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旅顺博物馆藏康熙青花云龙纹洗口兽耳瓶刍议.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9541046
  • 上传时间:2022-03-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0.47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旅顺博物馆藏康熙青花云龙纹洗口兽耳瓶刍议                    王 梅“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秾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这是清《陶雅》一书对康熙青花瓷器的赞誉之句而康熙民窑瓷器“造型之众,规格品种之多,难以数计,与明代宣德、嘉靖、万历三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开清一代造型的先河”[1]始建于1917年的旅顺博物馆,在经历了日本建馆、苏联接管、中国政府管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淀,收藏有不少价值很高的康熙民窑青花瓷器,青花云龙纹洗口兽耳瓶便为其中之一洗口兽耳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器型,关于其定名有多种不同称谓因其装香之用,也叫做“香筒”;又因形似西藏喇嘛教所用号筒,故又称作“号筒樽”,亦为佛前供器[2]关于供器的解释,叶耿瑾先生认为,“凡是宗教信徒所购买,并用以施舍、供养及庄严于神灵的器皿就应称之为供器”佛前供器中较常见的主要有香炉、净水碗、花瓶及烛台等,其中以香炉的数量最多而作为佛前供器的另一种特殊器型——洗口兽耳瓶,著录与所见的数量都不及前者在目前所见著录的书籍中,仅在清顺治时期之前的器型中有所论述,康熙朝以后著录极少,且也被有的学者认为此种器形是顺治时期特有[3]。

      所以说,如果要确切解决这种器型的年代,除了要“度其同类器型的微异,审其图案纹饰的师承,查其胎釉、圈足的特征”外,最为理想可靠的是依据明确纪年款的瓷器作为蓝本,以此确定其相对的年代无独有偶,旅顺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集供养款与纪年款于一身的康熙时期的云龙纹兽耳瓶或许能解决这一困惑 这件在馆藏旧帐上定名为“青花鬼首双耳长颈尊”的瓷器,上个世纪60年代征购于大连文物商店从目前掌握和已发]表的资料来看,此种器型的年代均为顺治时期,而旅顺博物馆馆藏的这件为康熙晚期它的出现,无疑对我们认识和了解顺治与康熙时期洗口兽耳瓶这一器型嬗变提供了最佳的实物借鉴笔者通过比对顺治、康熙时期的器型并试图寻其演变规律的同时,认为这件康熙时期的青花云龙纹洗口兽耳瓶,不仅能充实史料所载不足,同时可为那些尚未有明确纪年的康熙晚期瓷器提供年代界定的依据,具有一定的借鉴及参考价值一、 云龙纹洗口兽耳瓶其他所藏为比对方便,现择选其他所藏云龙纹兽耳瓶引录如下: 1. 广东省博物馆藏顺治青花洗口双兽耳龙纹瓶(图一)高45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15厘米该器胎体厚重,底釉白中闪青,青花翠蓝浓艳但有晕散现象洗口呈墩式碗状,颈部饰双兽耳,长颈上窄向下渐粗,溜肩长腹,下部外撇,平砂广底。

      口沿下画倒垂莲瓣纹,颈部画朵云纹和江崖海水,腹部画海水云气龙纹云纹留白边,龙矫健凶猛,留白边的大麟片整个画面以渲染平涂画法为主,笔画随意有力,画面较丰满2. 辽宁省博物馆藏顺治青花云龙纹双耳尊[4](图二)高46厘米,腹径13.6厘米洗口,斜直颈,桥形耳,直腹,内圈足外撇,平底无釉盘口上饰青花锯齿纹,肩部饰云气纹,腹部饰云龙纹,流云层次分明,似有忽隐忽现之感腹部饰云龙三现纹,为顺治时期典型的纹饰颈部有青花楷书“信士赵雯潘理王运隆张克锦仝敬”供奉款3. 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藏顺治五彩云龙洗口兽耳瓶[5]4. 顺治青花云龙纹号筒樽(图三,《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顺治康熙》著录)高49.2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16厘米器型高大,敦厚稳重,惟颈部兽耳已残5. 清顺治青花云龙洗口兽耳瓶2002年4月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品高46厘米,直口呈墩式瓶状,颈部饰双兽耳,丰肩收腹,足部外撇通体绘如意头、云鹤、云龙三组纹饰,画意粗犷豪放6. 顺治青花云龙纹香筒[6]2件(图四,《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著录) 高49.1厘米,口径10.7厘米,底颈18厘米口呈墩式碗状,唇面宽平,颈部对饰首耳,长颈渐收,溜肩,收腹,足外撇,平砂广底。

