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古典主义到浪漫.ppt
39页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绘画产生于法 国大革命前夕,法国资产阶 级推崇古典风格,推行古希 腊、罗马的艺术语言、样式 、题材、风格,是为其达到 喻古讽今的目的由于与法 国大革命的密切关系,赋予 了古典主义以新的内容,使 得许多艺术家能够突破古典 主义的程式束缚,创造出一 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因 而新古典主义又常被称为“ 革命的古典主义” § 新古典主义绘画以文艺复 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作的 指导思想,崇尚古风、理 性和自然,其特征是选择 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 与完整性;强调理性而忽 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 色彩新古典主义绘画的 代表人物是路易·达维特 和安格尔 路易斯·达维特§ 杰克·路易斯·达维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也 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拿破仑时 代曾教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在他死后 成为法国绘画的杰出人才 ,并使法国取代 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达维特与拿破仑§ 雅各宾党执政期间,达维特成为共和政府的文 化与教育委员他以充沛的感情创作了《网球厅宣 誓》、《马拉之死》、《列弗列蒂埃》、《少年巴 拉》等一系列讴歌法国大革命的优秀作品。
雅各宾 党失败后,他一度消沉,直到拿破仑执政,他又成 为拿破仑的首席画师, 以古典主义的宏大形式创作 了《皇帝的加冕礼》、 《拿破仑骑马像》等歌颂拿 破仑的作品,极受恩宠1816年,拿破仑失败后, 达维特流亡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作有《萨宾妇女》 、 《疲倦的战神马尔斯》等,流露出对于斗争的厌 倦 网球厅宣誓”§ 1789年—— 法国大革命 前夕,法国 国王路易十 六因反对将 三级会议改 为国民会议 ,封闭了会 场第三等 级代表即在 会场附近的 网球场举行 宣誓:在宪 法未制定以 前,决不离 散,史称“网 球厅宣誓”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在沙龙展出中造成极大的 轰动, 这幅达维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的油画,目 前仍收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中出于政治争端, 荷拉斯三兄弟与邻城阿尔巴三兄弟对阵,结果死 伤惨重,唯一生还的荷拉斯在凯旋返回罗马途中, 又杀死了他的一个妹妹,原因仅仅是因为她前来 哀悼阿尔巴三兄弟之一———自己的未婚夫) 该 画作结构严谨,透过画面上以剑为誓的荷拉斯兄 弟,背后柱廊的阴影以及一旁伤心的妇女,营造出 一股神秘的气氛;形成对比的光线与阴影、直线 与曲线,不但对照出暴力与怜悯,也让人感受到画 布上所透露出的无尽悲凉。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 马拉 是法国著名医 学家、物理学家和法 国大革命中的政论家 ,也是革命民主派的 杰出代表之一革命 期间,他因躲在地窖 中工作,得了皮肤病 1793 年7 月13 日 他在热水池浴缸中写 作时被刺杀达维特 借着一个现代人物的 题材,表现出一种无 时间限制的美德《萨宾妇女》§ 《萨宾妇女》在绘画思想上是达维特艺术的一个转折点 取材于古罗马的传说在古罗马建立初期,妇女很少, 因此罗马人设宴招待萨宾人,在席中抢劫萨宾年轻姑娘成 亲为了复仇,萨宾族大举进攻罗马已经与罗马人成亲 的妇女们不愿意自己的父兄与丈夫争斗,出面调停画面 正中的女子就是萨宾族的领袖塔地斯的女儿郝希拉,他带 着与罗马首领所生的两个孩子挣扎在充满敌意的父亲与 丈夫之间 达维特曾解释选择画《萨宾妇女》的原因: “ 罗马领袖手中拿着标枪,做着向萨宾族首领塔地斯投掷而 去的姿势,但是马上的将领们已经收剑入鞘;兵士们也举 起了头盔——— 那是表示和平的象征意义一种夫妻之 情、妇女之爱、兄弟之谊洋溢在两边的军队之中很快 的,双方就和解了即: 达维特之所以选择《萨宾妇女》 是因为这个有关和解、和平的主题,与当时的时代有着密 切的关联,借萨宾妇女的停战呼吁来调解法国正在进行的 斗争。
萨宾妇女主要作品 § 《马拉之死》 § 《巴利斯和海伦的爱》 § 《被维纳斯解除武器的马尔斯》 §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 《描绘美女康贝士贝的阿贝勒士》 § 《拿破仑一世加冕》 § 《萨宾妇女》 § 《苏格拉底之死》 安格尔----法国古典主义画派最后的代表 § 作为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他代表着保守的学院派 ,与当时新兴的浪漫主义画派对立,形成尖锐的学派斗 争安格尔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师的样式,他善于 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把这种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 他从古典美中得到一种简炼而单纯的风格,始终以温 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 他的绘画画法工致,重视线条造型,尤其擅长肖像画 在具体技巧上,“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因而差不 多每一幅画都力求做到构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 ,这些特点尤其突出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表现人体美的 绘画作品中,如《泉》、《大宫女》、《瓦平松的浴女 》、《土耳其浴室》等 强调情感抒发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 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 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 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 术。
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 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 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 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总之,他们 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 幻想 浪漫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 重中古 § 重自然 § 重感情 § 重形式 § 重对比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 § 法国的德拉克洛瓦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之一,在艺 术上,他是一位重个性、重想象、重激情、重色彩的大 师《西奥岛的屠杀》描绘了希土战争中希腊人民遭受 土耳其军队虐杀的情景,画家表现了对希腊人民极大的 同情《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1830年7月革命,法 国的工人、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反对封 建政权的场面在这次大搏斗中,画家真正看到了人民 的力量,他把自己的激情倾注在这幅画中这幅画描绘 了当代的题材,有着真实的生活氛围,他把群众作为主 体,同时这些人物有着鲜明的社会性角色浪漫主义绘 画另一位杰出代表是西班牙画家哥雅,他的艺术具有鲜 明的“民族特性、现代性和实际的历史性感觉他最有 代表性的绘画是《枪杀马德里市民》,画家描绘了1808 年西班牙人民起来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史实,他以无法抑 制的热情歌颂了爱国的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自由引导人民§ 画面采取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倒在地上的尸体、战 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国三色国旗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 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 周围硝烟弥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 黎圣母院谁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战斗场 面,战死的人、受伤的人、冲锋的人,全都表现得精确 逼真,令人如同身临其境看到现场一样不过,难免有 观众会问,为什么现实中会出现这样一位袒胸露怀的女 子形象呢?