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冀州刺史部西北部地区砖室墓的分期及初步分柝(上).docx
15页东汉冀州刺史部西北部地区砖室墓的分期及初步分柝(上) 王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关键词】东汉时期;冀州刺史部;砖室墓;分期;文化特征【摘要】本文主要利用2011年12月以前发表的发掘简报、报告及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东汉冀州刺史部西北部地区的砖室墓进行分期,进而结合周边地区的考古材料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本区东汉砖室墓的独立文化特征、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以及分布区域的变迁等做一初步分析一、地理范围与行政区划本文所研究的冀州刺史部西北部地区这一地理概念,主要包括按东汉时期行政区划的中山、常山、安平三个诸侯国的辖区范围,同时也包括邻近这三大诸侯国辖界、空间上处于冀州刺史部西北部、且其墓葬所体现出的考古学文化与中山、常山、安平三国墓葬的考古学文化基本一致的地区[1]将这一地区的墓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此地区是冀州刺史部东汉砖室墓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2];其二,此地区的砖室墓在考古学文化上具有整体统一性[3]冀州刺史部始置于西汉元封五年(前106),东汉沿置,中山国、常山国、安平国皆在其辖区内。
中山国置于西汉,王莽时改名常山郡,东汉复置为中山国,都卢奴(今定州市),领13县常山国为秦时的恒山郡,西汉为避汉文帝讳改称常山郡,东汉时改郡为国,建武十三年(37)省真定国,以其属县入常山国,都元氏(今元氏县西北),领13县安平国西汉时为信都国,王莽时改为新博郡,东汉初复置信都国,永平十五年(72)改为乐成国,延光元年(122)改名为安平,都信都(今冀州市),领13县[4]本区位于今河北省的中部偏西地区,北临京津,西倚太行,南面中原,东南接胶东半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自古就是河北最为繁荣发达的地区之一从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来看,这一地区也是华北与山东、中原地区古代考古学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重要地区研究这一地区的东汉墓葬,对于进一步了解东汉时期河北地区的社会情况与历史地位,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积极意义二、墓葬结构及形制分析本区东汉砖室墓的主流是单室墓和中轴线配置型的多室墓,后者指墓室的平面布局以墓道、甬道、主室为中轴作直线配置,其左右设置的耳室、侧室基本沿中轴对称配列[5]从有较明确年代的砖室墓的形制变化规律来看,主室数目逐渐增多是本区砖室墓形制发展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因此本文拟根据主室数量的多寡及其布局上的差异,将这一地区的砖室墓分为5型;再根据墓穴平面形制的不同和墓道、甬道及附室的有无差异,在各型中分出若干亚型。
