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九针应用与作用.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33990960
  • 上传时间:2018-02-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2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九针应用与作用:1.鑱针:(皮肤针)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泻热2.圆针: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的病症3.鍉针: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而令邪出,治虚弱者4.锋针:刺出血(即三棱针) ,治痈热、痼疾5.铍针:切开排脓,治痈肿已成脓者6.圆利针:锐利粗针、用于速刺,治暴痹急性病症7.毫针:应用最广、用治寒热痛痹,扶正祛邪、治疗常见病症8.长针:用于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9.大针:用于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难经》:提插补泻窦汉卿《针经指南》:捻转补泻泉石心《金针赋》:治病八法(烧山火、透天凉) , “飞经走气”四法杨继洲《针灸大成》针刺得气的方法:1.侯气法2.催气法: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搜气法、循摄法、弹震法)3.守气法: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推弩法、搬垫法)4.调气法:捻转、循摄、搓弹、按压、龙虎龟凤通经接气5.气至病所6.行气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1、爪法:用指甲掐切腧穴以标记穴位,及宣散气血以使进针无痛的方法2、循法:用手指循按经脉以激发经气使气血往来的方法《针经指南》 “循者,凡下针于穴部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作用:循经、行气3.摄法:用指甲切掐经脉,用以行气的方法,可在经气涩滞时使用以拇、食、中指指甲在针刺穴位所在经脉上下,按经脉循行路线分段切压片刻,在四肢末端,一般在腕踝关节上向心切掐。

      《针灸大成》 “摄法,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 ”作用:行气、解除滞针4.按法:又称按压行气法,是一种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辅助手法针刺得气后,想要使针感向下传送,可用左手指按压所刺腧穴的上方,右手捻针则可控制针感向下,反之,想使针感上行,则按压所刺腧穴下方《针灸问对》 “行针之时,开其上气,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 ”5.扪法:可使气血勿泻而针穴关闭 《针经指南》 “凡补时用手扪其穴也 ”出针后用手指按揉针穴,使针孔闭合作用于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1.搓法:是将针柄朝一个方向捻转,利用其牵拉作用,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促使出现热凉针感的针刺手法 作用:守气行气,诱导针下温凉 操作:针刺入后向一个方向,用拇指如搓棉线样向前搓动到食指端,以针下沉紧有被肌肉缠着感为度2.刮法作用:催气守气,刮针补泻(由上而下为补,由下而上为泻)3.弹法,弹而怒之,作用:催气守气4.飞法:是用拇食两指在针柄搓捻,一搓一放,一合一张,连续数次,如飞鸟展翅之状的辅助手法 作用:催气行气5.颤法:又称震颤法是进针后使针在穴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一种辅助手法 《神应经》说 用大指及食指转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

      作用:催气6.摇法是摇动针柄以行气或出针泻实的方法《针经指南》说,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出也7 盘法:是将真刺入腹部腧穴后,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每盘 360°)的辅助手法 一般只用于腹部肌肉松弛处8 弩法:是将右手食指或中指在针体上如扣弩机之状,使针身弯曲从而使针尖向前或向后的手法,在特殊部位如球后,天突进针时需用弩法 作用:行气 关键在针尖的方向9 搜法:是用针尖搜寻针感的方法,针已进到所定深度尚不得气,即将针退到皮下,改变针刺方向,再行进针,如仍不得气,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反复进退搜索,以催其气至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透穴刺法:1.直透法:病变涉及肢体表里、阴阳两经的病症2.斜透法:病变涉及相邻经脉穴位的透刺3.橫透法:头面、胸背、四肢皮肉浅薄处,及邻近有血管深层有重要脏器处的部位局部多针刺法:在病变局部或腧穴处,用多支毫针刺入的方法,称局部多针刺法,这种方法可加强针感和刺激量,提高临床疗效1.