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及其内涵思考.doc
4页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及其内涵思考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及其内涵思考【摘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掀起一场关于什么是体育的大争 论,几十年过去仍然没有定论,各派观点林林总总,各位学者从不同 角度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不同体育概念定义的理论体 系本文在整理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后从形式逻辑学角度讨论了体育的 概念关键词】体育内涵概念;形式逻辑;属加种差一、不同角度下体育概念(-)哲学角度熊文、张尚晏从体育内涵方面入手,将体育分为两个层次的,即 “运动”性层面与社会性层面,前者包容生物、心理属性,而后者主 要指社会性属性;前者,指身体性活动或运动,后者,是指承担一定 社会目标、具备一定社会运行机制和体制的社会性构成[1]这是两 个融合在一起、无法分开的层次)社会文化角度熊斗寅先生在《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中先是回顾了 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经过,同时指出了存在分歧的问题所在 提出“体育是一种复朵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 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 而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而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 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 文化活动。
[2]陆作生在《我国体育概念的界定》中体育的观点是“我国的体育 就是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的文化活 动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是体育 的本质内涵,是体育手段发展的总体耍求认为体育是文化活动,是 把思想、习惯、道德、智慧、意志、知识、技术等运动化,并使其通 过不断提高和展现运动水平表达出來的一种文化活动 [3]它把体 育看成一种文化,不能说这种看法有些片面,但是它是单纯的看待体 育这一活动,不将体育与任何学科相结合三) 体育分类角度《论“体育”不是“身体教育”》中对有的学者认为“体育”是 “身体教育”这一观点进行了质疑提出“体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 “身体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和“运动教育” 3个阶段, 因而“体育”概念有“身体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和“运 动教育”3种解释[4] “体育”概念的解释具有普遍意义由于目 前我国“体育”处于偏向竞技体育的阶段,所以“体育”不能解释为 “身体教育”席玉宝则在《从体育的历史沿革和结构及整体性谈体育的概念与 分类一一兼评“竞技不是体育”、“竞技与体育分开”》[5]中,明 确提出竞技不是体育,应该将竞技与体育分开。
不可否认,体育起源于西方,虽然受全球文化的深刻影响逐渐融 入了民族元素,但目前,体育仍带有明显的“西方特色”的特征,其 内容物仍偏重于“竞技体育”因而,大部分人都片面的理解体育的 概念但事实绝非如此四) 辩证的角度王学实、戴萌等学者在《体育概念定义的辩证批判》一文中从哲 学的角度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当前的一些采用实质定义方法定义的体 育概念的种、属关系进行批判,指出部分学者在定义过程中将属于人 的身体或心灵的部分抬高到属概念的层次,如此导致了形式逻辑和辩 证逻辑的错误文章指出:如果采用实质定义的话可以将体育定义为 “体育活动是人类以自身为实践对象的生活活动”体育作为总概 念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家族,包括体育活动、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现实 世界、体育人和观赏者四个基本范畴,体育活动处于这一总概念的中 心位置,因为其他三个要素都必须通过体育活动而关联起來 [6] 此方法站在不同的角度分类定义体育,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体育这一概 念姜健、孟凡强在《体育概念的辩证逻辑属性》一文中通过论证中、 Fl两国体育概念的变迁得出:“我国的体育概念具有历史概念类集, 的辩证逻辑属性要明确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处在不断地发展、变 化Z中,变化和发展了的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体育这一客观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变化的,体育概念内涵的不断丰富是人们 对客观事实认识的必然结果。
[7]不同时期的体育定义也不同二、 概念在形式逻辑学上的定义要想准确地给“体育”这个概念下定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概念 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应事物的特有属性(I古I有属性或本质属 性)的思维形态” o [8]特有属性是指某类事物都具有而别的事物都 不具有的那些属性人们通过判断、推理论证获得新的认识,乂形成 新的概念从这个层面上讲,概念乂是人们某个阶段的认识的终结 列宁也曾指出“概念不是不动的,而就其本身,就其本性来讲二转化” 一个定义不可能把事物的多方面的木质都揭示出來因此不能用定义 的界定代替对体育的具体认识和分析人们之所以会对体育概念的看 法不一致,是因为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同一类事物,因而,对于 同一类事物,人们就可以形成儿个不同的概念;这些不同概念的内涵, 分别的反应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特有属性在思维过程中,我们 应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检验我们所用的概念是否正确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而外延就是具有概念 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三、 体育概念Z我见对于“体育”,开始我们总是认识到它的外部特征,认识到那些 派生的特有属性这时我们对体育的概念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
在长 期的丰富的实践基础上,我们才能逐渐认识到体育的内在本质,才逐 渐意识到体育的决定性的特有属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运用到体育这个概念上,首先要思考的 是体育有哪些特有属性,这是从内涵方面来检验;其次要问哪些事物 是体育古典逻辑提出了 “属加种差”的定义一类事物的种差可以 是这类事物现有的属性,也可以是事物发生或形成过程中的情况因 此,笔者认为体育是能够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是体育的属,而能够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身体素质是体育的 种差这是从体育最本质的内涵角度來看的我们在探讨体育概念的时候应既满足口身逻辑性的要求,又能符 合时代特色,符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并不一定要选出哪个观点胜过哪 个观点,站在的角度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关键是如何在不同的 角度能达成一个共识参考文献】[1] 熊文,张尚晏•关于体育概念界定的哲学反思[J]•体育学刊, 2007, 14 (1): 9-14.[2] 熊斗寅.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4, 25 (2): 8-12.[3] 陆作生•我国体育概念的界定•体育学刊[J], 2010, 17 (12): 4-7.[4] 崔颖波•论“体育”不是“身体教育” [J].天津体育学报, 2009, 24 (6): 10-16.[5] 席玉宝•从体育的历史沿革和结构及整体性谈体育的概念与 分类一一兼评“竞技不是体育”、“竞技与体育分开” [J]•天津体育 学院学报,2002, 17 (2)・[6] 王学实,戴萌,李倩•体育概念定义的辩证批判[J] •武汉体育 学报,2010, 44 (1): 10-16.[7] 姜健,孟凡强•体育概念的辩证逻辑属性[J] •体育文化导刊, 2007.1: 55-57[8] 金岳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