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知识与苷肽.ppt
56页基本中医常识与苷肽基本中医常识与苷肽中药分三品:上品:有治疗效果,无毒、无任何副作用,可 长期服用,颐养天年牛骨髓、蜂蜜)中品:有治疗效果,微毒、有副作用,不可长 期服用大枣、枸杞)下品:有治疗效果,剧毒、有副作用,慎用, 决不可长期服用菊花、砒霜)西药分为:抑制作用:头痛药、安眠药替代作用:胃药、抗生素用进费退”产生药源性疾病 (治头伤胃,治胃伤肝) 苷肽做为特殊营养食品当然不是药,但苷肽以现代生物工程与祖国医学结合,选用“药食同源”的草本植物,参与组方配伍 更是根据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中医理论,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出品了:益脑的上品,养心的珍品,补肾的佳品中医基本知识五脏六腑 表里相依 和衷共济 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复杂的事物应寻找简洁的途径人体的健康首先取决于脏腑的平衡五脏好比五条河,各自独立又互相交叉,如果哪条河水流不畅,到一定程度,这条河就会出现各种病状,如:有的水黑了,有的水臭了,有的水霉变了等等;五脏六腑 表里相依 和衷共济 我们采用中西交融的思维方式,可以采取开闸放水、疏通河道的方式,荡涤一切浊物。
可谓百病在淤,淤则病;治百病在于通,通则祛病祖国中医养生之道,即把握住五脏,使人体的五条大河保持畅通,是以最简单的手段,保证了人体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 的正常运转五脏六腑 表里相依 和衷共济 人体通道是由大小不一的管道组成的,人体所需的物质必须在这些管道里畅通无阻地循环其循环系统正常运转分为物质和动力两部分,中医称之为阴阳,如:血为阴,气为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是有形的物质,气是无形的动力二者合一,贯穿于人体上下表里,保持正常的流速和流量,人方能健康长寿五脏六腑 表里相依 和衷共济 脏腑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说从人体的整体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生理、病理活动是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系统,把全身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进行的五脏六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发生疾病时则相互影响、相互转变五脏六腑 表里相依 和衷共济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的功能的概念,有与西医的基本相同,有的有很大差别,有的西医还没有相应的脏器(如三焦)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的理论来套用五脏六腑 表里相依 和衷共济 人体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他们个有分工,但又互相配合。
总的来说,脏与腑的不同点是:五脏有储藏精气功能,六腑有腐熟水谷、分别清浊、传送糟粕的功能此外,还有脑、髓、骨、脉、女子胞其功能与五脏六腑有同有异1、心与小肠 心是人体生命的主宰,在脏腑中具有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主”1、心与小肠(1)、主神志 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果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病症,如: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嬉笑不休、昏迷等1、心与小肠(2)、主血脉 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这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气来不均,则脉率不整1、心与小肠(3)、其华在表,开窍于舌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都比较丰富,故心功能的正常与否,容易从面部和舌体的色泽方面反映出来正常时,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色淡红;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色紫暗无华;心火过旺,则舌尖红赤或口舌生疮;痰迷心窍时,则可见舌强不语故称“舌为心之苗”1、心与小肠(4)、心与汗 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液”之说。
