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才司马懿的智慧.doc
8页司马懿智慧奇才司马懿(河南省温县人) 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尽管《三国演义》尊刘抑曹, 神化诸葛,但仍然掩不住司马作为诸葛主要对手的光芒, 否则, 诸葛亮的对手不堪一击, 何谈诸葛亮之神机妙算司马懿的生平事迹集中载于《晋书宣帝本纪》, 散见于《晋书》、《三国志》有关篇章正史的记载是实事求是的, 对司马懿是褒扬的唐太宗在《宣帝本纪》末所作论赞中提出相反观点, 则是当时政治的需要, 是为防止出现觊觎帝位的野心家而提出的警告可惜, 这种强加之辞和《三国演义》的贬低丑化一直影响和左右着文史界、民间的看法因此, 我试从十个方面分析司马懿其人, 给其以历史定位定性一 形象不佳现在焦作市辖区范围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物,最大的官要数司马懿了生前做过大将军、太尉、丞相,汉魏之际的显职,上公、三公的位子几乎坐个遍死后又被孙子晋武帝司马炎追尊为宣皇帝,对于这位1800 年前的焦作老乡,其声名之赫赫似乎应该令我们所有焦作人引以自豪,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这位老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实在是不怎么样一是窝囊无能在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手摇鹅毛扇在城头唱道:“我正在城头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何等闲雅自在而司马懿在城外手握重兵却怕有埋伏,抓耳挠腮不敢进去。
自作聪明退了兵,得知真相又自我解嘲说:“司马呀司马,你的胆子也太小了; 诸葛亮呀诸葛亮,你的胆子也太大了!”这便是典型一例二是残忍狡诈突出的表现是对曹氏集团的斗争中,杀人不眨眼,动辄灭九族三是小丑角色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争战中,每每战前自以为是,挥斥诸将(他老先生原是有这个资格) ,然而次次棋低一着,往往大输吃了败仗却善于总结,善于自嘲,给自己解围前文《空城计》是一例《, 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又是一例;司马懿笑道:“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说起话来脸不红心不跳,一副嬉皮笑脸插科打诨小丑模样,死诸葛有知说不定会被气得活转过来因此京剧里的司马懿和曹操一样,被涂了个大花脸,给人又奸又丑的形象实际上正史记载不是这样司马懿如此形象,完全是旧京剧和《三国演义》大力炒作的结果看看《三国志》、《晋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又俗云: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还要用脑子去看,也能看出些不同来二 英雄谁属评价历史人物,首要的是看其阶级属性,同时更要看其于时于世的作用和影响,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知人论世,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司马懿是地方阶级统治集团中的一分子,毫无疑义地是人民的压迫者和剥削者另外,就他个人的作用和影响来说,当然有个是英雄还是狗熊的问题。
司马懿一生中有两个最大的对手:曹操和诸葛亮先说曹操司马懿40 岁之前度日如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全在于曹操曹操拥汉献帝于许都站稳脚跟之后,听说了司马懿的名气,便请他出来做官没想到司马懿看不起出身不好带有流氓气的曹操,拒绝应召曹操请了他两次,他就是装病不上路曹操恼了,吩咐使者:“他要是再推三阻四,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眼里有水,一看架势不对,只好乖乖出发到了许都,该像郭嘉一样受到重用了吧? 其实刚相反曹操很有眼力,一见司马懿,立即断定此人非同一般:眼神锐利如捕兔之鹰,行止精警闻声回首而身不动但既然叫来了也找不到杀人的借口,只好让司马懿干个和军事、财政沾不上边的闲差,如文学掾、议郎等后来曹操不止一次和儿子、下属谈起司马懿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之以兵权猜忌不可谓不深说曹操是他的死对头毫不过分然而后来呢? 曹操本人也打消了疑心曹操重病时梦见三马同槽而食,贾诩说是吉兆后人有诗叹曰:“三马同槽事堪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师”当为“懿”之误,司马师那时才十几岁,还未入朝当官曹操输了,诸葛亮呢?《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八下中原,实际上是诸葛亮五出祁山,六次交战。
