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论新教材人教版的编排特色.doc
6页略论新教材人教版的编排特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所谓困惑,用一个语文老师的解释可能是这样的:当你面对语文课堂上学生几无光泽的眼神,而无可奈何时;当你明知自己的授课方式有诸多不妥,而无可奈何时;当你在自己的课堂上面对知识侧重和育人侧重的选择,而无可奈何时;当你想带领你的学生摆脱知识的缠绕的怪圈,而又无可奈何时;当你总想给学生多一点学习的空间,而又无可奈何时……你总想逃出去,可你总是逃不出去,因为语文是什么?好多人还在争论不休呢因为语文该干什么?大纲还不明确呢因为课堂该如何搞活?教材还没松绑呢……就这样你一直困惑着,为你一直爱着却让你痛苦不堪的语文:中国第一学科 但当许多人真到了无可奈何之极时,眼前似乎迎来了亮光,睁眼一看,原来,语文的天窗忽而打开了于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征求意见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悄然出现了它给困惑不堪的中国语文教学和中国的语文教师带来了什么?只感到变了许多,不变的亦还有许多,但在变亦不变之间,认都知道,“语文”这两个份量沉甸的词语,它的内涵正在课标的牵引下,进行着前所未曾的新反思,而可以肯定,在课标之牵引下诞生的这套人教版新语文教科书,正在试图用最认真的态度,以最愉恰当的方式和最饱满的扫盲情,对“语文”这两个字的性质进行最空前的诠释。
以下是就课标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编排特色,探讨一下这套全新的教科书,它的全新的编排理念之中,到底蕴育了多少对语文学科“语文性” 的新阐释一条线索拎出了一种朴素的学科内涵 线索是教科书编排的灵魂,它凝聚着编者对学科性质最深刻的领会,关系着教材内容选定时范围的科学确立这套教科书锁定了一个全新的编排线索: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通览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条鲜明的红线贯穿教材始终围绕这条鲜明而清晰的红线,反映着生活的不同角度,体现着生活不同层面,流溢着生活不同色彩的鲜活的教学内容,被精心安置到教材中,编织成一串串以单元为主要单位的精致纷呈的花环,呈现于教师和学生眼前,给人以久旱逢甘霖的喜悦 尽管该套教材在主要结构上,仍然沿用传统的以单元为主要结构单位,但这种形式之下,是内在的本质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七年级上下册为例,上册六个单元,下册六个单元,不仅单元组合的总体内容上体现出了同学生活的息息相关,而且每个单元的内部组成又更是在细处充分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如上册第一单元的《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 生命》、《紫罗藤瀑布》、《单趣》五篇课文,可以说,篇篇都带着浓浓的生活之气,学生一打开课本,这些气息便会扑面而来,令人无法拒绝它的诱惑。
这些被采撷到教材花篮中的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它们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个个精美而又真实的生活镜头,这些镜头或催人悟,或启人思,或动人情,或悦人心,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给读者和学习者以知识和做人的启谛,而这两点还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不光从单元总体编排上汪意了语文同生活的联系,而且更是在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的选取上充分体现了这一意图,甚至更是把这种编排理念精确到了最细处:课后习题、课前提示、甚至于很容易被忽略的小知识卡片上自然,同每一个单元内容息息相关的作文训练、口语交际以及新开辟的综全性学习园地,也是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由此看出,新教材在编排中紧围绕“语文与生活联系”这条主线进行内容组构,实际是紧紧抓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界定,充分实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语文中学会生活”这个以人为本的学科教学目的,而这新教材在吃透课标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教材编排,在人们面前拎起了一种朴素的语文学科的内涵: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三大板块诠注了一个本质的育人观念在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之下,人教版语文新教科书在总体内容上又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横向组织内容,从而在语文教材中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具体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三种关联。
这种具体化不仅科学地划分了“语文与生活联系”的涵盖区域,更重要地是更为深刻度地注解了语文与生活广泛联系的本质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在紧紧围绕同生活联系这条线索选择教材内容时,又牢牢把握着一个宗旨,即突出“人”在各种联系中的“本体”,让“以人为中心”几个字充分体现和渗透在每一个板块和板块中的每个组成细部上而这,也正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所正在极力推广和弘扬的崭新的育人观念:以人为本这个观念,就在教材的编写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横向的划分,给科学的体现了,但这个观念不止是属于语文 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三个板块的之下,这套教材所选篇目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具有着极大的可读性和可学性以“人与自我”这个区度为例,三个板块中,人与自我是核心中的核心,教材在编选时,就试图从各个有度来体现这个核心,以该套教材的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所选五篇课文,都是紧紧抓信这个核心在理材选材,仅从人称上讲翥是第一人称“我”,而从内容上讲,更是篇篇写“我”,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个又一个五彩缤纷的“我界”如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以诗的形式叙述一个山区孩子单年的幻想:对大海的追寻《走一步,再走一步》则是通过叙写成长中的一次脱险经历,而自悟出一种朴素的人生哲理。
