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课题学习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1].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6911321
  • 上传时间:2022-01-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7.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06年江苏省中学数学优秀教研成果申报表_南通 市 初—中组(填高、初)姓名葛水芳性别女年龄37职称中一学历本科单位南通市八一中学地址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镇八一中学邮编226014E-mailntgeshuifang@0513—85759709个人 简 介(含学历,教学简历,科研成果,获奖情况)1992年7月南通师范学院大专毕业,2005年12月江苏教育学院 H学考试木科毕业1992年8月到现在在南通市八一中学担任数学教学《构筑开放、活动的课堂教学》发表于《成才导报》,《建构白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发表于《学习方法报》,《从数据谈“建议”》发表于《初中生数学学习》,《建设H主学习的数学课堂构想》获南通市05年度优秀论文二等 奖2005年5刀在南通市初中数学“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教学研讨活 动中执教公开课,受到一致好评2003年被评为崇川区教坛新秀2003年被评为校数学骨干教师2004年被崇川区嘉奖2005年被崇川区政府记三等功2004年的学生有十多人分别获得省数学竞赛一二三等奖“青蓝工稈”活动中,所带徒弟徐菊华已被评为校数学骨干教师且 多次被崇川区嘉奖校评议县评议市评议省评议《课题学习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教学设计南通市八一中学 离水芳设计思想新课标改革要求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 学习方式。

      本课题的学习从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比赛入手,创设生活环 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列表分析、引导启发、小组 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 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注意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数学建模思 想”是本课始终渗透的数学思想,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对 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整堂课前后连贯,悬念迭出,衔接自然, 首尾圆合,这便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人 教版)第九章第四节(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不等式对一些体育比赛的胜负进行分析,了解部分体育 比赛项目判定胜负的规则;探究实际问题中不等关系,能综合利用不 等关系及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 学知识是更好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二) 过程与方法1、 正确地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培养推理能力, 激发学生对体育事业的关心和爱戴,对体育成绩的优劣与国民素质关 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2、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结果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条理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2、 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引导 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3. 培养探索精神以及互相协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利用不等关系分析预测比赛结果教学难点对实际问题背景的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学前准备学生查阅了解篮球比赛规则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欣赏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片段(学生喜欢的火箭队的主力中锋姚 明),对出现的画面边看边问:这是谁?(齐答:姚明);是哪两个队 在比?(火箭队与马刺队)过渡语:前两课,我们已探讨了问题1、问题2,我们可以用 数学的眼光观察它、解决它,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体育比赛(出示课 题)课题学习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一开始让学生欣赏篮球 比赛的精彩场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的探究作准备二、 理论学习1、 观看图片:学生喜欢的姚明图像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体育老师的讲解师:如果火箭队胜36场,马刺队胜30场,则谁出线,为什么? 生:因为火箭队胜场多,火箭队出线 师:如果火箭队与马刺队胜场一样多呢?要使我们喜欢的火箭队出 线,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哪些?生:火箭队与马刺队胜场一样时(1)火箭队两次胜马刺队,火箭队 出线;(2)两队一胜一负时,火箭队积分多于马刺队,火箭队 出线同学们边回答时,老师出示课件,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篮球比赛 争夺出线权的规则(展示课件) 规则:甲队两次胜乙,甲队出线; 两队一胜一负时,甲队积分⑴甲队胜场多,甲出线;(2)甲队、乙队胜场一样多[②多于乙队,甲队出线。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显示,使抽象的规则显得更为直观、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认知2、练一练:(发讲义)在一次联赛中,甲、乙两队要争夺出线权(1) 假设甲战绩胜25场,乙战绩胜20场,则 队出线;(2) 假设甲战绩胜25场,乙战绩胜20场,且甲、乙两队之间乙两次胜甲,则 队出线(3) 假设甲、乙两队都胜20场,在他们两者的比赛中两场比分分别为80 : 75, 85 : 68,则 队出线;两场比分分别为80: 75, 60 : 68,则 队出线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题结果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填空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篮球比赛规 则的理解三、探究学习1、过渡语:下面运用规则和有关的数学知识共同学习问题3(出示题目)请一个学生读题,再奖励他一个问题:通过读题你获得哪些信息?