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五章脂类代谢.ppt

113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83992628
  • 上传时间:2024-08-3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15MB
  • / 1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第 五五 章章脂 质 代 谢Metabolism of Lipid • 概述概述• 甘油三酯的中间代谢甘油三酯的中间代谢• 类脂代谢类脂代谢• 血脂与血浆脂蛋白血脂与血浆脂蛋白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脂类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不溶于水而溶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于有机溶剂脂类脂类脂肪又称三酯酰甘油或甘油三酯脂肪又称三酯酰甘油或甘油三酯 ( (triglyceride,triglyceride,TGTG) )类脂类脂胆固醇胆固醇( (cholesterol,cholesterol,ChCh) )胆固醇酯胆固醇酯( (cholesterylcholesteryl ester,ester,CECE) )磷脂磷脂( (phospholipid,phospholipid,PLPL) )糖脂糖脂( (glycolipid,glycolipid,GLGL) )一、脂类的分布与含量一、脂类的分布与含量 脂肪主要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分布于腹腔、脂肪主要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分布于腹腔、皮下及肠系膜等处,常被称为皮下及肠系膜等处,常被称为储脂储脂。

      成年男性的脂肪含量约占体重的成年男性的脂肪含量约占体重的10%10%~~20%20%含量受营养状况和人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含量受营养状况和人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又称又称可变脂 类脂分布于生物膜,神经组织等处,含量类脂分布于生物膜,神经组织等处,含量比较恒定,不易比较恒定,不易受营养状况和人体活动等因受营养状况和人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又称素的影响,又称可变脂 人体内的主要脂质人体内的主要脂质甘油脂肪酸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1、三酰甘油、三酰甘油 二、二、脂质的脂质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 1))储能和供能储能和供能 1g1g脂肪在体内彻底氧化供能约脂肪在体内彻底氧化供能约38kJ38kJ,而,而1g1g糖彻糖彻底氧化仅供销能底氧化仅供销能16.7kJ.16.7kJ.脂肪组织储存脂肪脂肪组织储存脂肪, ,约占体重约占体重1010~~20%.20%. ((2)保持体温作用、提供营养必须脂肪酸)保持体温作用、提供营养必须脂肪酸((3)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4)保护、固定内脏)保护、固定内脏1、脂肪的生理功能、脂肪的生理功能 •营养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是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如花生四烯酸是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如花生四烯酸可转变为前列腺素、白三烯及血栓素等可转变为前列腺素、白三烯及血栓素等 (一)维持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一)维持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所有生物膜的重要组成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所有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成分三)转变成多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三)转变成多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 胆固醇可转变为胆汁酸、维生素胆固醇可转变为胆汁酸、维生素D D、性激素及肾上腺、性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皮质激素等 磷脂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代谢调节磷脂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代谢调节2、类脂的生理功能:、类脂的生理功能:(二)(二)构成脂蛋白,构成脂蛋白,是神经髓鞘的重要成分是神经髓鞘的重要成分 三、脂肪代谢概况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 在胆汁的乳化下,由胰脂肪酶催化水解脂肪甘油三酯甘油三酯H2ORCOOH甘油二酯甘油二酯H2ORCOOH甘油一酯甘油一酯甘油甘油H2ORCOOH Ø条件条件①① 乳化剂(胆汁酸盐、甘油一酯、甘乳化剂(胆汁酸盐、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等油二酯等))的乳化作用;的乳化作用;② ② 酶的催化作用酶的催化作用 Ø部位部位主要在小肠上段主要在小肠上段脂类的消化发生在脂脂类的消化发生在脂- -水界面,且需水界面,且需胆汁酸盐参与胆汁酸盐参与 脂脂肪肪与与类类脂脂的的消消化化产产物物,,包包括括甘甘油油一一酯酯、、脂脂酸酸、、胆胆固固醇醇及及溶溶血血磷磷脂脂等等以以及及中中链链脂脂酸酸(6C~~10C)及及短短链链脂脂酸酸(2C~~4C)构构成成的的的的甘甘油油三三酯酯与与胆胆汁汁酸酸盐盐,,形形成成混混合合微微团团(mixed micelles),,被肠粘膜细胞吸收。

      被肠粘膜细胞吸收Ø消化的产物消化的产物 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中链及短链脂酸构成的中链及短链脂酸构成的TG 乳化乳化 吸收吸收 脂肪酶脂肪酶 甘油甘油 + FFA 门静脉门静脉 血循环血循环肠粘膜肠粘膜 细胞细胞 二、脂类的吸收二、脂类的吸收Ø吸收部位吸收部位Ø吸收方式吸收方式 长链脂酸及长链脂酸及2-甘油一酯甘油一酯 肠粘膜细胞肠粘膜细胞(酯化成(酯化成TG))胆固醇及游离脂酸胆固醇及游离脂酸 肠粘膜细胞肠粘膜细胞(酯化成(酯化成CE))淋巴管淋巴管 血循环血循环乳糜微粒乳糜微粒(chylomicron, CM) TG、、CE、、PL + +载脂蛋白载脂蛋白(apo) B48、、C、、AⅠ、、AⅣ 溶血磷脂及游离脂酸溶血磷脂及游离脂酸 肠粘膜细胞肠粘膜细胞(酯化成(酯化成PL)) CoACoA + + RCOOH RCOOH RCORCOCoACoA 脂酰脂酰CoA合成酶合成酶ATP ATP AMP AMP PPiPPi 酯酰酯酰CoA 转移酶转移酶 CoA R2COCoA R3COCoA CoA 酯酰酯酰CoA 转移酶转移酶n甘油一酯途径甘油一酯途径 第二节第二节 甘油三脂的中间代谢甘油三脂的中间代谢 一、甘油三脂的分解代谢一、甘油三脂的分解代谢Ø 定义定义 脂脂肪肪动动员员(fat mobilization)是是指指储储存存在在脂脂肪肪细细胞胞中中的的脂脂肪肪,,被被肪肪脂脂酶酶逐逐步步水水解解为为FFA及及甘甘油油,,,,并并释释放放入入血血以以供供其其他他组组织织氧氧化化利利用用的过程。

