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doc
3页《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贺兰三中 张龙举【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赏析写景的句子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一、 情景导入,怡情激趣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二、反复诵读,体味文意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要求:1、自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听读: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准读音、停顿和节奏3、齐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出句读和文言文的韵味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重点词语如“户” 、“欣然”、“念”、“步”等词语试译下列文句: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1、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苏轼夜里难眠,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寻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2、 文本中是如何描摹月色的?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析写景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景物的描写手法,写出了月的什么特点?a比喻运用传神b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四、探究交流,感受作者之情1)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触景生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
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明确:闲人——闲情雅致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份闲情雅致五、致敬苏轼,领悟人生真谛豁达乐观,面对生活!小结本文以清新淡雅之笔,写出了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和作者的闲情雅致,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写意画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2、默写课文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叙事:寺庭步月写景:月色皎洁抒情:豁达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