这就要谈到德拉克洛瓦的浪漫气质了,他将 神话中的自由女神与浴血奋战的人民安排到一起,她长 着希腊雕塑般的轮廓,穿着朴素古典的衣着,与周围身 穿现代服装的男士们相比,她更像一个抽象的人,代表 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 自由引导人民§ 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 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 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1831 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 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 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 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 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 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 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
希奥岛的屠杀 § 1822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属于希腊版图的 希奥岛,并血洗掠夺了这个小岛据说被 杀平民有二万三千人,被卖为奴隶的有四 万七千人侵略者的暴行激怒了全欧洲的 进步人士,也深深地激怒了画家德拉克洛 瓦,他怀着巨大的同情,以鲜明有力的构 思、动人心魄的形象和雄劲奔放的构图揭 露了土耳其人的残暴罪行 希奥岛的屠杀§ 在此画中,画家用浪漫主义惯用的象征手法,着 重表现残暴的土耳其侵略者强加给希腊人民的惨 无人道的灾难,它以前所未有的奔放不羁的艺术 手法和鲜明强烈的色彩描绘土耳其制造的种种惨 不忍睹的场面,像这样尖锐的现实题材,如此热 情豪放的笔触和鲜明强烈的色彩效果,在当时的 古典主义者的老眼光看来,简直是对绘画的致命 打击,无怪乎连一度支持过他的格罗,看后也惊 呼“这不是希奥岛的屠杀”,而是“绘画的屠杀”! 历史证明,这是冲破古典主义的束缚,在解放人 们艺术思想方面的一次重大的革新,《希奥岛的 屠杀》从此扬名 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籍里柯 于1819年创作的 油画《梅杜萨之筏》从画面的构图、光 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 象力,都是无与伦比的 画家以金字塔形 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 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 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 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开创了浪漫主义 先河。
创作背景 § 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 载着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 率领舰队的是一名明显缺乏实际能力的舰长, 由于他指挥错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 面时不慎搁浅,经过两天混乱而无效的努力,只 好弃船船长却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 ,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 筏上,让他们在汪洋大海里听凭命运摆布 作品赏析 § 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 单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筏 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 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 不断地向远方呼救这就是世界美术史上著名的 油画《梅杜萨之筏》,泰奥多尔·籍里柯创作于 1819年,现藏于巴黎卢浮宫整幅画面给人以 动荡不安、危机四伏之感,慑人心魄,站在此画 前的观众无不为之震撼 马赛曲马赛曲》是1792年,奥 国军队武装干涉法国革 命时,马赛人民威武雄 壮地开赴巴黎战斗时所 唱的爱国歌曲法兰西 共和国建立以后,立即 被决定用作法国国歌 弗朗索瓦·吕德借用这一 曲名作为浮雕的题名, 无疑是要在这座雄伟的 凯旋门建筑物上宣传革 命,宣传法兰西人民的 爱国主义思想,让这一 尊浮雕成为象征人民民 主思想的纪念碑 马赛曲马赛曲马赛曲§ 浮雕《马赛曲》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一位象征 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她右手持剑,左 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冲去。
她那 张开的羽翼,飞舞飘动的衣裙,和召唤性的内在 激情,表现出急速的运动和奔放的革命热情两 腿大步向前迈进,更加强了浮雕形象的前进感 女神占据整个浮雕的上半部,正从人们头顶上疾 驰而过下半部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在女神的热 情号召下蜂拥前进其中心人物是一个有着大胡 子的战士,他带领自己年轻的儿子一起参加战斗 ,少年依傍着父亲,走得更加坚定有力和这个 跃跃欲试的激动少年相对应的,是走在其后的沉 着刚强的老人,他仿佛多次为自由而战,今天为 了祖国又从容奔赴疆场行列的最前面,号手正 在吹响进军号,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战士 ,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这些细节预示着战 斗即将开始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 示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 马赛曲马赛曲巴黎凯旋门§ 巴黎凯旋门 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 现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是法国为 纪念拿破仑1806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 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12条 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势 磅礴,形似星光四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