      通身白釉闪青,青花装饰:口沿饰如意云头焦叶纹;颈部绘有海水江崖和云纹杂宝,并有楷书“供奉平谷县城南东高村临泉寺弟子徐刚供”纪事款;腹部绘片云龙纹二、 旅顺博物馆藏康熙青花云龙纹洗口兽耳瓶分析该器高50.2厘米,口径12.1厘米,底径18.3厘米,腹颈18.2厘米(图五)直口呈墩式碗状,口沿施酱黄釉,颈部饰对称双兽耳,长颈向下渐收呈溜肩长腹,近足处微外撇,平砂广底,底足有弦纹胎釉结合紧密,通身青花装饰,釉面青白口沿下绘三组对称如意形云纹,云纹勾线填色并留白颈部在两兽耳间前后各绘一“海水江崖纹”,隙地以火焰纹相辅,一侧以青花楷书竖写“武清县老米店仁寿庵供奉康熙五十三年冬月众姓弟子喜助”四行供养款腹部主题纹饰与颈部纹饰遥相呼应,腹中绘一曲身的四爪行龙,张嘴獠牙,两眼圆瞪,直视前方,须发竖立,吐舌,头大身细,四爪前伸追逐一飘动的火珠,周围在翻滚留白的浪花及极富动感的“海水江崖纹”的衬托下,行龙显得更加灵活,矫健有力 此器在绘画技法上,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图案布局巧妙合理,尤其是瓶颈上的海水江崖与腹部的龙纹上下呼应,将民窑这一洒脱流畅、粗犷豪放的质朴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大,根据大量遗留的康熙青花传世品及有明确纪年的干支纪年款,各自所具不同风貌和特点。

      历时六十一年的康熙瓷器,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胎体厚重,釉面肥厚呈青白色;中期胎体洁白坚致,釉面结合紧密,色调清新明快,浓淡相染;晚期胎质坚致,釉面纯净滋润,呈色不稳,有晕散有鉴于此,考查馆藏,笔者认为,该器具有康熙晚]期特点:胎质坚致,略有杂质;青花灰暗,多有晕散,釉面青白;兽耳瓶器底有明显的弦纹痕和点点黑疵康熙五十三年”为1714年查考瓷器上的供养款的铭文得知,“武清县”为古旧县名,清属顺天府,1973年划归天津市从上述几件清顺治青花兽耳瓶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器型、釉色、布局方式等方面,与本馆这件康熙时期的青花兽耳瓶的风格,既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又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1. 器型器型从整体来看区别不是很大,口都呈墩式碗状,长颈渐收,溜肩,收腹,足外撇,平砂广底但若仔细比对,尚存有一些异同:顺治器略小一些,康熙器略微高大粗壮器颈上双兽耳,顺治呈桥形附于颈的两侧,中间的孔呈椭圆形而康熙器则是贴塑在颈部,中间仅留有一小圆孔另外,口与颈连接处的线条,顺治器也比康熙器显得圆润秀美2. 纹饰云纹:康熙器物上的云头纹为如意形,造型不及顺治时圆润,特别是如意形云头的层次较多,画法勾线填色并留白,但留白不到云脚,与顺治留白到云脚明显不同[7]。

      海水纹:顺治水波纹构图平淡,多为半圆形,勾线填色留白,绘画略粗,康熙水波纹为鱼鳞状排列,缺乏生动的气韵此外,康熙的海水江崖纹在绘画上比较特别,往往在耸立的波涛山石两边绘中间留白的圆形水珠,并随山形而浮动龙纹:顺治时期,龙体粗壮而有生气,上下毛发竖立,龇牙咧嘴,眼球爆出民窑龙高大雄壮,以顿捺皴点手法渲染游龙,浮云翻腾,团龙身被云遮挡一部分,使身体分为几段,故称“云龙三现”[8]上述几件顺治器所表现的纹饰正是如此而康熙的龙纹却没有“云从龙”之感,龙纹头大,身较细,以云龙纹及海水龙描绘得最为神气,龙身翻转卷曲,气韵生动,气势凶猛[9]通过比对研究,笔者还发现顺治朝与康熙朝最明显的区别,还在于碗与颈的连接处纹饰不同,顺治朝都有两道弦纹,而康熙朝却简化省略3. 釉色顺治朝,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蓝三种,而蓝中泛灰和发暗的多是庙宇供器[10]康熙早期与顺治朝没什么太多变化,中期始使用云南的“珠明料”,呈色鲜蓝青翠,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晚期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但作为这种特殊的佛前供器,其呈色却与顺治朝有些相似之处,这也可能是直接受顺治供器的影响三、 洗口兽耳瓶的特征1. 供养款供养款是指刻划或书写于宗教信徒定烧,施舍给寺观中的供器上的款识。