《生命 生命》则通过自己对平常小事的体验和童心,试图感悟出深远的生活道理《紫罗藤瀑布》则通过一树盛开的紫罗藤花有勃勃生机,体味一种悲痛化为宁静之后的喜悦《童趣》虽是文言文,但它带给人的“物外之趣”的享受,恐怕也是许多人平生第一次对这样的细心的体会总之,无论从那一个角度着笔,这些课文都试图在你面前打开一窗又一扇天地,让人你入一个全新的“我”的天地 而在新教材中,并不只是以单元为唯一突出,其实许多单元中都有这样的体现,而且即使是以体现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相联系的课文中,人与自我这个核心还是体现的尤其突出而之所以这样编选内容,无非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你学会在课文学习中关注自我,感受自我,了解自我,思考自我,从而最终达到认识自和超越自我的教育目的在人与自我这个板块如此,其它两个板块也都是这样,总之,在教材以这三个板块来选编教材,共同交织成一张有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大网,涵盖了生活无限宽广的内涵和外延这种前所未尝的编排方式,诠释了一种本质的教育观念:教育,要以人为本而这,其实是一种教育的回归值得庆幸的回归两个部分引领了一套全新的学习方式 具体到单元编排,新教材又一次创意了更具有大胆尝试:每个单元由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个部分组成。
这种编排方式,虽然表面上继续延用了过去的语文教材以单元编排为基本单元的格局,但实质上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以往的教材在单元内部是以阅读内容为核心地位的,其它单元内容都处于次要甚至副内容存在的,这对老师教学一个明显的导向,就是实出阅读课本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了课文教学就等于完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备课意图就十分正常了,甚至作文教学都成了一种随意性或穿插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了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第一”,教学设计根本不会去过多地顾及“把人教到怎么样”这个话题这套新教材把单元内容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阅读,第二个方面就是综合性学习,而这两个方面在地位是并列的,并不存在孰轻孰重问题,而且由综合性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加上评价方式的侧重,甚至还有略抢风头的倾向这是一个方面的大不同;另一方面是以往的教材在听、说、写和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上都是互为割裂的,相互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这种编排方式要么给人感到不慎重,要么给人感到隔靴搔痒的感觉,学生的兴趣也不会太浓,而且作为考试补充内容的嫌疑很强起不到实质性的效果如上连前两套教科书的语言实际运用就是这样而这套教材破常规,第一次把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三者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做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简单变化,而实际上,这样做更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写作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这主要是为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其实是引领学习者向一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更为开放的学习方式上迈进,而这一点,可能是新标准之下新教科书所正在努力实现的神圣使命顾振彪:《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此别具匠心,既是一种对语文教学规律深思熟虑、透彻把握的结果,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充分摆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教课程发展中逐步突出人的位置,尊重人的发展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渗透而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充分体现在综合性学习这种第一次尝试的语文学习活动中 再说困惑,其实仔细找找原因,大概还是三条绳索的关系,一条叫“语文性”,另一条,叫“教材性”,三条,叫“评价性”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三条绳索课标之前捆在语文学科和教师身上有一点放松的时候吗?有没有,中国的语文教师们最清楚而现在,课标的天窗打开之后,“语文性”一下巴不得人们面前开朗了:语文是最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决论性阐述,有了这个阐述,长久搁在语文教师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而在这条绳索刚一松开,第二条绳索“教材性”,也一下子被松开了,不仅如此,它还用自己最崭新的编排理念,科学地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新的“语文性”。
而且,在它它被松绑的同时,第三条绳索“评价性”也正在随之而桦动,因为,它的陈旧不堪的捆绑方式,显得是那么的不合适宜现在,语文教学虽然仍还走原来的林子中,但困这长期走不出这林子而困惑不堪的在即使自然,把课程标准提倡的教育思想转化成一种科学教材的编排理念,这可能相对容易把握一些,而把教材透露出编排理念进而在教育过程中转化成一种先进的育人观念,就可能要难多了看来,教材已是把语文课改的号角成功吹响,往下,就只待教者能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将号角之音演奏成一章章悦耳动听的乐曲,乐曲的名称就叫:语文,走向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