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中国温泉之城发展建设总体规划.doc
58页扬州“中国温泉之城”发展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年)二〇一四年六月目 录第一章 总则 5一、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5三、规划年限 6四、规划范围 6五、规划依据 6六、用语界定 7七、规划批准 8第二章 地热温泉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状况 8一、地热温泉资源禀赋特征 8(一)区域地质特征 8(二)地温场特征 9(三)地热储层特征 9(四)地热温泉分布特征 12(五)地热温泉泉质特征 12二、地热温泉的开发条件分析 15(一)地热储量丰富且相对稳定 15(二)邻城(镇)近景倚路分布 15三、地热温泉开发利用现状 16(一)开发利用现状概述 16(二)开发利用现状效益 16(三)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17四、地热温泉供需分析 18(一)扬州温泉旅游市场预测 18(二)地热温泉供需分析 19第三章 发展建设战略目标 21一、发展建设总体目标 21二、发展建设具体目标 21三、发展建设战略及措施 21第四章 发展建设总体规划 22一、地热温泉资源勘查开发规划 22(一)地热温泉资源勘查开发目标 22(二)地热温泉资源勘查项目 23(三)地热温泉资源可采量评价 23(四)地热资源开采井规划 25(五)地热资源探矿权设置 26(六)地热资源采矿权设置 27二、地热温泉综合利用方向及规划 29(一)地热温泉资源综合利用的方向 29(二)地热温泉资源综合利用目标 29三、扬州市地热温泉产业规划 31(一)空间布局 31(二)空间布局的具体内容 31(三)地热温泉开发项目及示范区规划 33第五章 地热温泉保护规划 36一、加强基础地热地质研究 36二、井距控制与泉(源)保护 37三、地热开采动态监测网与信息系统建设 37四、地质环境保护与地热尾弃水处理 38五、健全地热资源保护制度 38第六章 温泉文化建设规划 39一、温泉历史遗迹保护 39二、温泉展览馆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40(一)温泉展览馆建设 40(二)温泉教育科普基地建设 40三、中国温泉之城标志碑建设 40(一)温泉门户建设 40(二)中心标志碑建设 40四、其他温泉文化建设 41第七章 发展建设时序安排 41一、近期建设计划 41(一)资源勘查计划 41(二)开发建设计划 41二、中远期建设计划 42(一)资源勘查计划 42(二)开发建设计划 42第八章 发展建设投资估算 43一、地热资源勘查投资估算 43二、温泉产业项目投资估算 44三、温泉保护项目投资估算 45四、温泉文化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45第九章 效益分析与环境评估 46一、经济效益分析 46二、社会效益分析 46三、环境效益评估 47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47一、强化规划引导,加大实施力度 47二、完善监管机制,建立责任体系 47三、加大政策扶持,提速产业发展 48四、扩大交流合作,提升建设水平 48附 件 49一、主要附表 49二、主要附图 49第一章 总则一、指导思想遵循国家关于地热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江苏省相关规定和标准,紧紧围绕扬州市建设“世界名城”的总体战略部署,以建设传承古今温泉文化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温泉名城”为目标,以国际标准和视野审视扬州“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热温泉产业发展定位,加快推进温泉旅游、温泉地产、温泉农业等重点项目和地热供暖制冷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着力提高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水平,促进温泉产业集群发展和温泉经济产业链延伸,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地热温泉产业和独具特色的温泉养生沐浴文化,将地热温泉产业打造成为扬州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二、基本原则(1)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对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运作的方式,有偿使用资源,合理控制勘查与开发利用的总量、布局、规模与时序2)科学规划 规范管理在地热温泉勘探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按照扬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预测发展趋势,对全市的地热温泉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并建立统一的动态监控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3)合理开发 有效保护根据扬州地热温泉资源赋存的特点,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实施地热温泉资源的勘探、开发和保护,依据探明资源量确定开发规模,在集中开采区域建立地热资源保护区,确保地热温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4)因地制宜 综合利用发展温泉旅游产业是扬州“中国温泉之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因地制宜,综合土地、旅游、文化、生态、农业等各种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各资源的共振和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发挥地热温泉资源“热、矿、水”三位一体的综合效益,并积极采用国际最新地热温泉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充分实施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实现地热温泉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规划年限规划基准年为2013年,规划期2014—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4年-2015年;中远期为2016年-2020年四、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扬州市行政管辖区域,即涵盖广陵、邗江、江都3个区、宝应县及仪征、高邮2个县级市,总面积共计6591km2五、规划依据l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l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l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l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1615-2010);l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l 