各型墓葬的特点如下A型单室墓此类墓葬的共同特点是只有一个主室,随葬品多放于死者头部[6],多为中轴线配置型根据墓道、甬道及侧室的有无,可分为3个亚型Aa型无甬道,墓室仅一间主室有两种情况:其一,无明确墓道,仅见于河北省深州市下博汉唐墓地M29[7];其二,有墓道,此类墓葬不计墓道的总长度在2.1~5.1米之间墓道多位于主室一端正中,也有个别的墓道偏于主室一侧墓室平面形制一般为长方形如徐水县防陵村二号汉墓(图一,1)[8]Ab型有甬道,墓室仅一间主室此类墓葬除个别墓[9]外,不计墓道的总长度在2.6~3.[来自www.lW5u.Com]4米之间墓道的修筑有位于主室一端正中和偏于主室一侧两种方式墓室的平面形制以长方形为主,个别为正方形如河北满城西山花园东汉墓(图一,2)[10]Ac型除一间主室外,还附有侧室此类型墓葬仅见于河北石家庄赵陵铺镇东汉墓M45,由墓道、主室、侧室组成,侧室位于主室的东壁[11]B型中轴线配置型的双重室墓此类墓葬的共同特点是中轴线上有前、后两重主室,多为中型墓,也有部分是大型墓根据主室之间甬道及耳室的有无,可分为3个亚型Ba型墓室仅中轴线上的两间主室,两主室间不设甬道。
此类型墓葬不计墓道的总长度在5.3~12.3米之间如石家庄市城角庄汉墓(图一,3)[12]Bb型墓室仅中轴线上的两间主室,两主室间以甬道相连接此类墓葬不计墓道的总长度在8.4~9.8米之间,随葬品一般置于前室如石太高速公路岳村铺墓葬M1(图一,4)[13]Bc型除中轴线上的两间主室外,还附有耳室,两主室间以甬道相连接此类墓葬不计墓道的总长度在7.7~11.3米之间,随葬品一般置于前室和耳室中如石家庄北郊东汉墓(图一,5)[14]C型中轴线配置型的三重室墓此类墓葬的共同特点是中轴线上有前、中、后三重主室,多为大型墓,墓葬皆附有耳室或侧室根据主室之间甬道的有无和主室数量的多寡,可分为3个亚型Ca型中轴线上的主室为三间,主室之间不设甬道此类墓葬不计墓道的总长度在8.5~13.5米之间,随葬品置于耳室如石家庄肖家营汉墓M1(图一,6)[15]Cb型中轴线上的主室为三间,主室之间以甬道相连接此类墓葬不计墓道的总长度在11~28.4米之间如武邑中角汉墓群4号墓(图一,7)[16]Cc型中轴线上的主室多于三间的复杂三重室墓,主室之间以甬道相连接此类墓葬或为双前室,或为双后室甚至三后室此类型墓葬不计墓道的总长度在22.5~32.2米之间,随葬品多分类置于不同的墓室之中。
如安平东汉壁画墓(图一,8)[17]D型异型墓此类墓葬的主室多于一间,且墓道、甬道和主室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如河北安平水泥管厂东汉墓M1(图一,9)[18]E型复合式墓葬此类墓葬由两座墓组合而成,仅见于石家庄市北宋村2号汉墓(图一,10)该墓由两座对称的砖墓组合而成,中间隔有界墙,互不相通东侧墓有前、中、后三个墓室,西侧墓则在前室之前又多了一个南室,即一共四个墓室两墓的前、中、后三室以界墙为中线,左右对称[19]在以上的分型中,A、B、C三型墓葬是本区砖室墓形制的主流,它们之间存在着主室数目基本沿中轴线递增的规律,而就出现时间而言,也确实是A型墓出现得最早,B型墓随后,C型墓最晚但这三者之间并无后者取代前者的继承性关系,甚至在很多时候往往呈现出共存的局面,因其规模的差异而体现出墓主人身份等级的高下D、E两型墓葬则为在本区较少见的墓葬形制,E型墓可看作是C型墓的复合版,D型墓则很有可能是在外来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三、随葬品分析(一)随葬品概述本区东汉砖室墓的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数量也最丰富;器类上,日常生活用器以各类壶和罐的数量居多,鼎、灯、奁、耳杯、勺、盘、案出土也较多,模型明器则以灶、井、猪圈最为常见,还有大量人俑和动物俑共出。
铜质器出土的数量仅次于陶器,虽然由于墓葬等级和盗扰等原因,出土铜质器多为铜镜、钱币等小件器物,但大部分墓葬中都随葬有铜质器,并且也有一定数量的铜质生活用具、车马器、容器、装饰品出土其他随葬器物的质地包括金、银、铁、瓷、漆、木、石、玉、骨等,种类十分丰富特别是定州市35号汉墓出土的裹口定瓷残片、酱釉粗瓷残片、绿釉粗瓷残片[20],安平东汉壁画墓出土的青釉双耳瓶[21],较为罕见,对于研究冀州地区成熟瓷器出现的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典型器物的演变1.罐根据口部和颈(领)部的不同,可分为5型A型高领罐,侈口,高领,丰肩,平底或矮圈足根据罐腹部的变化,可分为2式Ⅰ式2件圆腹,最大腹径位于腹中部标本:蠡县汉墓出土(图二,1)[22]Ⅱ式2件鼓腹,最大腹径位于肩部标本:河北定县43号汉墓出土(图二,2)[23]B型束颈罐,短束颈,斜肩,平底根据罐腹部的变化,可分为2式Ⅰ式17件微侈口,圆唇,弧腹或斜直腹标本:河北景县大代庄东汉壁画墓86JDM1∶6(图二,3)[24]Ⅱ式5件束颈极短,直腹标本:河北安平水泥管厂东汉墓M2∶3(图二,4)[25]C型直口罐,直口或斜直口,无颈根据罐肩部、腹部和底部的变化,可分为2式。