病人用药发汗过度,或因其它原因而致大汗出,可损害心阳,甚至出现“大汗亡阳”的危重现象1、心与小肠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输送来的饮食物,继续消化,分别浊清清指饮食的精华部分,由小肠吸收后,运输于脾;浊指饮食的糟粕部分,由小肠下注大肠,或传输膀胱小肠有病时,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外,还会出现小便异常1、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尖红痛,口腔糜烂,或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此病理现象,叫做“心热移于小肠” 从上述生理病理来看,中医讲的心,基本上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等的功能2、肝与胆(1)、主输泄肝有升发输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调达如肝失调达,输泄常失,气机不畅,可引发多种疾病,如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痛、胸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太快,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痛头晕;若肝阳抗盛化火,则头痛剧烈,或眼红、眼痛、耳鸣、耳聋;若肝阳亢极而化火生风,则可发生“中风”的一系列症状肝气升发不足,又可引起眩晕、失眠、精神恍惚等2、肝与胆(2)、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输送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贮藏的血液就供给各个组织和器官,休息或睡眠时,又归藏于肝,藏血的另一含义是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就可能发生出血。
2、肝与胆(3)、开窍于目 肝与眼有密切的关系,肝有病常影响到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夜盲;肝上火则目赤2、肝与胆(4)、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管筋的活动,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而筋靠肝血来营养,若肝血不足,不能养筋,就可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痉挛抽搐;若热极引动肝风,也可发生抽搐爪为筋之余”,爪和肝也有密切关系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肝血不足,则指甲枯槁,变薄变软故称其华在爪2、肝与胆 胆为六腑之一,其功能与其他六腑迥异,故又称“奇恒之腑”胆的主要作用是贮藏胆汁胆汁为清净的液体故胆又称“中清之腑”胆病的主要表现为肋痛、黄疸(dan)、口苦、呕吐苦水等2、肝与胆 肝与胆通过经络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而肝胆相连,发病时常互相影响,故治疗时常肝胆同治 从上述生理病理看,中医讲的肝胆,基本上包括了西医讲的肝胆和一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运动系统、血液系统以及视觉器官的功能3、脾与胃(1)、运化主脾主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食物入胃经初步消化后,由脾主持进一步消化,并将所产生的精微(营养)物质吸收,输送到全身的各个部位,使个组织能用它作为养料脾除运化饮食精微外,还能运化水湿,与肺、肾共同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
当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时,消化吸 收代谢良好,则气血旺,精力充沛 反之,消化吸收不好,出现腹胀等, 还可因水液运化障碍而引起水肿痰饮等3、脾与胃(2)、统血脾有统帅全身血液的功能若脾虚,统血的功能发生障碍,会使“血不循环”,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崩漏、便血等另外,脾与生血的关系也很密切,脾虚可使生血功能降低而导致贫血3、脾与胃(3)、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能正常地运化水谷精微,滋养全身,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则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华反之,则食欲旺盛、肌肉丰满健壮、四肢有力、口唇红润3、脾与胃 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水谷,也有腐熟水谷的功能故称“胃为水谷之海”胃有病可出现上腹胀满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3、脾与胃 脾与胃通过经络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等任务中医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胃气降水谷才能下行,便于消化;脾气升水谷精微才能上输于肺,再输便全身和其它脏腑 从上述生理病理看,中西医讲的胃大致相似,但中医讲的脾包括消化、吸收、物质代谢、液体平衡和部分血液循环方面的功能,与西医讲的脾有很大的差别。
