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鉴赏及译文.doc
5页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鉴赏及译文《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唐代: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译文 李白往往写出很美妙的诗文,写的就像阴铿那样好 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喝醉后可以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就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想到我们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郭先生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年幼的小童也让人感到清雅 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告辞离开 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注释 李侯:指李白佳句:指诗文中精彩的语句,借指美妙的诗文 阴铿(kēng):南朝文学家,字子坚,官至陈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 东蒙客:泛指处士、隐士东蒙,此指鲁郡(今山东兖州)一带 怜:喜爱 共被:同被而寝,谓亲如兄弟。
日:一作“月” 幽期:隐逸之期约 北郭生:“北郭先生”的省称,借指隐士 高兴:高雅的兴致 小童:年幼的男仆《杜臆》:见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 落景(yǐng):夕阳景,同“影” 寒杵:寒秋时的.杵声 屯云:积聚的云气 橘颂:《楚辞·九章》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 谁:一作“惟”欲:一作“与” 莼(chún)羹:用蓴菜烹制的羹 簪(zān)笏(hù):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 悠悠:安闲貌沧海情:谓无复簪笏之愿,而欲寄情江海,亦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公元745年(唐天宝四载),秋天的时候,杜甫再次来到前几年的旧游地鲁郡(今山东兖州),而此时李白有家寄住鲁郡任城县(今山东济宁),两人便相约同访鲁郡城北的范十居士与李白的《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同时,可互相参照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赏析 此诗先写作者与李白的深厚交情,再叙与李白一同寻访范十隐居,后写在范居处即席朗诵屈原的《橘颂》,席上三个人因此在各自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表达了朋友之间心神相连的感情全诗有对真挚友情的珍惜,有心志共鸣的融洽,有生命志向茫茫无归的惆怅,格调高古,兴致飘逸,情境清妙。
全诗可分三部分 开头六句为第一部分,叙写作者对待李白的交情两人共被同行,亲如弟兄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可见作者是应约来此欢聚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见来此已是秋天,更见二人情谊之深 中间六句为第二段,叙述两人同寻范十隐居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两句,叙途中之事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两句,写造访范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两句,写他们留连至晚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写吟《橘颂》,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 虽然诗中有对李白的赞叹,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几幅简约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寻北郭”“入门高兴发”“屯云对古城”“悠悠沧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归,望天,问海,这种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连,生生都是不会轻易断绝的 刘辰翁以为“入门高兴发,侍立小重清”两句不可解,金陵生撰文认为此即曹洞宗所谓“不犯正位”,言小童清,则主人之清雅脱俗固不难想见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两句,朱彝尊谓“‘谁’字疑当作‘惟’字谓得”金陵生据诗意认为当以“谁”为长此联是正反两面言之,上句谓范十隐居自是为全其志节,如《橘颂》所咏之“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者;下句反诘,谁欲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若作“惟”则与结联“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表意重复。
这首诗写寻范居士仅数句,格调高古,兴致飘逸,情境清妙,确乎难能可贵若论叙事的真实、细节的生动、形象的传神、语言的幽默,却不及李白同时的作品《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作者介绍#p#分页标题#e#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1.2.3.4.5.6.7.8.9.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