三出与四出之间,司马懿曾带兵攻打蜀国一次六次大战,总的来看,是蜀国诸葛亮存吞魏之志,持战略进攻态势; 魏军以司马懿为主帅,持防御态势第一次:蜀建兴六年,诸葛亮出祁山,天水等三郡归降但是最终以司马懿八日驰军千里擒孟达为转折点,张 破马谡于街亭为结果而告失败第四次,魏太和四年,即蜀建兴八年,司马懿与曹真兵分两路进攻蜀国诸葛亮按兵不动,因蜀道险难又连日暴雨发大水无功而返第五次: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兵再出祁山,以木牛流马解决运粮问题,射杀张 而大破司马懿军,因粮尽撤退第六次: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由祁山斜谷出兵,与司马懿对阵于渭南蜀军一方面积极求战,一方面分兵屯田,作长期相持打算百日后,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军中此四次大战均是诸葛、司马亲自对垒第二次陈仓之战,第三次武都、阴平之战,正史未载我宁愿相信《三国演义》小说家言,是司马懿拟定方略,遥控指挥,与前线的诸葛亮对垒,挫败蜀军鸟瞰当时天下大势,三方鼎立之势刚刚形成,各方正处于内部调整巩固时期从政治、经济、地理、综合国力来分析,魏、蜀双方谁也没有能力吃掉谁面对如此大局,惟有大力发展充实自己,静观以待变,才是上上战略然而诸葛亮采取战略进攻策略自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蜀国偏居一隅,财力有限,人才匮缺,后继无人,只好进中求变,实无别的良策正如《后出师表》所言:“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尽最大主观努力,以弱伐强,积极进取,争取统一,应当肯定司马懿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决策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临战采用的牛皮糖战术是:你出,我迎;进到哪,堵到哪;只扎营,不出兵;你骂战,我装聋,你急我不急,粘你没商量曹操在三国时代算是个绝世英雄,头上放三顶大帽子毫不为过: 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他出身下层,白手起家,不像袁绍出身世家大族,门生故吏遍天下,有极强的凝聚力然而十八年间,扫荡群雄,统一北方,为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政治上挟天子令诸侯,广罗人才; 军事上注孙子兵法,自成一家,诸葛亮也称赞他“其用兵也,仿佛孙、吴”文学上以军政之暇余力为之,其成就可以奴视除王粲、刘祯之外的建安诸子,子建、子桓也只配做他的儿子诸葛亮是同时代的另一绝世人物虽然不及曹操,但仍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集》和一篇《出师表》也使他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诸葛亮治蜀抚蛮,为后世历代奉为典则; 治军则“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作《三国志》的陈寿,因其父为马谡街亭一役牵连受到剃光头的处罚,加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看不起他,自然对诸葛父子有看法。
但是他记述诸葛亮治蜀,“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简直比咱们六十年代的风气还好,令人神往真怀疑是不是浮夸吹牛但陈寿没有理由给死了50 年的仇家造假政绩呀! 至于军事上无功,陈寿也指出是诸葛亮没有王子城父、韩信式的名将作助手,这是有识中肯之论司马懿出身高级士族,门阀高贵,其前十三世祖当过汉初诸侯王,这一点当时似可傲视同侪曹操出身下层,认个爷又是宦官,虽然当大官有权有钱,士族还是不认那壶酒钱诸葛亮出身只是一般士族但时值乱世,司马懿的好出身大名声也限制了前途选择想诸葛亮与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徐庶等一起游学,预测诸人入仕能弄个什么官干干诸人问亮,但抱膝长吟,傲然不答正是待时待人待价而贾之态司马懿无此自由等于被抓去做官,捆绑成夫妻,还被迫两面作战,内防曹氏,外拒诸葛你说他活得累不累?然而他是最后胜利者惑操目,累亮亡绝世英雄的战胜者,当然也是英雄,也是个高明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四 少年大志唐人房玄龄、褚遂良编《晋书》,说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这话说司马懿有严操、高才、大志,大概是不错的司马懿的家教很严。
