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23篇).doc
18页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精选2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七: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感悟:学生掌握知识不仅仅是目的,而应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必须手段及工具教学的最高技巧在于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要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即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
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一: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感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用强迫的方式逼着学生“就范”,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二:让学生们把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感悟:孩子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真实的操作体验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尽量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
在美国,东敲西打学校的口号是:想,做,修补(Think,Make,Tinker),因为相信儿童在动手操作和建设的过程中,能学到无可取代的经验和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会遇到设计的想法无法落实,碰到各种困难,但学校的氛围就是鼓励试错,以很积极的心态看待困境,允许孩子以“玩的心态”面对各种不顺利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自有惊喜出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四: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感悟: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只有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职业的幸福,拥有诗意的人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八: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感悟: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三十三: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感悟: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三十六:死记硬背的产儿,它的最不吉利的产物之一,就是书呆子气他们把教科书里的教材一块一块地背诵下来,为的是以后又把自己的知识一块一块地“倒出来”给教师看,得到一个分数这种随意识记的“肥大症”,简直是要把人变成傻瓜感悟:学习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以提升记忆力为出发点的教育传统,在今天面临极大的挑战,教育必须改变,从原本以记忆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以建立联系为主的教学,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网状式结构框架,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果一个儿童只能看见事物、现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并没有深入到事物和现象的深处和实质里去,没有作出任何“发现”,没有体验过发现现象之间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系的那种惊奇的情感,那么这种儿童进行识记是会感到困难的著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莱文(RobertE.SIavin)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学一理论与实践》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中学老师把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用几秒钟的时间记忆这些信息。
然后,这个老师向学生提问:“想象一下某个同学能在3秒钟时间内全部记忆住上面的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你们如何评价这个同学”一个学生回答道:“这是一个天才”,另外一个同学反驳:“会发疯的”这个老师同意第2个同学的观点:“如果你的头脑中塞满了这些无用的垃圾,你将变成一个头号的傻瓜就学习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它关注重要信息,摒弃不重要的信息,并且利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决定其重要与否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教育心理学不反对记忆,是反对完全不能理解的记忆;教育心理学也不反对作业,相反还应该做家庭作业但是,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高效的,这样的知识能协同,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四十六: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感悟:教育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教育日记的确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最近又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每一条建议总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读后有很多的感触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条“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课堂中,现在我们的孩子总是正襟危坐,缺少了灵动的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似乎他们并不是这个课堂的主人有这样的现象,纠其原因还是老师的问题,没有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孩子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小主人,他们不懂得也没有办法融入到课堂里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的更聪明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案例:《圆锥的体积》这节内容的教学,备课时,我想,就有教师操作,演示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他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再演示不是这种情况时,怎样计算的。
如果按照这样的教学过程,孩子们也听的懂,但却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果“孩子是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应该重新设计于是我想到了发给他们一个圆柱和几个圆锥,通过倒沙子,经历操作、观察、发现到最后的结论:只有在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孩子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思考,对所学的知识当然会记忆得更加深刻课堂是属于孩子的,孩子在其中的主体地位,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如果没有他们在其中的积极参与,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再精彩也是不精彩的那么如何使思考的需要成为孩子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我觉得老师可以这样着手:1、给孩子一个积极思考的氛围,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他们沉浸到问题中去2、老师成为认真的倾听者,不管孩子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到位,听他说完,其中肯定有思考的亮点 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对这些儿童来说,我们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看法了,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该如何做呢?对于学生我们应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小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数学课堂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