      的过程 (一)脂肪动员是甘油三酯分解的起始步骤(一)脂肪动员是甘油三酯分解的起始步骤 n脂肪动员过程:脂肪动员过程:TG 甘油二酯甘油二酯 ((DG)) FFA 甘油一酯甘油一酯FFA 甘油二酯脂肪酶甘油二酯脂肪酶 甘油甘油FFA甘油一酯脂肪酶甘油一酯脂肪酶u HSL-----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脂肪动员的限速酶)(脂肪动员的限速酶)甘油三酯脂肪酶甘油三酯脂肪酶 激素敏感脂肪酶激素敏感脂肪酶(HSL):(HSL): 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其活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其活性受多种激素调节,故称性受多种激素调节,故称激素敏感脂肪酶激素敏感脂肪酶脂解激素:脂解激素: 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肾上腺素、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素、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素抗脂解激素:抗脂解激素: 抑制脂肪动员的激素抑制脂肪动员的激素胰岛素、前列腺素胰岛素、前列腺素E E2 2 ( (二)甘油代谢二)甘油代谢ATPATPADPADP甘油激酶甘油激酶(肝、肾、肠)(肝、肾、肠)甘油二酯甘油二酯磷脂磷脂COCO2 2+H+H2 2O OCHCH2 2OHOHCHCHCHCH2 2OHOHHOHO甘油甘油CHCH2 2OHOHCHCHCHCH2 2O OHOHO3-3-磷酸甘油磷酸甘油PNADNAD+ +NADH+HNADH+H+ +磷酸甘油脱氢酶磷酸甘油脱氢酶CHCH2 2OHOHC CCHCH2 2O O O O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P3-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CHOCHOCHCHCHCH2 2O O HOHOP糖氧化糖氧化糖糖糖异生糖异生 1. 脂酸的活化形式为脂酸的活化形式为脂酰脂酰CoA(胞液胞液)脂酰脂酰CoA合成酶合成酶ATP AMP PPi 脂酰脂酰CoA合成酶合成酶(acyl-CoA synthetase)存在存在于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

      于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 + CoACoA-SH -SH (三)脂肪酸的氧化分解(三)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部位:部位:线粒体外线粒体外 酶:酶:脂酰辅酶脂酰辅酶A A合成酶合成酶 条件:条件:ATPATP、辅酶、辅酶A A、、Mg+Mg+存在存在 脂脂酰酰CoA经经肉肉碱碱转转运运进进入入线线粒粒体体,,是是脂脂酸酸β-氧氧化的主要限速步骤化的主要限速步骤 肉肉碱碱脂脂酰酰转转移移酶酶Ⅰ((carnitine acyl transferase Ⅰ))是是脂脂酸酸β-氧化的限速酶氧化的限速酶 2. 2. 脂酰脂酰CoACoA进入线粒体进入线粒体 脂肪酰脂肪酰CoA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经进入线粒体基质后,经脂肪酸脂肪酸β-β-氧化氧化酶系酶系的催化作用,在脂肪酰基的催化作用,在脂肪酰基β-β-碳原子碳原子上依次进行上依次进行脱氢脱氢、、加水加水、、再脱氢再脱氢及及硫解硫解4 4步连续反应,使脂肪酰步连续反应,使脂肪酰基在基在αα与与β-β-碳原子间断裂,生成碳原子间断裂,生成1 1分子乙酰分子乙酰CoACoA和少和少2 2个碳原子的脂肪酰个碳原子的脂肪酰CoACoA。

      3. 3. 脂酰脂酰CoACoA的的β-β-氧化氧化 (1) (1) 脱氢脱氢RCHRCH2 2CHCH2 2CHCH2 2COCO~~SCoASCoA脂酰脂酰CoA(16C)CoA(16C)脂酰脂酰CoACoA脱氢酶脱氢酶FADFADFADHFADH2 2H H2 2O O2~P呼吸链呼吸链(2) (2) 加水加水RCHRCH2 2C C C C COCO~~CoACoAH HH H 反反2 2- -烯酰烯酰CoACoA 反反2 2- -烯酰烯酰CoACoA水化酶水化酶 H H2 2O O OHOHRCHRCH2 2CHCH CHCH2 2COCO~~SCoASCoAL-β-L-β-羟脂酰羟脂酰CoACoA OHOHRCHRCH2 2CHCHCHCH2 2COCO~~SCoASCoAL-β-L-β-羟脂酰羟脂酰CoACoA(3) (3) 再脱氢再脱氢NAD+NADH+H+L-β-L-β-羟脂酰羟脂酰CoACoA脱氢酶脱氢酶(4) (4) 硫解硫解CHCH3 3COCO~~SCoASCoA乙酰乙酰CoACoARCHRCH2 2COCO~~SCoASCoA脂酰脂酰CoA(14C)CoA(14C) 脱氢脱氢β-β-酮脂酰酮脂酰CoACoARCHRCH2 2C C~~SCoASCoAO OCHCH2 2COCO3 3~~H H2 2O OP PCoACoA-SH-SHβ-β-酮脂酰酮脂酰 CoACoA硫解酶硫解酶 TCATCA NADH + H+ FADH2 H2O 呼吸链呼吸链 2ATP H2O 呼吸链呼吸链 3ATP 乙酰乙酰CoA彻底氧化彻底氧化 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 生成酮体生成酮体 肝外组织氧化利用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活化活化::消耗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个高能磷酸键 β-氧化氧化:: 每轮循环每轮循环 四个重复步骤:四个重复步骤: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产物:产物:1分子分子乙酰乙酰CoA1分子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分子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1分子分子NADH+H+1分子分子FADH24. 脂酸氧化是体内能量的重要来源脂酸氧化是体内能量的重要来源—— 以以16碳软脂酸的氧化为例碳软脂酸的氧化为例 7 轮循环产物:轮循环产物:8分子分子乙酰乙酰CoA7分子分子NADH+H+7分子分子FADH2能量计算:能量计算: 生成生成ATP 8×12+ 7×3 + 7×2 = 131 净生成净生成ATP 131 – 2 = 129 软脂酸与葡萄糖在体内氧化脂酸与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产生生ATP的比的比较软脂酸软脂酸(1mol)葡萄糖葡萄糖(1mol)ATP数目数目(mol)106 32 能量利用效率能量利用效率33%33% (四)酮体的生成与利用(四)酮体的生成与利用•概念:概念: 脂酸在脂酸在心肌心肌、、骨骼肌骨骼肌等组织中等组织中β-β-氧化生成的大氧化生成的大量乙酰量乙酰CoACoA,通过,通过TCATCA彻底氧化成彻底氧化成CO2CO2和和H2OH2O。