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灵枢·宫针》 “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2.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灵枢·宫针》 “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 应用:痹症3.扬刺法: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灵枢·宫针》 “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4.围刺法: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4 支以上毫针,分别由患部边缘处斜向或沿皮刺向病变中心,并在病变中心处再直刺一针病位深浅刺法:1.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2 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3 恢刺和关刺(刺筋)4 短刺和输刺(刺骨)分部腧穴操作1.头部:直刺 0.1~0.2 寸,横刺 0.5~0.82.眼部:球后,睛明,承泣等①左手将眼球推开固定 ②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 0.3~0.7 寸,最深不过 1.5 寸 ③不提插捻转 ④出针动作轻缓 ⑤出针后用干棉球压迫针孔 2~3 分钟 若进针超过 1.5 寸,有可能累及视神经,可有眼内火光闪发,头痛头晕3.耳部:耳门听宫听会,张口刺,由前外向后内刺 0.5~1 寸 完骨斜刺 0.5~0.8 翳风直刺 0.8~1 寸或从后外向内下方刺 0.5~1 寸4.面部:四白直刺或向下斜刺 0.2~0.5 寸,下有眶下孔,眶下动静脉 额部及颞部腧穴一般平刺 0.3~1 寸,印堂向下平刺,丝竹空瞳子髎太阳穴向后平刺, 攒竹向下透睛明治疗目疾,向外透鱼腰治疗面瘫 其他一般直刺或斜刺 0.3~0.8 寸,水沟素髎向上斜刺,地仓颊车治疗面瘫可以互相透刺,迎香治疗鼻病可直刺或向鼻内斜刺,治疗胆道蛔虫病可向外上方透四白5.项部:向下斜刺 0.5~1 寸哑门、风府: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 寸,万不可向上方斜刺风池:向鼻尖方向 1.2 寸6.颈部:天突:直刺 0.2~0.3 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人迎:左手扪住搏动的颈总动脉,于动脉内测缓慢刺入 0.2~0.5 寸,最深达 1 寸7.胸部:一般斜刺或平刺 0.5~0.8 寸8.胁部:章门、京门不宜深刺、直刺、尤其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 0.5~0.8 寸(肝、脾)9.腹部:大多可直刺 0.5~1.5 寸鸠尾:向下斜刺,向上则易刺肝、膈肌及心脏脐下的曲骨、中极、横骨、关元等,均应先小便排空膀胱,以免刺伤10.背部:督脉:0.5~1 寸,胸椎棘突下腧穴向上斜刺膀胱经:向内斜刺或平刺 0.5~0.8 寸11.腰部:一般直刺 0.5~1.5 寸。

      腰椎棘突下督脉腧穴直刺即可,第 12 胸椎至第 2 腰椎两侧腧穴,如胃俞、三焦俞、肾俞、志室,应朝向棘突方向斜刺,不可深刺或向外侧深刺12.骶部:八髎穴:稍向内下方 1~1.5 寸尾骶部:长强、腰俞,向上斜刺 0.5~1 寸飞经走气四法:1.青龙摆尾:又称苍龙摆尾法是进针得气以后,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 ,按倒针身,以针尖指向病所,执住针柄不进不退,向左右(在 45°角以内)慢慢摆动,往返摆针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阳之数,使针刺感应逐渐扩散手法完毕后,缓缓将针拔出,急闭针孔《金针赋》 “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应用:行气为主,兼能补虚,有温通气血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2.白虎摇头:《金针赋》 “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3.仓龟探穴:《金针赋》 “仓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在直刺进针得气后,自腧穴深层一次退至腧穴浅层皮下,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向向每一方针刺,都必须由浅入深,分三步徐徐而行,待针刺得到新的针感时,则一次退至腧穴浅层皮下,然后改变针向,依上法行针应用:行气为主,兼能补虚4 赤凤迎源:“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至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刺络拔罐:即拔罐和刺血疗法配合应用的治法,于施术穴位或患处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或三棱针、注射针、粗毫针点刺皮肤渗血,或挑刺皮下血络或纤维数根,然后拔留罐,至拔出少量恶血为度,起罐后则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头皮针法:1.额中线: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迹上 5 分处即神庭起向下刺 1 寸主治:神志病、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癫痫、鼻塞2.额旁 1 线:(胸腔区)头前部,额中线外侧,膀胱经眉冲穴向下 1 寸。