4、肺与大肠(1)、主气一是指肺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二指肺朝百脉,参与血液循环,将水谷精微输部于全身的功能此外,中医还认为,肺主一身之气,五脏六腑,经络之气的衰盛,都与肺有密切的关系肺主气的功能发生障碍,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的疾病,常出现咳嗽、气喘、乏力、语音低弱,少气懒言等症状4、肺与大肠(2)、主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气上逆便发生气喘、咳嗽等症状人体水液的运行和排泄,不仅要有脾的运化和运输,还要有赖于肺气的肃降,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如果肺失肃降,就会影响水的代谢,导致水湿停留,出现小便不利或水肿,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肺齐不能肃降,有时与肺气闭阻有关因此,某些哮喘和水肿应配合开肺气的产品来治疗4、肺与大肠(3)、主皮毛肺与皮肤关系密切,肺卫之气充盛,则肌表固密,皮肤润泽,身体抵抗力强,不易受外邪的侵袭;肺卫之气不固,则毛孔疏松,易受外邪的侵袭此外,如果肌表不顾,津液外泄,还可发生自汗、盗汗等症4、肺与大肠(4)、开窍于鼻鼻与肺相通,是呼吸的门户,肺有病时,时常表现有鼻塞、流涕、呼吸困难,甚至鼻翼煽动4、肺与大肠(5)、肺与声音的关系。
声音的发生与肺气的作用有关,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微风寒犯肺,肺气壅塞,声音嘶哑,肺痨病由于病邪的损害,或因肺气消耗过甚,可致失音4、肺与大肠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排泄大便大肠有病则影响排便,或便秘,腹痛腹泻,下痢脓血 大肠与肺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肺气肃降则大肠功能正常,大便畅通若大肠积滞不通,也能反过来影响肺气的肃降如有些便秘除用通便药外,加用润肺的产品效果更好;有些肺的实用症,除用清肺热的药外,加通便的药效果也往往不错 根据上述生理病理看,中医讲的肺与大肠与西医理论基本相同,但中医的肺还包括血液循环、水代谢和体温调节的功能5、肾与膀胱(1)、主藏精肾藏精的功能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藏生殖之“精”,就是主管人的生育繁殖;二是藏五脏六腑之“精”,就是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其它的生命活动5、肾与膀胱(2)、主水肾是调节内水代谢的重要器官,故肾有水脏之称肾脏有病能引起水的输布失常,可见小便不利,水液滞留,全身水肿或小便失禁、饮多尿多、遗尿、夜尿等5、肾与膀胱(3)、主骨,生髓,通于脑肾藏精,精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髓、脑三者充实健壮,四肢轻松有力,行动敏捷,精力充沛,耳聪目明。
肾精不足,常出现动作迟缓,骨弱无力,贫血或眩晕,健忘以及小儿智力发育迟缓另外“齿为骨之余”,牙齿与骨有关,肾气衰弱牙齿易松动脱落5、肾与膀胱(4)、主纳气呼吸虽由肺所主,但需要肾的协调肾有帮助肺吸气和降气的作用,称为“纳气”,如肾不纳气就会发生虚喘、短气这种虚喘的特点是呼多吸少肾气足,百病除5、肾与膀胱(5)、肾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耳与肾有关,为肾之上窍,肾气足,则听觉正常;肾气虚,则耳鸣耳聋二阴指肛门和尿道,为肾之下窍,故大小便的排泄与肾有关,如肾气虚可致小便失禁,或排尿淋沥不尽;肾阳不足可致便秘;命门火衰可致黎明前腹泻等5、肾与膀胱(6)、其华在发毛发的生长脱落常反映肾气的盛衰肾气旺盛,则毛发茂密乌黑有光泽;肾气虚弱,则毛发稀疏脱落或变白无光5、肾与膀胱 膀胱的功能主要是储存和排泄尿液如膀胱有病,就会出现尿频、尿急或排尿疼痛等 肾与膀胱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排尿功能失常,有时与肾病有关,如肾不能固摄,就会出现小便失禁或遗尿;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从上述生理病理看,中医讲的肾基本包括了西医的泌尿生殖系统和部分造血、内分泌、神经系统的功能;而中医讲的膀胱和西医大致相同。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的关系非常密切:(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肺相佐,共司人体的血液循环心血足则肺气充沛,肺气充沛则血液循环正常反之,肺气不足就影响血液循环;心的功能不好就影响呼吸6、脏腑之间的关系(2)、心与肾心居上焦属火,肾居下焦属水,所谓“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如果这种正常关系被破坏,就会出现心烦失眠、头昏耳鸣、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的症状6、脏腑之间的关系(3)、心与肝心主一身之血脉,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若心血不足,以致血亏肝虚,出现“血不养筋”,可见筋骨酸痛、痉挛、抽搐等6、脏腑之间的关系(4)、心与脾脾的运化需要心血的滋养与心阳的推动,而心的功能也需要脾输布水谷精微来滋养其次,心主血液的运行,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故心脾的关系密切所谓“心脾两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面色萎黄等6、脏腑之间的关系(5)、肝与脾肝气太旺或脾气虚,都容易出现“肝木乘脾”(肝胃不和),表现为肋痛、胃痛、腹胀等6、脏腑之间的关系(6)、肝与肺正常情况下,肺是克肝的,但在病理情况下,肝反克肺如肝火过旺则灼肺,出现易怒、胸肋痛、干咳等所谓“木火刑金”的症状6、脏腑之间的关系(7)、肝与肾。