      酮酮体体是是指指脂脂酸酸在在肝肝中中氧氧化化分分解解时时的的产产生生的的特特有有的的中中间间产产物物,,乙乙酰酰乙乙酸酸、、ββ--羟羟丁丁酸酸及及丙丙酮酮这这三三种中间产物统称为种中间产物统称为酮体酮体( (ketonebodiesketonebodies) ) ββ-羟丁酸约-羟丁酸约7070%,乙酰乙酸约%,乙酰乙酸约3030%,丙酮含%,丙酮含量极微   1.酮体的生成1.酮体的生成  部位:肝肝细细胞胞线线粒粒体体 ((含含有有活活性性较较强强的的酮酮体合成的酶系)体合成的酶系) 原料:乙酰原料:乙酰CoACoA是合成酮体的原料是合成酮体的原料 CHCH3 3COCHCOCH2 2COCO~~SCoASCoA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ACoACHCH3 3COCO~~SCoASCoA 乙酰乙酰CoACoACHCH3 3—C—CH—C—CH2 2COCO~~SCoASCoAOHOHCHCH2 2COOHCOOH β-β-羟羟β-β-甲基戊二酸单酰甲基戊二酸单酰CoACoACHCH3 3—C—CH—C—CH2 2COOH COOH OHOH β-β-羟丁酸羟丁酸CHCH3 3COCHCOCH2 2COOHCOOH乙酰乙酸乙酰乙酸CHCH3 3COCHCOCH3 3丙酮丙酮酮体的生成途径酮体的生成途径 CHCH3 3COCO~~SCoASCoA 乙酰乙酰CoACoACoACoA~~SHSH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ACoA硫解酶硫解酶CoACoA~~SHSHHMG-HMG-CoACoA合酶合酶HMG-HMG-CoACoA 裂解酶裂解酶NADH+HNADH+H+ +NADNAD+ +β -β -羟丁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COCO2 2 2. 2. 酮体的利用酮体的利用 酮体在肝脏合成,但肝脏缺乏利用酮体的酮体在肝脏合成,但肝脏缺乏利用酮体的酶,因此不能利用酮体。

      酮体生成后进入血液,酶,因此不能利用酮体酮体生成后进入血液,输送到肝外组织利用输送到肝外组织利用特点:肝内生酮肝外用特点:肝内生酮肝外用 CHCH3 3COCHCOCH2 2COOH COOH 乙酰乙酸乙酰乙酸CHCH3 3COCHCOCH2 2COCO~~SCoASCoA 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ACoAATP+CoATP+Co~~SHSHPPi+AMPPPi+AMP2Pi2PiCHCH2 2COOHCOOHCHCH2 2COCO~~CoACoACHCH2 2COOHCOOHCHCH2 2COOHCOOHTCATCA乙酰乙酰 CoACoA CH CH3 3COCO~~CoACoA酮体的氧化途径酮体的氧化途径 ββ- -羟丁酸羟丁酸 CHCH3 3CH(OH)CHCH(OH)CH2 2COOHCOOH β -β -羟丁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NADHNADH+ +NADH+HNADH+H+ +琥珀酰琥珀酰CoACoA琥珀酸琥珀酸琥珀酰琥珀酰CoACoA转硫酶转硫酶 乙酰乙酸硫激酶乙酰乙酸硫激酶H H2 2O OHSCoAHSCoA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ACoA硫解酶硫解酶 心、肾、脑和骨胳心、肾、脑和骨胳肌此酶活性高肌此酶活性高(10(10倍倍) ) 3. 3. 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1) 1) 酮酮体具水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及毛细血管壁。

      体具水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及毛细血管壁 是是肝肝输出脂肪能源的一种形式输出脂肪能源的一种形式2) 2) 长期饥饿时、酮体可代替葡萄糖成为脑组织的长期饥饿时、酮体可代替葡萄糖成为脑组织的 主要能酮体供给脑组织主要能酮体供给脑组织5050~~70%70%的能量 长期饥饿和糖尿病时,脂肪动员加强,酮体生成增多长期饥饿和糖尿病时,脂肪动员加强,酮体生成增多当肝内产生酮体超过肝外组织氧化酮体的能力时,血中当肝内产生酮体超过肝外组织氧化酮体的能力时,血中酮体蓄积,称为酮体蓄积,称为酮血症酮血症尿中有酮体排出,称尿中有酮体排出,称酮尿症酮尿症二者统称酮症酸中毒二者统称酮症酸中毒 合成原料合成原料 α-α-磷酸甘油磷酸甘油 脂肪酰辅酶脂肪酰辅酶A A二、甘油三脂的合成代谢二、甘油三脂的合成代谢 (一)脂肪酸的合成(一)脂肪酸的合成1. 1. 合成部位合成部位 在肝、肾、脑、肺、乳腺及脂肪等多种组织的在肝、肾、脑、肺、乳腺及脂肪等多种组织的胞液胞液中均含有从乙酰中均含有从乙酰CoACoA 合成脂肪酸的酶系,称为合成脂肪酸的酶系,称为脂肪酸合成酶系。

      脂肪酸合成酶系肝脏肝脏是人体合成脂肪酸的主要部是人体合成脂肪酸的主要部位,其合成能力最强,约比脂肪组织大位,其合成能力最强,约比脂肪组织大8 8~~9 9倍 2. 2. 合成原料合成原料 ▲ ▲ 脂肪酸合成的碳源主要来自糖氧化产生脂肪酸合成的碳源主要来自糖氧化产生的的乙酰乙酰CoACoA ▲▲ATPATP、、NADPHNADPH、、HCOHCO3 3- -( (或或COCO2 2) )及及MnMn2+2+等 线粒体产生的乙酰线粒体产生的乙酰 CoACoA,需通过,需通过柠檬酸柠檬酸- -丙酮酸循丙酮酸循环环运到胞液中,才能成为脂肪酸合成的原料运到胞液中,才能成为脂肪酸合成的原料 其中其中NADPHNADPH主要来自胞液中的磷酸戊糖途径主要来自胞液中的磷酸戊糖途径 线线粒粒体体膜膜胞液胞液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丙酮酸 丙酮酸丙酮酸 苹果酸苹果酸 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柠檬酸柠檬酸 柠檬酸柠檬酸 乙酰乙酰CoA NADPH+H+ NADP+ 苹果酸酶苹果酸酶 CoA 乙酰乙酰乙酰乙酰CoACoA ATP AMP PPi ATP柠檬酸裂解酶柠檬酸裂解酶 CoA 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H2O 柠檬酸合酶柠檬酸合酶 苹果酸苹果酸 CO2CO2 (1) (1) 丙二酸单酰丙二酸单酰CoACoA的合成的合成 CH3CO~SCoA+ HCO3- + ATP 乙酰乙酰CoACoA羧化酶羧化酶MnMn2 2+ +、生物素、生物素 HOOC-CH2CO~SCoA + ADP + Pi丙二酸单酰丙二酸单酰 CoACoA在胞液中进行在胞液中进行3. 3. 脂肪酸合成过程脂肪酸合成过程关键酶关键酶生物素是生物素是乙酰乙酰CoACoA羧化酶的辅酶羧化酶的辅酶 (2) 软脂酸(软脂酸(16C16C)的合成)的合成 乙酰乙酰CoACoA+7丙二酸单酰丙二酸单酰CoACoA+14NADPHNADPH+14H H+ +++H H2 2O O软脂酸+软脂酸+14NADP14NADP+ +++7CO7CO2 2++7H7H2 2O O++8CoA8CoA~~SHSH 脂酸合成酶系脂酸合成酶系 ((7 7次循环)次循环) 4. 4. 脂肪酸碳链的延长脂肪酸碳链的延长 ★★软软脂脂酰酰CoACoA或或软软脂脂酸酸生生成成后后,,可可在在滑滑面面内内质质网网及及线线粒粒体体经经脂脂酸酸碳碳链链延延长长酶酶系系的的催催化化作作用用下下,,形形成成更长碳链的饱和脂酸。

