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章复习与测试43.doc
7页第2、3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广汉中学 生物教研组 王凤莉教学目标: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本节知识更加清晰,能灵活应对高考教学重难点:1.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2. 血糖调节 课时安排:总4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投影运动会图片,引入本节复习内容二、 [2017最新考试说明] 1.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2.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Ⅰ)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4.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近三年2015年至2017年全国卷考点分布介绍,三年8考考点一 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知识梳理 基础点】一、激素调节1.促胰液素的发现:(1)沃泰默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只受________调节3)结论:胰液的分泌是____________调节的结果2.概念:由____________(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下丘脑____________________等垂体____________、促甲状腺激素等肾上腺__________等卵巢雌性激素等睾丸雄性激素等甲状腺____________等胰腺其中的胰岛分泌__________和胰高血糖素等4.特点:(1)____________。
2)通过________运输3)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激素调节的特点:(1)调节作用完成后即被灭活2)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3)一种生理活动的调节往往是通过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完成的误区警示】(1)不同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①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促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②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③固醇类激素:性激素提醒:若用实验来验证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的作用,不能采用饲喂法,因为这类激素会被消化而失去原有作用可以采用切除法或注射法2)激素调节≠体液调节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研习教材 能力展】1.考题诊断:(1)(2014·江苏高考T9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2)(2014·江苏高考T9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3)(2014·海南高考T11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4)(2012·海南高考T14C)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2.易错诊断:(1)动物激素都需要体液的运输 )(2)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释放的 )(3)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4)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增加了产热量,其调节方式只有体液调节 )(5)激素的作用具有专一性,每种激素只能作用于一种或一类细胞 )典题演练强化点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解析】 当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可能影响内环境稳态,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其中包括调节激素的分泌等,A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B正确;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需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C正确;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答案】 D考点二 血糖平衡及其调节1.血糖的平衡与调节:(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2)促进④合成的激素是____________,产生该激素的细胞是____________3)促进②分解的激素是____________,它与胰岛素的关系是____________2、 学生构建血糖调节模型,填好后教师实物投影展示:让学生进行模型解读,老师点评①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②参与的激素降血糖激素:胰岛素升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2.激素调节的方式:(1)图例:下丘脑(2)解读:①在此种调节方式中,某些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效应器的一部分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除直接感知血糖变化的刺激外,也可直接接受有关神经的调控3)两种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①正反馈调节:加强并偏离静息水平,如血液凝固、排尿排便、分娩等②负反馈调节:偏离后纠正回归到静息水平,生物体中更常见,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判断正、负反馈调节的方法(1)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某种变化结果,反过来作为调节该系统变化的因素,使系统变化出现新结果的过程,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2)如果新结果与原结果呈负相关,则为负反馈调节;如果新结果与原结果呈正相关,则为正反馈调节典题演练强化点2.(2016·江苏卷)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是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D.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解析】 据题干信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是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推知该种病是由自身的胰岛B细胞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导致的,D选项错误;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后分泌进入血液,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液无法排出,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选项错误;在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能降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血糖,二者为拮抗作用,A选项错误答案】 C【积方法 强能力】血糖平衡调节曲线模式图解读[信息解读](1)图1表示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判断的依据是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含量多而且波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B为糖尿病患者2)图2表示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去判断,波动范围在0.8~1.2 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b为正常人;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c为低血糖患者3)图3表示人体饭后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血糖浓度升高时,能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能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降低,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血糖浓度变化引起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因此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稍落后于血糖浓度的变化[典题演练]3.下图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因为肝糖原分解,则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上升有关B.如果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C.如果X代表CO2,c→d时段,呼吸强度增加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解析】 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因为肝糖原的分解,则b→c时段血糖含量下降主要是胰岛素发挥了作用;如果X表示抗利尿激素,c→d时段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该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如果X表示CO2,c→d时段CO2浓度增大,表明呼吸作用增强;如果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这样的调节模式。
答案】 A课后作业【链接高考.明考情】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及利用题干信息的能力1)人体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为维持血糖平衡,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降低;而进食后,因糖的吸收血糖浓度升高,使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分泌量降低,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所以饥饿时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比值高于进食后二者的比值2)分析题中信息可知:注射葡萄糖溶液既可以满足能量需要,又可以通过减少因脂肪酸的分解而产生的酮体,来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答案】 (1)高 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在进食后则相反(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pH下降2.(10分)(2017全国Ⅲ卷第3 1题)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____,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