Ⅰ式3件圆肩,斜直腹,矮圈足,最大腹径位于上腹部标本:武邑中角汉墓群4号墓M4∶21(图二,5)[26]Ⅱ式29件鼓肩,斜直腹,平底,最大腹径位于肩部标本:石家庄市城角庄汉墓M1∶1(图二,6)[27]D型侈口罐,2件侈口,口沿外卷,鼓腹,腹壁倾斜度较大标本:望都2号汉墓出土的压纹灰陶罐(图二,7)[28]E型球腹罐,10件溜肩,球状腹,平底标本:河北满城西山花园东汉墓M9∶2(图二,8)[29]罐的演变规律:A型罐最大腹径的位置逐渐上移,腹部由圆腹到鼓腹;B型罐束颈逐渐缩短,腹部由弧腹或斜直腹到直腹;C型罐肩部由圆肩到鼓肩,腹部由弧腹到斜直腹,最大腹径的位置逐渐上移,整体器形矮胖化2.壶根据口部和整体形态的不同,可分为3型A型斜直口壶,方唇,斜直口,长颈根据壶腹部和底部的变化,可分为2式Ⅰ式4件鼓腹,假圈足标本:河北景县大代庄东汉壁画墓86JDM1∶10(图二,9)[30]Ⅱ式1件扁圆腹,喇叭形高圈足标本:武邑中角汉墓群4号墓M4∶2(图二,10)[31]B型盘口壶,盘口,长颈,圈足根据壶口部、腹部、底部的变化,可分为2式Ⅰ式5件大盘口,鼓腹,假圈足,口径与最大腹径几乎相当标本:石家庄市城角庄汉墓M1∶4(图二,11)[32]。
Ⅱ式8件小盘口,圆鼓腹,喇叭形高圈足,最大腹径位于腹中部,并远大于口径标本:安平水泥管厂东汉墓M1∶2(图二,12)[33]C型扁壶,7件直口,短颈,平折肩,长方形扁腹,平底,二足标本:石家庄市城角庄汉墓M1∶6(图二,13)[34]壶的演变规律:A型壶底部由假圈足到圈足;B型壶盘口逐渐缩小,腹径逐渐增大,底部由假圈足到圈足,腹部由鼓腹到圆鼓腹,最大腹径的位置逐渐上移,整体器形矮胖化3.鼎根据底部和整体形态的不同,可分为2型A型平底鼎,敛口,鼎足较高根据鼎腹部的变化,可分为2式Ⅰ式1件标本:蠡县汉墓出土(图二,14)[35]Ⅱ式1件标本:河北阜城桑庄东汉墓M1∶5(图二,15)[36]B型圜底鼎,侈口,圜底,鼎足退化根据鼎腹部的变化,可分为2式Ⅰ式2件标本:武邑中角汉墓群4号墓M4∶22(图二,16)[37]Ⅱ式4件标本:石家庄市城角庄汉墓M1∶6(图二,17)[38]鼎的演变规律:A型鼎腹部由扁鼓腹到折腹;B型鼎腹部由弧腹到扁鼓腹,整体器形矮扁化5.奁根据平面形制的不同,可分为3型A型“鞋底”状奁,奁的平面形制呈束腰的“鞋底”状,直口,直腹,平底根据奁盖的变化,可分为2式Ⅰ式3件奁盖上置乳钉状钮。
标本:武邑中角汉墓群4号墓M4∶71(图二,18),泥质灰陶,盖上置乳钉状钮4个[39]Ⅱ式5件奁盖为平顶标本:河北阜城桑庄东汉墓M1∶70(图二,19),泥质灰陶[40]B型圆形奁,奁的平面形制为圆形,奁身为筒形,直口根据奁腹部的不同,可分为2亚型Ba型3件腹壁微束标本:河北武邑青冢汉墓出土(图二,20),泥质灰陶,平底,口下部微束,腹部饰5道弦纹[41]河北阜城桑庄东汉墓M1∶69,泥质灰陶,平底,底部边缘有三足[42]Bb型直腹根据奁底部的变化,可分为2式Ⅰ式4件平底,下承三足标本:蠡县汉墓出土(图二,21)[43]Ⅱ式9件标本:望都2号汉墓出土(图二,22),朱绘陶器,奁盖盝顶,上绘云气纹和带状菱格卷云纹[44]C型长方形奁,4件奁的平面形制为长方形,直口,直腹,平底标本:望都2号汉墓出土(图二,23),朱绘陶器,奁盖平顶,上绘云气纹和带状菱格纹[45]奁的变化规律:A型奁奁盖由平顶置乳钉状钮到平顶;Bb型奁底部由平底下承三足到平底6.井根据井架的不同,可分为3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