      更长碳链的饱和脂酸 •脂肪酰CoA的来源RCOOH+HSCoA脂肪酰CoA合成酶ATPAMP+PPiRCO~SCoA 脂肪组织:脂肪组织:主要以主要以葡萄糖葡萄糖为原料合成脂肪,也利用为原料合成脂肪,也利用CM或或VLDL中的中的FA合成脂肪合成脂肪三)甘油三酯的合成(三)甘油三酯的合成肝脏:肝脏:肝内质网合成的肝内质网合成的TG,,组成组成VLDL入血小肠粘膜:小肠粘膜:利用脂肪消化产物再合成脂肪利用脂肪消化产物再合成脂肪1、合成部位、合成部位 •甘油和脂酸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代谢甘油和脂酸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代谢•CM中的中的FFA((来自食物脂肪)来自食物脂肪)1.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2.甘油二酯途径(肝、脂肪细胞)甘油二酯途径(肝、脂肪细胞)2、合成原料、合成原料3、合成基本过程、合成基本过程 甘甘油油二二酯酯途途径径 酯酰酯酰CoA转移酶转移酶 CoA R1COCoA 酯酰酯酰CoA 转移酶转移酶 CoA R2COCoA 磷脂酸磷脂酸磷酸酶磷酸酶Pi 酯酰酯酰CoA 转移酶转移酶 CoA R3COCoA 第三节 磷脂的代谢 磷脂磷脂甘油磷脂(磷脂酰甘油)甘油磷脂(磷脂酰甘油)由甘油构成的磷脂。

      是生物膜的主要组分由甘油构成的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组分鞘氨醇磷脂(鞘磷脂)鞘氨醇磷脂(鞘磷脂)含鞘氨醇而不含甘油的磷脂是神经组织各含鞘氨醇而不含甘油的磷脂是神经组织各种膜(如神经髓鞘)的主要结构脂之一种膜(如神经髓鞘)的主要结构脂之一一、一、磷脂的结构与分类磷脂的结构与分类 CH2O—COR1R2CO—O—CHCH2O—P—O—X=OOH甘油磷脂的分子结构:甘油磷脂的分子结构: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 (卵磷脂卵磷脂)(PC))(PC) 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乙醇胺( (脑磷脂脑磷脂)(PE))(PE)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丝氨酸(PS)(PS)X= -CHX= -CH2 2CHCH2 2N N+ +(CH(CH3 3) )3 3X= -CHX= -CH2 2CHCH2 2NHNH3 3+ +X= -CHX= -CH2 2CHCH2 2NHNH2 2COOHCOOHX= -X= -肌醇肌醇 磷脂酰肌醇(磷脂酰肌醇(PIPI)) 合成部位合成部位合成原料合成原料甘油、脂肪酸、磷酸盐、胆碱、乙醇胺甘油、脂肪酸、磷酸盐、胆碱、乙醇胺CTPCTP、、ATPATP、丝氨酸、肌醇等、丝氨酸、肌醇等全身各组织,肝、肾、肠最活跃。

      全身各组织,肝、肾、肠最活跃二、甘油磷脂的代谢二、甘油磷脂的代谢(一)甘油磷脂的合成(一)甘油磷脂的合成 (1) CDP-(1) CDP-胆碱、胆碱、CDP-CDP-乙醇胺的生成乙醇胺的生成HOCHHOCH2 2CHCOOHCHCOOHNHNH2 2CO2HOCHHOCH2 2CHCH2 2NHNH2 2HOCHHOCH2 2CHCH2 2N N+ +(CH(CH3 3) )3 33S-3S-腺苷蛋氨酸腺苷蛋氨酸ATPADP乙醇胺激酶乙醇胺激酶P P-OCH-OCH2 2CHCH2 2NHNH2 2ATPADP胆碱激酶胆碱激酶P P-OCH-OCH2 2CHCH2 2N N+ +(CH(CH3 3) )3 3CTPPPiCTPCTP:磷酸乙醇胺胞:磷酸乙醇胺胞苷转移酶苷转移酶CDP-OCHCDP-OCH2 2CHCH2 2NHNH2 2CTPPPiCTPCTP:磷酸胆碱:磷酸胆碱胞苷转移酶胞苷转移酶CDP-OCHCDP-OCH2 2CHCH2 2N N+ +(CH(CH3 3) )3 3CDP-CDP-乙醇胺乙醇胺CDP-CDP-胆碱胆碱(三)(三) 合成过程合成过程 磷脂酸磷脂酸1,2-1,2-甘油二酯甘油二酯CDP-CDP-胆碱胆碱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磷脂酰丝氨酸丝氨酸CMP磷酸胆碱磷酸胆碱转移酶转移酶磷酸乙醇胺转移酶磷酸乙醇胺转移酶CDP-CDP-乙醇胺乙醇胺H2OPi磷脂酸磷酸酶磷脂酸磷酸酶3S-3S-腺苷蛋氨酸腺苷蛋氨酸磷脂酰乙磷脂酰乙醇胺甲基醇胺甲基转移酶转移酶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乙醇胺丝氨酸转移酶丝氨酸转移酶丝氨酸丝氨酸乙醇胺乙醇胺H+COCO2 2脱脱羧羧酶酶(2) (2) 磷脂酰胆碱与磷脂酰乙醇胺的生成磷脂酰胆碱与磷脂酰乙醇胺的生成 (二)甘油磷脂的降解(二)甘油磷脂的降解磷脂酶磷脂酶 A A1 1磷脂酶磷脂酶 A A2 2磷脂酶磷脂酶 C C存在于细胞溶存在于细胞溶酶体、蛇毒、酶体、蛇毒、蜂毒、蝎毒。

