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汇总.docx
7页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汇总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学问点汇总 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闻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冲突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经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漂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美的啊雄伟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澄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调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观赏这种秀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早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游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加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加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五、课文主题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闻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二、故事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旧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详细行为 三、课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非常美妙),我兴奋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漫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清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悠闲的人罢了 四、问题解疑 1.赏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 光静静地进了门月光好像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孤独,主动来与他做伴 2.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3.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运用比方,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奇妙境界。
4.如何理解闲人二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闲人如吾两人这里的闲人是点睛之笔,既指有闲情逸致、情趣高雅的人,又是作者的自嘲作者因被贬而闲,闲字包含了作者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表达了 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5.最终三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运用把握作者情感五法,寥寥数语,将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和闲逛的悠然,种种难言的感情蕴含其中,含蓄深厚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建了一个清幽安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困难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孤独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