老子司马防做过京兆尹,相当今天的北京市长,重要的正部级年老闭门不出,养志自守司马懿兄弟八人要在今天农村两家吵架,八小伙雄赳赳往前一站,准把另一家吓得关门但司马兄弟都很规矩成人了老子不让进还不敢进门,不叫坐不敢坐下,不问事不敢说话,可谓高干子弟家教有方的典型这样的家庭养就了司马懿的严格的节操学习孔孟,举止循礼,自是不言而喻其聪明多大略,竟与诸葛亮相同心忧天下,欲廓清海内,正是英雄之志略同曹操、刘备、诸葛亮、司马懿是一类人当然这是极少数哪朝哪代都是只顾抓权抓钱的多,那时也必如此东汉末期兴起一种议论朝政、品评人物的风气前者又称“清议”,后者因汝南二许最著又称“月旦评”金庸作《鹿鼎记》,集其祖先查慎行诗中对句作为章回题目第一回:“纵横钩党清流祸,峭茜风期月旦评”,源出于此当时确有慧眼识英雄的人物谁若经此人评议,马上声名鹊起,誉满天下获嘉人杨俊,很有识鉴,与司马懿十六岁时相遇,就说这是个很不一般的人魏尚书崔琰名气更大,他和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很有交情,来往间肯定多次见过司马懿崔琰多次对司马朗说:“你家老二极其聪明诚信,英气勃发,善谋果断,你可是比不上他啊!”但是这位比司马懿大九岁的老兄根本不相信老弟会有大出息。
室有芳草而不知,这也难怪一来家教严,长兄代父在家教训诸弟,司马懿在父兄面前一副低眉顺眼模样,其英姿难入老兄眼二来兄弟八人个个不凡,朗、懿、孚、馗、恂、进、通、敏,俱知名当时,号为“八达”或入朝或做地方官,除老七外(老八史书未载) ,都是省部级以上,如尚书令、大鸿胪、州刺史、国相等,还都是司马懿得势前做的官,绝不是通过他跑来的但这些老兄老弟都是老实办事,胸无大志,不比老二五 文武双全见题目肯定会觉得滑稽司马懿文武双全? 见于何典? 没听说过当然查有据,言成理您也不想想,司马懿没一点真才实学,仅凭大花脸小丑模样就能挡住诸葛亮?从《晋书宣帝本纪》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文才必定很好年少时研习儒家经典,博学百家学说,人又聪明,怎不大成? 而且其学习不同于寻章摘句之腐儒,时时以经国治世为要旨22 岁做郡上计掾,想来也熟悉财政预决算、干部年终考核之类到曹操手下当官,第一个职位就是文学掾,在曹操当然是闲置防范之意,但何尝没有量才委任之心? 想当年文坛上曹氏父子雄视百代,建安七子各有绝活,建安风骨令李白也赞叹神往司马懿作为管理文化市场的科长,当然也是内行否则,香臭不分,美丑不辨,不会整理文章,拍马屁经常拍到马脚上,不仅显得太窝囊,而且有性命之忧———曹操随时在找茬啊。
司马懿武艺也很高乱世里世家子弟必定文武双修,可骇怪的是他们又耻于言武司马炎和宠妾胡贵嫔(其父是征南将军胡奋) 赌博,胡贵嫔不看面子,司马炎怒骂道:“你是个将种!”胡贵嫔回嘴道:“北伐公孙,西拒诸葛,不是将种是什么?”司马炎听了很为祖父司马懿惭愧其实司马懿为将从不亲自交锋,就是有一次差点露出武功高手本相诸葛亮让魏延败阵诱敌司马懿中计,认为捉住魏延,诸葛亮即可就擒,一时得意忘形,挺枪亲战魏延魏延乃著名勇将,一刀劈下怕有千儿八百斤,一般人能挡得了? 三个回合下来,魏延装败而逃,没了好戏看司马懿装瘫痪不当曹家官吏,曹操派刺客假装行刺验看,刀放脖子上司马懿也装作动不了我怀疑司马懿除了识破来人用意,还有艺高人胆大的成分曹氏父子也雄武过人曹操手射飞鸟,躬禽猛兽,高墙一跃而过曹丕八岁骑射,每发必洞,击剑舞戟,一时无对曹植也娴熟击剑曹彰更勇力绝人前三曹临阵未亲自搏战,人们竟不知其有高深武艺可能时人认为将帅应是羽扇纶巾、轻裘缓带、斗智不斗力的形象,凶巴巴斗狠有伤大雅司马懿追求完美形象,难怪人们不知他会武六 尊老爱贤这是司马懿的又一重要方面,不可不说司马懿乡里情重,尊敬老年即使现在人们也看重这种品德,最厌烦当了官就忘了老家的人。
司马懿出征辽东,路过温县老家,和乡亲叙旧,喝酒喝了几天司马懿得胜鼓就是那时传下的光禄勋太常也是温县人,叫常林,和司马防关系好,往来密切司马懿成了小字辈,见面总是恭敬有礼后来当了大将军、太傅, 还是每见面必定行叩拜礼旁人见了都觉得挺难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