      蜂毒、蝎毒产物为产物为 溶血溶血磷脂磷脂2 2存在于细胞膜及线粒体膜、蛇、蜂、蝎毒产物为溶血存在于细胞膜及线粒体膜、蛇、蜂、蝎毒产物为溶血磷脂磷脂1 1急性胰腺炎时,组织中的溶血磷脂急性胰腺炎时,组织中的溶血磷脂A A2 2原被激活原被激活存在于细胞膜、蛇毒及某些细菌存在于细胞膜、蛇毒及某些细菌磷脂酶磷脂酶 D D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动物脑组织亦有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动物脑组织亦有A1CDCH2—O——C—R1=OR2—C——O—CH=OCH2—O——p——O—X=OOHA2B1B2磷脂酶磷脂酶 B B1 1 水解溶血磷脂水解溶血磷脂1 1磷脂酶磷脂酶 B B2 2 水解溶血磷脂水解溶血磷脂2 2 磷脂的生理功能磷脂的生理功能•磷脂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参与脂蛋白的组成与转运参与脂蛋白的组成与转运 肝和肠是合成磷脂最活跃的器官,对转运外源性和内源性肝和肠是合成磷脂最活跃的器官,对转运外源性和内源性甘油酸酯及胆固醇起重要作用甘油酸酯及胆固醇起重要作用•磷脂衍生物是激素的第二信使磷脂衍生物是激素的第二信使 磷脂的代谢物甘油二酯和三磷酸肌醇是某些激素作用的第磷脂的代谢物甘油二酯和三磷酸肌醇是某些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

      二信使•组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组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组成血小板活化因子组成血小板活化因子•必需脂肪酸的来源必需脂肪酸的来源 •脂肪在肝中过分的存积称为脂肪在肝中过分的存积称为脂肪肝肝中脂类总量超过肝中脂类总量超过10%,,TG堆积,肝堆积,肝实质细胞脂肪化超过实质细胞脂肪化超过30%三)甘油磷脂与脂肪肝(三)甘油磷脂与脂肪肝成因:成因:1、肝中脂肪来源过多;、肝中脂肪来源过多;2、肝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3、合成磷脂的原料不足合成磷脂的原料不足 第四节第四节 胆固醇代谢胆固醇代谢 一、胆固醇的含量与分布一、胆固醇的含量与分布广泛存在于全身各组织,人体约含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全身各组织,人体约含胆固醇140g140g脑、肝、肾、肠等内脏含量较高肝、肾、肠等内脏含量较高所有固醇均具有环戊烷多菲烃的共同结构所有固醇均具有环戊烷多菲烃的共同结构植物不含胆固醇但含植物固醇,以植物不含胆固醇但含植物固醇,以 - -谷固醇为最多谷固醇为最多酵母含麦角固醇酵母含麦角固醇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胆固醇的生理功能•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维持膜的流动性和正常功能维持膜的流动性和正常功能 膜结构中的胆固醇均为游离胆固醇,而细胞中储存的膜结构中的胆固醇均为游离胆固醇,而细胞中储存的都是胆固醇酯。

      都是胆固醇酯•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为胆汁酸、维生素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为胆汁酸、维生素D3肾上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性激素等重要生理活性物质腺皮质激素及性激素等重要生理活性物质 二、胆固醇的合成代谢二、胆固醇的合成代谢( (一一) )合成部位合成部位 全身各组织(特别是全身各组织(特别是肝肝)的胞液及内质网的胞液及内质网 (二二) )合成原料合成原料 乙酰乙酰CoACoA((来自柠檬酸来自柠檬酸- -丙酮酸循环丙酮酸循环))、 NADPH+HNADPH+H+ +、、ATPATP 1. 1. 甲羟戊酸的合成甲羟戊酸的合成2 CH2 CH3 3COCO~~SCoASCoACoACoA~~SHSH β-β-酮硫解酶酮硫解酶 CH3COCH2COCH3COCH2CO~~SCoASCoACOOHCOOHCH2CH2HO—C—CH3HO—C—CH3CH2CH2COCO~~SCoASCoACOOHCOOHCH2CH2HO-C-CH3HO-C-CH3CH2CH2CH2OHCH2OH 2NADPH+2H2NADPH+2H+2 2 NADPNADP+CoACoA~~SHSHHMG-HMG-CoACoA还原酶还原酶CH3COCH3CO~~SCoASCoACoACoA~~SHSHHMG-HMG-CoACoA合酶合酶 HMG-HMG-CoACoA甲羟戊酸甲羟戊酸(MVA)(MVA)关键酶关键酶( (三三) ) 胆固醇合成的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基本过程 2. 2. 鲨烯的生成鲨烯的生成甲羟戊酸甲羟戊酸(MVA)(MVA)(6C)(6C)异戊烯焦磷酸异戊烯焦磷酸(IPP)(IPP)(5C)(5C)6+6+鲨烯鲨烯(30C)(30C) 羧化环化羧化环化O O2 2羊毛固醇羊毛固醇(30C)(30C)脱甲基、还原等脱甲基、还原等NADPH+H+HOHO 3.3. 胆固醇的生成胆固醇的生成鲨烯鲨烯(30C)(30C)胆固醇胆固醇(27C)(27C) LCAT LCAT胆胆固醇的酯化固醇的酯化卵磷脂卵磷脂胆固醇胆固醇溶血磷脂溶血磷脂胆固醇脂胆固醇脂2、血浆中胆固醇的脂化、血浆中胆固醇的脂化1、细胞中胆固醇的脂化、细胞中胆固醇的脂化胆固醇胆固醇+脂酰脂酰CoAACAT胆固醇脂胆固醇脂+ CoA-SH 二、二、 胆固醇合成的调节胆固醇合成的调节 1. 1. 饱食与饥饿饱食与饥饿高糖、高饱和脂肪膳高糖、高饱和脂肪膳食时,能食时,能诱导肝诱导肝HMG-HMG-CoACoA还原酶合成还原酶合成糖及脂肪代谢产糖及脂肪代谢产生的乙酰生的乙酰CoACoA、、ATPATP、、NADPH+HNADPH+H+ +等增多等增多过多的蛋白质,过多的蛋白质,因丙氨酸及丝因丙氨酸及丝氨酸等代谢提供了原料乙酰氨酸等代谢提供了原料乙酰CoACoA★饥饿、禁食则相反饥饿、禁食则相反胆胆固固醇醇合合成成增增加加 2. 2. 胆固醇的负反馈调节胆固醇的负反馈调节 体内内源性胆固醇和外源性胆固醇增多都可反馈体内内源性胆固醇和外源性胆固醇增多都可反馈抑制抑制HMGCoAHMGCoA还原酶还原酶的活性,使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减的活性,使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减少,这种反馈调节主要存在于少,这种反馈调节主要存在于肝肝。

