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潍坊市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docx

59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341506534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42.76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通史串讲——以时间为线索,快速回扣历史事件罢■百家 煤作购蔡伦造纸防之路陇业发展椒[时空坐标]刀筋火种甲骨文、骨铜时代(诗经> I-百家争呜T重农邮焚书坑借 原始社会夏明解 西周春秋 邮大一统秦0 ♦ C , 1 ) C 1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 禅让制 16世纪1046年771年夏商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公元甫 公元11475年 221年铁犁牛并、土地私有公元前206年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胸度牛耕普及、代田法 中外朝械剌史制度、察拳制25年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 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 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 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 发展。

      文化上: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初步形成一、 远古时代1. 政治:传说中的黄帝和尧舜禹时代,政治权力的传承实行禅让制2. 经济⑴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创制出耒相等农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2)手工业:已经学会养蚕、象丝、织绸以及制陶等技术;新石器晚期出现青铜器3. 文化:出现原始的绘画和刻画符号,同时出现原始舞蹈二、 三代时期(夏、商、西周)1. 政治⑴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启了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与宗法制项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保证贵族特权利益内容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诸侯拱卫王 室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嫡长子继承,其余各子分封瓦解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根源: 生产力发展)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而瓦南站,但其影响延续 至今作用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 部纷争联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 制的核心和纽带(3)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 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经济(1) 农业: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是奴隶集体 劳动⑵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度;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3. 文化(1) 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殷周时期出现了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2) 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即周礼3) “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三、春秋战国时期1. 政治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2. 社会经济(1) 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 手工业: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3) 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3. 文化繁荣(1) 思想:诸子百家① 内容派别代表王要观点儒家孔子“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了仁义、王道、性恶论,“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道家老子万物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等级观念、获取精神自由法家韩非子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张以法治国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② 影响: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 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2) 科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记数法;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⑶文学艺术① 《诗经》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② 战国时期的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一一楚辞四、秦朝时期1.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 概念: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即地 方服从中央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一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⑵内容和影响内容影响中央皇帝制度:其特征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皇权独尊皇帝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处于 核心地位,皇帝制度被整个封建社会所 沿用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 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九卿为 三公之下的具体行政部门长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提局行政效率, 奠定了后世封建社会中央行政机构的 基本框架地 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不得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 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2.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3. 文化:推行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两汉时期1. 政治(1) 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2) 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3) 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 经济(1) 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楼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2) 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⑶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 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3. 文化⑴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 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主张限制土地兼并,轻徭薄赋,发展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 标准“三纲五常”② 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③ 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儒学 之士从此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重要论著3) 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4) 书法:小篆和隶书均始于秦代;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命题角度一引入新材料考查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 (2016-宝鸡模拟)历史文献记载: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 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湖北随县曾侯乙(公元前475年〜前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对材料解读最 合理的是 ()A. 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推测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应该是周代某位天子B. 考古发掘实物是可信的,推测历史文献记载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C. 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改革了列鼎制度D. 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解析:选D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周初体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春秋 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战国初期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陪葬 九鼎,故D项符合题意。

      2.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 寄家于郃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解析:选D根据题干信息“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可知,A项正确,排除西周都城在镐京,在今陕西, 郑始祖被分封在今陕西华县,故B项正确,排除根据题干信息“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郃及东虢,因而 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可知,C项正确,排除郑友建立新国是在幽王之乱后,即春秋初期,分封制遭到破 坏是在西周后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3. (2016-邯郸调研)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 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 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由此可知春秋时期()A.分封制完全被县邑制取代 B.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C.各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D.天子不再直接统治臣民解析:选B依据所学,春秋时期,县制才刚刚出现,故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其易而县邑也, 则不然”说明此时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故B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下,天子也不直接统治臣 民。

      命题角度二从文明传承的角度考查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4. 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 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 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解析:选D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史料阅读和信息解读与分析能力材料讲述古代政治制度 的共同规律是“统治性政权”,即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5. 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货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 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三选七迁”体现的统治思想是()A.强干弱枝 B.重农抑 C.以孝治国 D.重土安民解析:选A材料中“徙吏两千石及高货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 韩后......且实关中"目的是削弱地方豪强和大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体现的是强干弱枝的思想,A项正 确。

      命题角度三以古籍记载等切入考查先秦、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6. (2016-新乡模拟)《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解析:选B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