      主治心肺上焦病症3.额旁 2 线:(胃区、肝胆区)额部,额旁 1 线外侧,从胆经头临泣穴起向下 1 寸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症4.额旁 3 线:(生殖区、肠区)额部,额旁 2 线外侧,胃经头维穴内侧 0.75 寸起向下 1 寸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急性膀胱炎5.顶中线:头顶部,即督脉自百会穴至前顶穴 1.5 寸,主治腰腿足病症6.顶颞前斜线:(运动区)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颞部胆经悬厘穴的连线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症,上 1/5 段治下肢瘫痪,中 2/5 段治上肢瘫痪,下 2/5 段(言语区)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7.顶颞后斜线:(感觉区)头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百会至颞部胆经曲鬓穴的连线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上 1/5 段治下肢感觉异常,中 2/5 段治上肢感觉异常,下2/5 段治对侧头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8.顶旁 1 线:头顶部,督脉旁 1.5 寸,从膀胱经承光穴向后刺 1.5 寸,主治腰腿足病症9.顶旁 2 线:头顶部,督脉旁 2.25 寸,从胆经正营向后刺 1.5 寸至承灵,主治肩臂手病症10.颞前线:头颞部,自颌厌穴至悬厘穴连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11.颞后线:头颞部,从胆经率谷穴至曲鬓穴的连线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小儿惊风、鬓发部疼痛12.枕上正中线:后头部,即即督脉强间穴至脑尸穴之连线主治:头痛、头晕、颈项强痛、目疾、癫狂、痫症、腰背痛13.枕上旁线:(视区)后头枕部,自枕外粗隆督脉脑尸穴旁开 0.5 寸,向上引一直线,1.5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14.枕下旁线:(平衡区)头枕部,自枕外粗隆下方两侧 2 寸长的垂直线,自玉枕穴至天柱穴。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症状,肢体共济失调、头项痛、眩晕针刺手法:1.快速捻转手法,200 次左右/ 分钟2.抽添手法 抽提法、进插法耳穴的分布规律:1.头脑、面部相应的耳穴:耳垂、对耳屏2.耳、鼻、咽喉相应的耳穴:耳屏四周3.盆腔脏器相应的耳穴:三角窝 4.上肢相应的耳穴:耳舟5.躯干相应的耳穴:对耳轮体部 6.下肢相应的耳穴:耳轮上、下脚7.腹腔相应的耳穴:耳甲艇 8.胸腔相应的耳穴:耳甲腔9.消化道相应的耳穴:耳轮脚周围耳穴的部位和主治:1.耳中:在耳轮脚处,主治: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小儿遗尿、咯血2.耳尖: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3.结节:在耳轮结节处,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4.风溪:(又名荨麻疹点,过敏区)在耳轮结节前方耳舟上,指与腕两区之间主治:各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痤疮及皮肤瘙痒症等5.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主治:①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②缓解内脏平滑肌痉挛,对内脏有镇痛解痉作用,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③对血管舒缩有调节作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④对腺体有抑制作用,止汗、止涎、止酸6.神门:在三角窝后 1/3 的上部主治:①安神:失眠、多梦、戒烟综合征②镇痛:痛症③消炎:各种炎症,尤其是妇科炎症④降压:高血压⑤抗过敏:过敏性疾病7.肾上腺:右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主治:①升压止血:低血压、出血性疾病,如月经过多、便血、鼻衄②三抗一退:抗风湿、抗感染、抗过敏、退热③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8.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主治:①神志病: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癔病性瘫痪、焦虑、神郁②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nts。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