(列表分析,学生回答时,老师把有关数据填在表格里)胜场负场未赛场数火炬队胜负月亮队胜负问:什么情况下才能确保火炬队出线?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最多胜场?学生回答后,设未知数,建立不等关系,写出解和答问:这里胜场可以相等吗?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填表,把文字语言转化成图表语言, 使数学问题明朗化,出示完整的板书形式来规范解题步骤,便于学生 清晰完整地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2、 过渡语:刚刚我们不知道月亮队后面的战绩,如果知道月亮 队的战绩又如何,引入讨论1 (出示题目:讨论1)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解题规范,学生做好后,请同学用投影仪 展示结果问:还有没有其他情况呢?为什么不等式中无等号?设计意图:将上题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3、 过渡语:运动场上千变万化,底下的问题如果你是教练,该 如何处理?(出示题目:讨论2)让同学们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学生按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成员分成两队分别作为火炬队和月亮 队成员提醒:火炬队应考虑我怎样能出线,而月亮队应考虑怎样 不让他们出线)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活跃了课堂气氛)讨论结束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到讲台上来分析填表格(学生说, 老师操作)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索和协作 精神4、过渡语:想一想,现在火炬队真的未能出线,你能给出正确 的分析吗?(出示题目:讨论3)请同学用类似的方法分析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果,课件显示答案设计意图:学习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培养推理能力和 创新精神,强化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四、 反思与小结在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的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的基础上,教师 总结:(1)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2) 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培养用数学眼光看世界;(3) 分析问题要全面,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课件展示)五、 初步运用过渡语:前面我们探究了射击、足球比赛问题,今天合作学习 了篮球比赛问题,大家知道,足球是巴西人的自豪,篮球是美国人的 天下,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什么呢?(齐答)乒乓球(声音非常洪亮), 对,48届世乒赛中我国就囊括了 5枚金牌课后请同学们利用今天 所学知识分析下面的乒乓球赛问题,有兴趣的同学搞一个数学活动出示题目)在2003—2004乒超联赛中,广东全球通队与山东鲁能队是最有 实力赢得冠军的两支队伍,广东全球通目前的战绩16胜1负积33分, 山东鲁能队目前战绩13胜4负积30分,在已经进行的两队之间的上 一次比赛中,山东鲁能队曾以3 : 1胜广东全球通,目前,两队后面 都还有5场比赛(包括两队之间的另一场比赛)根据背景资料,你 能提出哪些问题与假设?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它吗?设计意图: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布置关于乒乓球赛的 作业,巩固学生学习成果,调动学生学习不等关系的积极性,拓宽学 生视野,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教学后记本课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完成了多元化的教学目标1、 创设情境,以欣赏篮球比赛片段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欲 望和兴趣,清新自然,情趣盎然。

      2、 导出篮球比赛规则时,课前需同学们查阅有关资料和通过体 育老师的讲解,了解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下面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3、 在“讨论厶 讨论3”中,让同学们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的过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花时不多,但同学们记忆深刻4、 还需加强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课堂上仍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 不善独立思考,在合作学习中仅仅充当陪学角色,在集体讨论中仍然 甘当“忠实听众”学习中应特别关注这类学生,多尊重他们的个人 感受,调动他们积极性,引导和鼓励他们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知识 的自我建构,促进自我发展教学心得数学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学内容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教学理念给 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别是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当今时代、现实 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人为本, 盘活教材,激活思维,教活课堂,相信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创新个 性品质的培养,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 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顺利完成“促进每 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使命今后将不懈探索,力争把数学新课程 演绎的更加精彩说明:这是我在05年5月20日参加南通市初中数学“与新课程共同 成长”教学研讨会时上的一堂公开课的设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