      长期低胆固醇饮食血浆胆固醇浓度也只能降低长期低胆固醇饮食血浆胆固醇浓度也只能降低10%-25% 10%-25% 因此,仅靠减少胆固醇的数量不能使血浆因此,仅靠减少胆固醇的数量不能使血浆胆固醇浓度明显降低胆固醇浓度明显降低 •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能能抑制抑制HMGCoAHMGCoA还原酶还原酶的活性,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的活性,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胰岛素胰岛素能能诱导诱导HMGCoAHMGCoA还原酶的合成,增加胆固还原酶的合成,增加胆固醇的合成醇的合成•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可提高提高HMGCoA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增加还原酶的活性,增加胆固醇的合成,还可促进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胆固醇的合成,还可促进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而且转化作用更强因此,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而且转化作用更强因此,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反而降低病人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反而降低 3. 3. 激素的影响激素的影响 四、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化与排泄四、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化与排泄 胆固醇在体内不能被彻底分解为胆固醇在体内不能被彻底分解为COCO2 2和和H H2 2O O,,其代谢去路是转变为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其代谢去路是转变为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素D D3 3。

      一)胆固醇可转变为胆汁酸(一)胆固醇可转变为胆汁酸 (二)胆固醇可转化为类固醇激素(二)胆固醇可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三)胆固醇可转化为维生素(三)胆固醇可转化为维生素D3的前体的前体7-脱氢胆固醇脱氢胆固醇 第四节 血脂与血浆脂蛋白 一、血脂的种类与含量一、血脂的种类与含量定义定义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血脂,包括:甘油,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来源来源 外源性外源性————————从食物中摄取从食物中摄取 内源性内源性————————肝、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肝、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合成后释放入血 正常成人空腹正常成人空腹时血脂血脂组成和含量成和含量 组成成mg/dl mg/dl mmolmmol/L/L空腹空腹时主要来源主要来源脂脂类总量量 400400~~700700甘油三甘油三酯 1010~~1501500.110.11~~1.691.69 肝肝总胆固醇胆固醇 100100~~2502502.592.59~~6.476.47肝肝胆固醇胆固醇酯7070~~2002001.811.81~~5.175.17 游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4040~~70701.031.03~~1.811.81总磷脂磷脂150150~~25025048.4448.44~~80.7380.73肝肝 磷脂磷脂酰胆碱胆碱5050~~20020016.1516.15~~64.6064.60肝肝 磷脂磷脂酰乙醇胺乙醇胺1515~~35354.854.85~~13.013.0肝肝 神神经磷脂磷脂5050~~13013016.1516.15~~42.042.0肝肝游离脂酸游离脂酸5 5~~2020脂肪脂肪组织 (三)影响血脂浓度的因素(三)影响血脂浓度的因素•1、饮食的影响、饮食的影响•2、年龄、性别的影响、年龄、性别的影响•3、职业的影响、职业的影响•4、妊娠的因素的影响、妊娠的因素的影响•5、其他疾病的影响、其他疾病的影响 (四)影响血清胆固醇的因素(四)影响血清胆固醇的因素•1、年龄、性别的影响、年龄、性别的影响•2、食物胆固醇的影响、食物胆固醇的影响•3、职业的影响、职业的影响•4、不饱和脂酸、不饱和脂酸•5、其他疾病的影响、其他疾病的影响 二、血浆脂蛋白二、血浆脂蛋白(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1. 1. 电泳法电泳法 将脂蛋白依次分为:将脂蛋白依次分为:α-α-脂蛋脂蛋白白、、 前前β-β-脂蛋脂蛋白白、、β-β-脂蛋白脂蛋白,,乳糜微粒乳糜微粒+ CM CMβ 前前βα血浆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血浆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 2. 2. 超速离心法(密度法)超速离心法(密度法)乳糜微粒乳糜微粒((CMCM))极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VLDL)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 LDLLDL) 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 HDLHDL)密密度度颗颗粒粒 ( (二二) )血浆脂蛋白的化学组成特点血浆脂蛋白的化学组成特点 主要由主要由蛋白质、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蛋白质、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其酯组成,但不同的脂组成,但不同的脂蛋白的蛋白质和脂类的组蛋白的蛋白质和脂类的组成比例及含量各不相同。

      各种脂蛋白的功能亦不成比例及含量各不相同各种脂蛋白的功能亦不相同 CM VLDL LDL HDL密度密度<<0.950.95~1.0061.006~1.0631.063~1.210组组成成脂脂类类含含TG最多最多,, 80~90%含含TG 50~70%含含胆固醇及其胆固醇及其酯最多,酯最多,40~50%含含脂类脂类50%蛋蛋白白质质最少最少, 1%5~10%20~25%最多,约最多,约50%载脂蛋载脂蛋白组成白组成apoB48、、E AⅠⅠ、、AⅡⅡ AⅣⅣ、、CⅠⅠ CⅡⅡ、、CⅢⅢapoB100、、CⅠⅠ、、CⅡⅡ CⅢⅢ、、 EapoB100apo AⅠⅠ、、 AⅡⅡ血血 浆浆 脂脂 蛋蛋 白白 的的 组组 成成 载脂蛋白载脂蛋白( (apolipoprotein,Apoapolipoprotein,Apo) ) 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 ApoApo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 (1) 结合和转运脂类结合和转运脂类(2) (2) 调节酶活性调节酶活性(3) (3) 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 ApoApo至少有至少有1818种,分为种,分为ApoA(AApoA(AⅠⅠ、、AⅡ) )、、(B(B100100、、B B4848) )、、C(CⅠC(CⅠ、、CⅡCⅡ、CⅢⅢ ) )、、D D、、E E、、F F、、J J及及Apo(aApo(a) )。

      (三)血浆脂蛋白的结构(三)血浆脂蛋白的结构 疏水性较强的疏水性较强的TG及及胆固醇酯胆固醇酯位于位于内核内核具极性及非极性具极性及非极性基团的基团的载脂蛋白载脂蛋白、、磷磷脂脂、、游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以,以单分子层借其非极性单分子层借其非极性疏水基团与内部疏水疏水基团与内部疏水链相联系,极性基团链相联系,极性基团朝外 四、血浆脂蛋白的代谢四、血浆脂蛋白的代谢(一)乳糜微粒((一)乳糜微粒(CMCM))1.1. 合成部位:合成部位:小肠粘膜细胞小肠粘膜细胞 来源来源: : 食物食物2.2. 主要代谢变化主要代谢变化: : 新生新生CMCM从从HDLHDL获得获得ApoCApoC、、E E转变转变为成熟的为成熟的CMCM,,Apo CⅡApo CⅡ激活肝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肝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表面的LPLLPL,从而使,从而使CMCM中的中的TGTG反复水解(反复水解(90%90%以上)以上),表面过多的,表面过多的ApoAApoA、、C C及磷脂、及磷脂、ChCh转移给转移给HDLHDL,并,并从从HDLHDL处接受处接受CECE((CETPCETP协助)。