      叶耿瑾先生在《瓷质供器发展历程初探》中研究,供奉的思想观念始于南北朝时期,“从现存器物来看,带供养款的供器最早出现于五代,仅见于越窑青瓷入明以后,供养款的供器数量增多,尤以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最为常见清代景德镇瓷器上的供养款以顺治、康熙时最为多见雍正款书写供养款的瓷器较少见[11]上述洗口兽耳瓶中,有供养款的居多,这一点表明,在供奉供器上写有一些求福、求顺、求诸事如意之类的祈愿类文字,是信士们表示虔信程度的一种方式供养款器物的款识,大多题在器物的口沿、颈部或腹部的开光内,而作为特殊器型的云龙纹兽耳瓶,其铭文以楷书分行竖写,书写位置仅题于两兽耳之间的颈处 2. 海水云龙纹海水云龙纹是明清两代比较盛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就上述几件供器而言,其表现的主题纹饰基本上离不开它的范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供器的洗口兽耳瓶,其纹饰又有一定的共性,即器上的云龙纹又常常伴随着海水江崖纹并存这种现象不仅在上列的其中六件器物中(另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的顺治五彩云龙洗口兽耳瓶不详)有所表现,同时也屡见于其他元明清时期的供器例如,原藏于英国戴维特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五彩云龙纹大瓶[12]及顺治青花云龙纹带座净水碗[13]等,虽然这些分属于不同时代的器物,同一题材所绘的时代风格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有同一共性,就是多数供器上面都同时绘有海水江崖与云龙纹。

      这种寓意为江山社稷永固的纹饰,反映了古人对同一吉祥纹饰的崇拜虔诚心理四、 青花云龙纹兽耳瓶器研究的重要性从以上的研究,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1. 口沿施酱黄釉器多见于佛前供器口沿施酱黄釉虽然出现于明代早期,流行于明代晚期至清顺治,但在康熙中晚期仍然看到,尤其多见于佛前供器我们从馆藏的这件器物可以得到证明,此外,以此作佐证的还见于康熙五十八年“青龙二龙戏珠纹钵式炉”[14]及上述康熙四十三年青花云龙纹炉等2. 青花洗口兽耳龙纹瓶,这种器型作为民间的佛前供器流行于顺治时期,但并非是顺治时期所特有的器型,在康熙晚期仍然出现,馆藏这件器物的出现使上述传统观点得以纠正3. 作为佛前供器,除了胎体厚重,釉面青白,青花呈不同程度灰暗色调这些共同点外,题材上多以海水江崖纹为主题纹饰,是其另一共同点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民间希望神佑,祈求国泰民安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统治者以兴庙崇佛来安抚民心施行的一种政治手段4. 本馆所藏之器其青花色调、 绘画技法、胎釉及造型等特征,明显可作为鉴定康熙晚期民窑青花的标准器5. 有供养款的瓷器在清康熙晚期出现很少,而作为器上有供养铭文的就更具有研究价值此器既有纪年款——“康熙五十三年”,又书有地名及庙宇名称——“武清县老米店仁寿庵”,为记录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及历史发展等提供诸多的信息。

      [1][2][5]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3] 黄静《顺治青花器漫谈》,《收藏与拍卖》2005年第3期[4]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鉴赏集》⑥,明青瓷器鉴定,辽宁人民出版社[6] 《中国古陶瓷艺术》,元明清釉下彩,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7] 铁源《明清瓷器纹饰鉴定·景物纹饰卷》,华龄出版社,2002年4月[8] 马希桂《中国青花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9] 冯小琦、陈润民《明清青花瓷器——故宫博物院藏瓷赏析》,文物出版社,2000年6月[10][13] 陈润民《清宫藏景德镇顺治青花》,《文物天地》,2004年12月[11] 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1月[12] 梦斋主人《形秀色丽——元明清双耳瓶选析及其嬗变》,香港《收藏界》,2009年2月[14] 铁源《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顺治康熙》,朝华出版社,2005年5月作者工作单位:旅顺博物馆)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