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doc
2页教育心理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斯基发展观中的重要理论就条件而言,维果斯基 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即一定 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由于在他人帮助下 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 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之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基础上,教学不仅仅跟随儿童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 对儿童的简单机械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 积极开发 儿童的智力潜能最近发展区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就像从一颗嫩芽到花朵绽 放的过渡是禧蕾,在一定程度上禧蕾的发展决定了花开的程度, 这禧蕾中的潜能 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在教学中典型的更有能力者是教师,借助教师的帮助,儿童可以完成他独立 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表现出可能达到的更高发展水平。
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在 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提供帮助可以为儿童搭建“最近发展区” ,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可以通过提问、 鼓励和建议策略进行指导,如在教学中应多表达“这个是什么呢?” “下一步该怎么做呢?”,而不是“这个要放这里” “这个应该是这样的”,要让孩子在教师 的一步步引导下,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更高水平的方法如孩子在拼图时,是引 导他关注拼图上的图画联系,每块拼图的方向和位置,而不是直接将他拼不好的 那一块放上去最近发展区的实践是需要教师和孩子之间知识的共同构建例如,在课堂上 将一些贝壳分类,可以按照大小分,也可以按照颜色分,教师发现一个孩子身边 有两堆贝壳,一堆答,一堆小,就问他:“你在干什么?”孩子回答说:“贝壳” 教师指着一堆大贝壳说:“对的,这些都是贝壳,但这一堆是 一一”,这时教师没 有急于告诉他答案,而是故意拉长了声音等着他思考,并拿起一个大的贝壳和一 个小的贝壳,指着那堆大的贝壳说:你打算把哪个放到这里呢? “哦,那些是大 的!”孩子终于把大的贝壳放到大的那一堆去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儿童不能 完全理解教学的目标,教师也不很确定儿童行为正处于什么水平, 儿童在怎样进 行构建,但儿童和教师都试图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里理解对方, 儿童试图理解任务和教师的意图,教师试图理解儿童的思维过程。
对教师来说,为帮助儿童跨越其“最近发展区”,从开始的“不能”变为最 后的“能”,提供的最重要的帮助是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宜的方式表现出更高的 智力水平或问题解决水平,把儿童当前尚未掌握的高级心智功能及其运作过程完 整、正确地展示出来,为儿童的模仿和内化提供可以直接感知和学习的对象 就是在孩子最近发展区内提供一个支架,就能使这个孩子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行为使用支架,不是直接告诉儿童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是通过巧妙的暗示来指明 方向,使儿童能够借助教师的点拨引导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并在引导儿童过程中与儿童共同构建知识,参与到儿童的问题情境中去例如,一个孩子要数数, 任务是数到10,最初教师抓住孩子的手指,和他一起大声地数,并扳着他的手 指,这时是教师承担了几乎所有的数数责任,以后,逐渐减少对孩子的帮助,在 数数时,我、不再和她一起数,而是帮她一起扳手指,再之后完全让他自己扳着 手指数,这就如一所建筑的支架,当墙壁能够独立站立时,就逐渐地把支架撤掉 一样,最后,教师让儿童自己独立行为教师不要等待儿童自然地发展到下一发 展阶段而要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支架教学促进儿童的发展, 这样做,对于教师是一种挑战,他们既要懂得儿童学与做的能力,要为儿童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支持, 还要懂得何时撤掉支架,把学习、参与、内化的责任给予儿童,实现儿童在最近 发展区内的自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