肝肾关系密切,中医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赖肾水来滋养,肾水不足则肝阴不足,阴虚不能敛阳,就会肝阳上亢,出现头晕头痛,高血压等6、脏腑之间的关系(8)、脾与肺肺气赖脾运化精微来滋养临床上对肺气虚的病,有时可以用补脾益肺的方法6、脏腑之间的关系(9)、脾与肾脾的运化有利于肾的命门火来协助,故命门火不足可导致脾的功能减弱,出现腹泻此外,脾能制肾水,若脾虚运化功能减弱而不能制肾水,则肾水泛滥,出现水肿6、脏腑之间的关系(10)、肺与肾肺主气,肾主纳气,肾可助肺气之肃降若肾阳虚不能纳气,则见喘促临床上由肾虚而致的哮喘,虚从补肾治疗6、脏腑之间的关系 上面所讲的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中医理论,它将人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脏损之,彼脏损之体现了中国整体论的思维特点时辰人体器官好处子时23-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丑时1-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寅时3-5点肺经旺将肝储存的血液输于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卯时5-7点大肠经旺有利排泄辰时7-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巳时9-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午时11-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未时13-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申时15-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酉时17-19点肾经旺有利于储藏一日的脏腑精华戌时19-21点心经旺清理心脏周围的病邪,有利于进入睡眠亥时21-23点三焦通百脉人应该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人人体体器器官官经经旺旺时时辰辰参参照照表表心气足方能容光焕发肝气足方能睛明眼亮脾气足方能肌健肤活肺气足方能鼻巧肤细肾气足方能发浓齿固亚健康的状态表现1、 精神紧张,焦虑不安 2、孤独自卑,忧郁苦闷3、 注意分散,思考肤浅 4、记忆中断,熟人忘名5、 兴趣淡漠,欲望下降 6、懒与交往,情绪低落7、 易于疲劳,眼易疲倦 8、精力下降,动作迟缓9、 头昏不适,不易恢复 10、肢体乏力,体虚气短11、久站头晕,眼花目眩 12、不易入睡,多梦易醒13、体重虚胖,体重减轻 14、容易激动,无事自烦15、晨起困倦,昼常打盹 16、肢体麻木,手脚易凉17、掌易多汗,舌燥口干 18、自觉低烧,夜常虚汗19、腰酸背痛,此起彼伏 20、舌生白苔,口臭舌胖21、口舌溃疡,反复发生 22、味觉不灵,食欲不佳23、泛酸乏气,消化不良 24、便稀便秘,腹部胀满25、易患感冒,唇生疱疹 26、鼻塞流涕,咽喉肿痛27、憋气气闷,呼吸不畅 28、胸闷不适,心区压感29、心悸心慌,心率不整 30、耳鸣耳聋,眩晕车船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个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不间断的连续过程健康健康——亚健康亚健康——疾病,亚健康居中,其上游的部分疾病,亚健康居中,其上游的部分与健康重叠,下游的部分又与疾病重叠,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重叠,下游的部分又与疾病重叠,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难以区分发现和控制亚健康状态,与健康或疾病状态难以区分发现和控制亚健康状态,防止亚健康演变成疾病或逆转恢复健康,是健康促进工防止亚健康演变成疾病或逆转恢复健康,是健康促进工作中,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容作中,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容生活方式、疾病形成、预防与控制的关系见下图生活方式、疾病形成、预防与控制的关系见下图健康健康 亚健康亚健康 患病患病保健保健 调理调理 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 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 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负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负 担担。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