冯氏家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冯氏家族的势力,达到稳定岭南的目的同时,冼夫人的人格力量和治理岭南的英雄业绩,也是值得封建社会岭南历代父母官钦佩、敬仰和仿效的 二、民间冼夫人信仰的演变 冼夫人的不朽功勋和家族、官府的造神运动,必将在民间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民间对冼夫人的信仰总是与群众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联系在一起,并通过传说的形式,渲染其神秘色彩,使冼夫人的光辉形象逐渐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因而研究民间冼夫人信仰,必须研究冼夫人的传说。
冼夫人的传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性的,表现作为历史英雄人物的冼夫人足智多谋、善断是非、以身作则和大义灭亲的优秀品质如《巧判耕牛》、《智判竹帽》、《牧场辨鸭》、《帅堂斩将》、《冷水滩的由来》等传说它们有其历史依据,可以与史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