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国能新能〔2013〕48号);l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申报中国温泉之乡(城、都)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0]49号);l 国土资源部《关于中国温泉之乡(城、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单位评审委员会成员及评审标准的公告》(2010年第24号);l 《扬州市地热资源管理办法》;l 《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 l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及扬州下辖县(市)城市总体规划; l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l 《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0-2020年); l 《扬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l 《扬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l 《扬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30年);l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扬府发〔2010〕206号);l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扬府发〔2013〕159号);l 中共扬州市委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扬发〔2013〕29号)。
六、用语界定(1)地热地热是指储存在地下的热能地球熔岩所蕴藏热量向地表方向产生自然热流,传导介质为水体、气体及固体岩石本规划中的“地热”一词,主要指地热水,尤其指为温泉2)地热异常区地热异常区又称地热区,指地表放热量或大地热流值显著高于大陆地壳热流平均值的地区通常指具有某种地表热显示或一定深度内赋存有开发利用前景的热储分布地区3)温泉温是从地下自然涌出或人工钻井取得且水温≥25℃,并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的热4)地热温泉(地热水)在论及温泉的资源和地质学意义时,为便于理解,本规划特使用“地热温泉”一词5)温泉产业温泉产业指开发和利用温泉资源而形成的产品链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行业的总和温泉产业包涵了“温泉旅游”这一产业业态概念6)温泉旅游温泉旅游是温泉产业的一种业态,是以体验温泉,感悟温泉沐浴为主题,达到温泉养生、、度假为目的之特殊旅游业态7)温泉文化温泉文化是人们基于对温泉属性和温泉功效的认知和信仰,通过长期的温泉利用和实际体验活动而形成的温泉利用方式、温泉地历史与故事、温泉礼仪、温泉节庆、温泉设施和温泉用品的总和七、规划批准本《规划》是指引扬州市2014—2020年地热温泉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保护和“中国温泉之城”建设的主要依据,是加强地热温泉资源开发利用宏观调控和促进温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实施。
第二章 地热温泉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状况一、地热温泉资源禀赋特征(一)区域地质特征扬州市地质构造单元跨越北部建湖隆起、中部高邮凹陷、南部江都隆起和仪征凹陷,呈现出“两隆一坳”的总体特征北部建湖隆起和南部江都隆起东段,经钻井证实主要分布地层为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灰岩;中部高邮凹陷为第三系中细砂岩;南部江都隆起西段和仪征凹陷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中下统象山组石英砂岩区域性断裂走向为北东向、北西向、近于东西走向部分断裂活动制约新近纪及第四纪沉积作用,对新近纪玄武岩喷发作用及新生代地热异常有明显控制,沟通了地球内部热能的传导,形成了境内热流值的广泛良好分布二)地温场特征扬州市处于中国东部沿海高热流地热异常带,是江苏省地温异常最明显和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市地温梯度总体上呈现出“南低北高”的趋势仪征凹陷最低,约为2.4℃/100m;江都隆起区地温梯度在2.70—3.29℃/100m;高邮凹陷平均地温梯度达3.0℃/100m;宝应建湖隆起存在地温异常,宝热1井0—500m地温梯度达7.5℃/100m,表现出明显的对流传热的特征据石油钻井资料显示,大地热流最高为74.3mw/m2,平均为68mw/m2,也呈现出“南低北高”的趋势,最高值位于宝应一带。
全市现有的13口地热井中,有5口井水温超过70℃,宝热1井500米地温已高达61.7℃三)地热储层特征(1)地热储层类型按照岩性分类方式,扬州市热储层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属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灰岩岩溶裂隙型热储层,岩溶裂隙十分发育,温度高,富水性好;第二类属新生代盐城组、三垛组和戴南组松散砂岩热储层,温度适中,富水性好;第三类属中生代侏罗系砂岩裂隙型热储层,裂隙发育,温度较高,富水性较好2)地热储层分布及资源储量通过对扬州全市各热储层形成条件进行分析,按有利程度大致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分区详见表2-1和附图1:“扬州地热储层条件分区图”)(1)良好区(Ⅰ):主要分布在宝应县北部,便民桥—舒家庄—鲁垛镇一线以北的区域,面积约711平方公里依据部分钻孔资料和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分析以及区域资料推断,该区有较大范围的地热储存在,温度高,富水性好,地热水水质优良2)较好区(Ⅱ):主要分布在宝应县城以南,汜水、夏集以北地区(Ⅱ1),宝应汜水—高邮—邵伯一线运河以东区域(Ⅱ2)和扬州城区-江都城区(Ⅱ3),面积合计约3294平方公里成热条件较好,有部分地热显示点,据推测相似地质条件的区域有存在隐伏热储的可能。
目前该区域施工的石油钻孔较多3)一般区(Ⅲ):主要分布在高邮湖以南、京杭运河以西地区 (Ⅲ1)和仪征-扬州南部沿江地区(Ⅲ2),面积合计约1966平方公里对该区的研究程度较低,深部钻孔资料缺乏,仅在现有地质资料及研究程度的基础上难以对该区的地热地质条件有较全面的认识据现有资料推测,扬州全市地热资源储量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