      成为富含胆固醇酯、协助)成为富含胆固醇酯、apoBapoB4848、、ApoEApoE 的的CMCM残粒 n代谢:代谢:新生新生CM 成熟成熟CM CM残粒残粒 LPL 肝细胞摄取肝细胞摄取((LDL受体相关蛋白受体相关蛋白 ))FFA 外周组织外周组织 血液血液 运输外源性运输外源性TG及胆固醇酯及胆固醇酯•存在于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存在于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使使CM中的中的TG、磷脂、磷脂逐步水解,产生甘油、逐步水解,产生甘油、FAFA及溶血磷脂等及溶血磷脂等LPL(脂蛋白脂肪酶)(脂蛋白脂肪酶)nCM的生理功能:的生理功能: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1.1.合合成成部部位位及及来来源源: : 主主要要是是肝肝脏脏合合成成,,禁禁食食时时小小肠肠粘粘膜膜细细胞胞少少量量肝肝细细胞胞内内的的PLPL、、CECE及及ApoBApoB100100、、E E与新合成的与新合成的TGTG形成新生的形成新生的VLDLVLDL2.2.主要代谢变化主要代谢变化: : 与与CMCM相似从HDLHDL获得获得apoCapoC、、E E转转变为成熟的变为成熟的VLDLVLDL,,Apo CⅡApo CⅡ激活肝外毛细血管内皮激活肝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细胞表面的LPLLPL,从而使,从而使VLDLVLDL中的中的TGTG反复水解,表反复水解,表面过多的面过多的ApoCApoC及及PLPL、、ChCh转移给转移给HDLHDL,并接受,并接受HDLHDL的的CECE((CETPCETP协助)。

      成为富含协助)成为富含ApoB100ApoB100、、E E 的的VLDLVLDL残残粒(旧称中间密度脂蛋白,粒(旧称中间密度脂蛋白,IDLIDL) nVLDL的生理功能:的生理功能:运输内源性运输内源性TG内内源源性性VLDL的的代代谢谢 (三)低密度脂蛋白((三)低密度脂蛋白(LDLLDL))1.1.合合成成部部位位及及来来源源: : 一一部部分分((约约50%50%))由由VLDLVLDL转转变变而而来,一部分是肝脏合成来,一部分是肝脏合成3.3.清清除除方方式式: : LDLLDL的的降降解解主主要要通通过过LDLLDL受受体体途途径径,,其其中中6565%%~~7070%% 血血浆浆LDLLDL是是依依赖赖肝肝脏脏的的LDLLDL受受体体途途径径降解4.4.生生理理功功能能: : 转转运运肝肝脏脏合合成成的的ChCh到到周周围围组组织织亦亦具逆向转运具逆向转运ChCh功能2.2.主要代谢变化主要代谢变化: : 接受接受HDLHDL的的CECE VLDL受体代谢途径:受体代谢途径: (四)高密度脂蛋白((四)高密度脂蛋白(HDLHDL))1. 1. 合成部位:合成部位:肝脏(主);小肠(少)肝脏(主);小肠(少) 来来源源: : 血血中中CMCM、、VLDLVLDL的的GTGT被被LPLLPL降降解解后后脱脱落落 的表面成分亦形成的表面成分亦形成HDLHDL。

      2.2.主要代谢变化主要代谢变化: : 新新生生HDLHDL为为圆圆盘盘状状双双脂脂层层结结构构其其表表面面ApoA1ApoA1激激活活LCATLCAT水水解解卵卵磷磷脂脂,,产产物物溶溶血血磷磷脂脂( (释释放放入入血血) )和和CE(CE(转入转入HDLHDL核心核心) ) 表表面面消消耗耗的的PLPL、、ChCh从从细细胞胞膜膜、、CMCM和和VLDLVLDL处处补补充充, ,随随CECE内内移移HDLHDL变变为为球球状状; ;表表面面ApoCApoC、、E E转转移移至至CMCM、、VLDLVLDL后成为成熟的后成为成熟的HDL3 HDL3 HDL3 HDL3 接接受受ChCh并并酯酯化化内内移移,,还还接接受受CMCM、、VLDLVLDL脂解后的表面成分成为脂解后的表面成分成为HDL2HDL2 HDL 的的 代代 谢谢 主主要要是是参参与与胆胆固固醇醇的的逆逆向向转转运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RCT),,即即将将肝肝外外组组织织细细胞胞内内的的胆胆固固醇醇,,通通过过血血循循环环转转运运到到肝肝,,在在肝肝转化为肝汁酸后排出体外。

      转化为肝汁酸后排出体外HDL是是apo的储存库的储存库nHDL的生理功能:的生理功能: (一)高脂血症与高脂蛋白血症(一)高脂血症与高脂蛋白血症空腹血浆中的脂类水平高于参考值上限者称为空腹血浆中的脂类水平高于参考值上限者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临床常见的有临床常见的有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甘高甘油三酯血症油三酯血症等临床上通常将空腹血浆中一种或几种临床上通常将空腹血浆中一种或几种LPLP含量含量明显升高称明显升高称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蛋白血症五、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五、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 类型型血血浆脂蛋白脂蛋白变化化血脂血脂变化化ⅠⅠ高乳糜微粒血症高乳糜微粒血症 甘油三酯甘油三酯↑↑↑ ↑↑↑ 胆固醇胆固醇↑↑ⅡaⅡa高高ββ脂蛋白血症脂蛋白血症胆固醇胆固醇↑↑↑↑ⅡbⅡb高高β-β-脂蛋白血症,脂蛋白血症, 高前高前β-β-脂蛋白血症脂蛋白血症胆固醇胆固醇↑↑ ↑↑ 甘油三酯甘油三酯↑↑↑↑ⅢⅢ中间密度脂蛋白增加中间密度脂蛋白增加(电泳出现宽(电泳出现宽ββ带)带)胆固醇胆固醇↑↑ ↑↑ 甘油三酯甘油三酯↑↑↑↑ⅣⅣ高前高前β-β-脂蛋白血症脂蛋白血症 甘油三酯甘油三酯↑↑↑↑ⅤⅤ高乳糜微粒血症,高乳糜微粒血症,高前高前β-β-脂蛋白血症脂蛋白血症甘油三酯甘油三酯↑↑↑ ↑↑↑ 胆固醇胆固醇↑↑高脂蛋白血症分型高脂蛋白血症分型 (二)动脉粥样硬化(二)动脉粥样硬化动动脉脉粥粥样样硬硬化化((atherosclerosis,,AS))指指一一类类动动脉脉壁壁的的退退行行性性病病理理变变化化,,是是心心脑脑血血管管疾疾病病的病理基础,的病理基础,发病机理十分复杂。

