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音韵学常识剖析.ppt
24页音韵学常识,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者声韵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汉语语音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古代汉语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段玉裁在《寄戴东厚先生书》中说:“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周秦两汉时代)、中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近古(宋元明清时代)和现代等四个阶段一、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母系统 声母在音韵学中称为“声”“纽”“声纽”古代没有现代使用的音标系统,在归纳出声母系统后,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为代表给该类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该类声母的标目字人们把这些标目字称为字母字母又简称“母”如“端母”或“端纽”,就是指声母为“d(t)”的字,“端”就是这类字的标目字唐代末年,和尚守温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字母,宋代音韵学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六个,这就是音韵学上的“三十六字母”: 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起着统一声母分类标目的作用古人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归纳分析,就产生了“五音”“七音”与“清浊”等概念。
五音就是按照发音部位把声母分为唇、舌、齿、牙、喉音五类宋代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齿音,这就是所谓的“七音”清浊是指音韵学中分析发音时声带振动与否所使用的术语声带不振动的是清音、声带振动的是浊音清音中,发音时不送气的为全清,送气的为次清浊音中,塞音、塞擦音、擦音为全浊,鼻音、边音和半元音为次浊二)韵母系统 在音韵学中,韵母又称为“韵”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古代的音韵学家把无韵头的韵母称为“开口呼”,有韵头的称为“合口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圆唇按照韵尾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三大类阴声韵是指以元音收尾,没有辅音作韵尾的韵母,如支、微、萧等阳声韵是指以鼻音(m)(n)(ŋ)作韵尾的韵母,如东、冬、江等入声韵是指以塞音(k)(t)(p)作韵尾的韵母,如锡、质、缉等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韵了,但是在某些方言音中有所保存韵与韵母不同,韵只包括韵腹和韵尾,不包括韵头;韵按照韵目声调不同,分属不同的韵部在诗文创作中,只要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是同韵韵母则分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而且不区分声调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是一个韵部从这个意义上说,《广韵》二百零六韵就是二百零六个韵部。
但是在研究上古音的时候,音韵学家常常把韵腹与韵尾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而不顾及其声调的不同,这样的话,韵部比韵的范围就大很多比如顾炎武把古音分为十部,每部常常包括平声韵、上声韵和去声韵韵目本指韵书各韵排列的目录,不过学者们也把每个韵部的标目字叫做韵目诗韵韵书常常只用一个字做韵目,词曲韵书往往用双字做韵目如果把韵部里的字,再按照韵头的不同加以分类,就成了韵类同一韵类中的字的韵头、韵腹、韵尾完全相同韵摄则是音韵学上一个范围更大的术语宋元音韵学家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合并为通、江、止等十六个韵摄同一韵摄中的韵,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入声三派”:到了元明清时代,近古音已经发展为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中原之音古代的入声,作为一个声调类别逐渐消失,所属的入声字也分别分化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了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自序》中说:“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这就是所谓的“入声三派”一)上古音述略,上古音韵部表 阴声 入声 阳声 甲类 (一) 之 职 蒸 甲类 (二) 支 锡 耕 甲类 (三) 鱼 铎 阳 甲类 (四) 侯 屋 东 甲类 (五) 宵 药 甲类 (六) 幽 觉 冬 乙类 (七) 微 物 文 乙类 (八) 脂 质 真 乙类 (九) 歌 月 元 丙类 (十) 缉 侵 丙类 (十一) 叶 谈,(二)中古音述略 中古音指的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的语音系统。
现时中古代汉语利用下述几种基本资料重新构建:隋朝和唐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各个汉语方言(如粤语、赣语、吴语、客家话和闽语)残留的中古代汉语痕迹;韩语、日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辑的韵书,用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中古音,是中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广韵》是宋初的著作,主要依据《切韵》的音系和反切,把唐朝的几个韵书结合在一起,所以《广韵》实际代表的是《切韵》的音系,是汉语中古音系的重要材料前述三十六字母和和《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大体上代表了中古音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广韵》的声母系统并不与“三十六字母”完全相同经过历代音韵学家的研究,他们总共给《广韵》分出五十一个声类但是声类并不等同于声母,近人从音位观点出发,比对“三十六字母”,概括出《广韵》的三十七个声母:“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章昌船书禅、影喻晓匣、来日《广韵》按照四声分卷,共五卷(平声二卷,上、去、入声各一卷)平声五十七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
每韵标一个韵目,同一韵目的字同韵,只是韵头(介音)不同,所以同韵的字不一定只有一个韵母(如东韵包括“东”“蓬”两类不同的韵母),在《广韵》中分开排列由于《切韵》和《广韵》分韵繁细,一般认为它们与实际语音不尽符合,也不便于作诗押韵,所以从唐代开始,人们在作诗时就对《切韵》系韵书的韵目进行调整,把相近的韵通押,这叫做“同用”到了南宋,就出现了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韵中同用的韵,合并为一百零六韵的“平水韵”,历代沿用,是专门的“诗韵”南北朝齐梁时期周颙、沈约等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四声的名称自此以后为历代沿用这四种声调,只是调类,没有调值古人对四声的分析,还有“平仄”和“舒促”两组概念平”即平声;“仄”即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舒”指舒声,包括平、上、去三声;“促”指促声,指入声这也符合古人对于四声的描述性认识:唐代和尚处忠《元和韵谱》云:“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和尚真空《玉钥匙歌诀》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三、古音通假 1.同音通假 就是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韵部均相同如: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均属精母幽部。
②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豳风·七月》)毛传:“壶,瓠也段注:“《七月》传曰:‘壶,瓠也’”此谓假借壶”通“瓠”,均属匣母鱼部 ③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左传·成公七年》)“罢”通“疲”,均属并母歌部 ④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寤”通“牾”,均属疑母鱼部2.叠韵通假 就是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相近,韵母相同构成叠韵关系如: ①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孟子·告子上》)“信”通“伸”,信属心母真部,伸属书母真部 ②八月剥枣《诗经·豳风·七月》)“剥”通“攴”,剥属帮母屋部,攴属滂母屋部3.双声通假 就是通假字与本字的韵母相近,声母相同构成双声关系如: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孟子·梁惠王上》)“颁”通“斑”,颁属帮母文部,斑属帮母元部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惠”通“慧”,惠属匣母质部,慧属匣母月部4.旁纽通假 同一类声母之中相邻的声母,如牙音“见溪群疑”各母中之见母与溪母,其关系称为“旁纽”旁纽通假就是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是旁纽关系,在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构成通假如: ①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傅”通“附”,傅属帮母鱼部,附属并母侯部帮母与并母属唇音旁纽。
②若阙地及泉,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阙”通“掘”,阙属溪母月部,掘属群母物部溪母与群母属牙音旁纽通假的条件是通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这里所说的读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在读通假字的时候,要注意辨析有的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我们不会读错但是有的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读音相差甚远,一般要按本字的音来读如前面所举的“信”与“伸”通假,“信”不能读为“xìn”,而要读为“shēn”;“罢”与“疲”通假,“罢”要读为“pí”,而不能读为“bà”谢谢! 欢迎多提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