      发病机理十分复杂 1. LDL和和VLDL具有致具有致AS作用作用•As的的病病理理基基础础之之一一是是大大量量脂脂质质沉沉积积于于动动脉脉内内皮皮下下基基质质,,被被平平滑滑肌肌、、巨巨噬噬细细胞胞等等吞吞噬噬形形成成泡泡沫沫细胞•血浆血浆LDL水平升高往往与水平升高往往与AS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2. HDL具有抗具有抗AS作用作用 血浆血浆HDL浓度与浓度与AS的发生呈负相关的发生呈负相关 ((1)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转运至肝,降低了)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转运至肝,降低了动脉壁胆固醇含量;动脉壁胆固醇含量;((2)抑制)抑制LDL氧化的作用氧化的作用 机制机制:: (三)遗传性缺陷(三)遗传性缺陷已发现已发现脂蛋白代谢关键酶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如LPL及及LCAT,,载脂蛋白如载脂蛋白如apoCⅡ、、B、、E、、AⅠ、、CⅢ,,脂蛋白受脂蛋白受体如体如LDL受体受体等的遗传缺陷,并阐明了某些高脂等的遗传缺陷,并阐明了某些高脂蛋白血症及发病的分子机制蛋白血症及发病的分子机制 •掌握脂肪的动员概念,甘油的代谢掌握脂肪的动员概念,甘油的代谢•掌握脂酸氧化的过程及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掌握脂酸氧化的过程及能量的释放和利用,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掌握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原料、关键酶及胆掌握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原料、关键酶及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变固醇在体内的转变•掌握血脂的概念和组成,血浆脂蛋白的概念、掌握血脂的概念和组成,血浆脂蛋白的概念、分类、组成特点和生理功能分类、组成特点和生理功能•熟悉脂类的生理功能熟悉脂类的生理功能. .•了解脂类的含量与分布,磷脂代谢,胆固醇了解脂类的含量与分布,磷脂代谢,胆固醇的合成过程和调节,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的合成过程和调节,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思考题 •1、名词解释•酮体 血浆脂蛋白 必需脂肪酸 脂肪动员•2、何谓脂肪酸的β-氧化?其过程包括几步?β-氧化的终产物是什么?•3、说出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严重糖尿病人为什么会产生酮症酸中毒?•4、简述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 1.VLDL1.VLDL主要由哪种组织主要由哪种组织( (或器官或器官) )合成合成? ?A. 肾脏B. 肝脏C. 小肠粘膜D. 血液E. 脂肪组织 2.2.在酮体生成过程中,合成乙酰乙酸的直接在酮体生成过程中,合成乙酰乙酸的直接前体是前体是: :A. 乙酰CoA B. 乙酰乙酰CoA C. β-羟丁酸 D. 丙酮E. β-羟基 -β-甲基戊二酸单酰CoA 3.3.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不是脂肪酸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不是脂肪酸ββ- -氧化氧化过程中所需的过程中所需的? ?A. NAD+ B. NADP+ C. CoASH D. FAD E. 肉毒碱 4.4.脂肪酸脂肪酸ββ- -氧化时氧化时, ,不发生的反应是不发生的反应是: :A. 水化 B. 脱水 C. 脱氢 D. 羟基氧化 E. 硫解 5.5.在胞液内进行的代谢途径有在胞液内进行的代谢途径有: :A. 三羧酸循环 B. 氧化磷酸化 C. 丙酮酸羧化D. 脂酸β-氧化 E. 脂酸合成 6.6.酮体包括酮体包括: :A. 草酰乙酸,β-酮丁酸,丙酮 B. 乙酰乙酸,β-羟丁酸, 丙酮酸C. 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D. 乙酰CoA,β-羟丁酸,丙酮E. 草酰乙酸,酮丁酸,β-丙酮酸 7.7.下列磷脂中哪一个含有胆碱下列磷脂中哪一个含有胆碱? ?A. 脑磷脂 B. 卵磷脂 C. 磷脂酰丝氨酸 D. 磷脂酰肌醇 E. 以上均不是。

      8.8.胆固醇不能转化为下列哪种物质胆固醇不能转化为下列哪种物质? ?A. 性激素 B. 糖皮质激素 C. 甲状腺素 D. 胆汁酸 E. 7-脱氢胆固醇 9.9.哪种代谢过程主要在肝脏进行哪种代谢过程主要在肝脏进行: :A. 生物转化 B. 酮体的利用 C. 脂蛋白合成 D. 血清球蛋白合成E. 以上均不是 10.10.体内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原料是体内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原料是 A. 乙酰辅酶A B. 乙酰乙酰辅酶A C. 丙酰辅酶A D. 草酰乙酸 E. 葡萄糖 11. 11. 运输内源性三酰甘油的主要脂蛋白是运输内源性三酰甘油的主要脂蛋白是 A. 乳糜微粒 B. 极低密度脂蛋白 C. 低密度脂蛋白 D. 高密度脂蛋白E. 清蛋白 12. 12. 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脂蛋白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脂蛋白是 A. 乳糜微粒 B. 极低密度脂蛋白 C. 低密度脂蛋白 D. 高密度脂蛋白E. 清蛋白 14.14.逆向转运胆固醇的主要脂蛋白是逆向转运胆固醇的主要脂蛋白是 A. 乳糜微粒 B. 极低密度脂蛋白 C. 低密度脂蛋白 D. 高密度脂蛋白E. 清蛋白 15.15.甘油及糖分解代谢的共同产物是甘油及糖分解代谢的共同产物是 A. HMGCoA B. β-羟丁酸 C. 琥珀酰CoA D. 磷酸二羟丙酮E. β-羟脂酰CoA 16.16.胆固醇和酮体合成的共同中间产物是胆固醇和酮体合成的共同中间产物是 A. HMGCoA B. β-羟丁酸 C. 琥珀酰CoA D. 磷酸二羟丙酮E. β-羟脂酰CoA 17.17.合成胆固醇的关键酶是合成胆固醇的关键酶是 A. 乙酰CoA羧化酶 B. HMGCoA还原酶 C. HMGCoA合成酶D. HMGCoA裂解酶 E. 乙酰乙酰硫激酶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