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侯银匠》-高中语文汪曾祺小说散文鉴赏集锦.docx
13页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侯银匠》《侯银匠》读完了,沉吟之余,我颇感醇香满口,余韵袅袅在短短一篇小说中,作者信手拈来日常事,略加点缀便成篇,结构简易而不简单,文笔平实而自有情致汪曾祺,可谓写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圣手高人啊有人说,汪曾祺是一壶极品工夫茶,须慢慢斟酌,悠悠品咂,方能体味出其中滋味,信夫《侯银匠》是从一首儿歌入手的——白果子树,开白花,南面来了小亲家亲家亲家你请坐,你家女儿不成个货叫你家女儿开开门,指着大门骂门神叫你家女儿扫扫地,拿着笤帚舞把戏儿歌即是民谣,从儿歌写起,别有一番风味,其作用当然首先在于“起兴”,“起兴”者,乃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里是用儿歌引出了侯家故事,对侯菊的出场起到了呼唤作用;而儿歌中的女儿粗野颟顸,狂放不羁,难比侯菊之精明能干,出类拔萃,这里就对侯菊起了反衬作用,可谓一石三鸟啊侯银匠实在是位能干的工匠啊,他“一天就这样丁丁笃笃地敲,戴着一副老花镜”,不仅如此,他还很有经济头脑,颇善算计,“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他把自己的这一基因优势,遗传给了女儿,这就为后文侯菊巧手绘轿子,带着花轿出嫁,从而在经济上不输于两位嫂子,先暗伏了一笔侯银匠早年丧妻,实乃人生之不幸,但这又为侯菊之早熟,小小年纪,就扫地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支撑家庭,创设了一个背景,于是正面描写了侯菊之早熟能干。
同时,作者还侧面描写了侯菊一笔——“街坊四邻都很羡慕侯银匠有这么个好女儿,有的女孩子躲懒贪玩,妈妈就会骂一句:‘你看人家侯菊!’”,就以女孩子的躲懒贪玩侧面映衬了侯菊之能干说到谈婚论嫁,侯菊更是胸有丘壑,满腹韬略啊当她知道自己的未婚夫是陆家粮行老三时,心里很乐意,嘴上却不说乐意,而是说“爹作主”,作者笔端一抖,就以这个细节描写,使得笔下侯菊,如浮雕般凸现,这写尽一个女孩子又高兴又羞怯的神态啊在对待嫁妆上,她更是毫不含糊,要知道,自己老子就是个银匠啊,可她对银饰却“连正眼都不看”,她有自己的微妙想法,她对爹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都是有钱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不说自己喜欢金饰,却说这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这侯银匠只得“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是啊,《春秋》有微词,史家多曲笔,苦什么,甜什么,只有这侯银匠心里明白啊,于是,作者神余言外,笔端狡狯地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任尔驰骋,任尔领悟,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容量甜什么呢,侯银匠当然为有这么个能干懂事的女儿而高兴;或许他还想到了以后的日子里,小两口恩恩爱爱,甜甜蜜蜜,小日子越过越好;或许还为自己的晚年能托上女儿的福,成为“啃嫩”一族而高兴;苦什么呢,首先就是,自己自鸣得意、终生仰仗的手艺,女儿竟不喜欢,这颇有点让人有点失落啊;其次由女儿之出嫁,自然回想到了和妻子那曾经的甜美,而今斯人已邈,随风而逝,能不让人满腹怅惘么;第三,他还可能想到女儿的精明巧言,机杼在胸,女大外向,胳膊肘子向外翻,并由此而联想到自己从此孤身一人,晚景悲凉,不禁悲从中来,呜呼,苦啊。
闲话少叙,再说侯菊侯菊确实是个能干的姑娘,也是个手巧的姑娘啊,这表现在她改妆花轿上,你看她一天到晚,飞针走线,绣了丹风朝阳,绣了流苏走水,绣了八仙庆寿,还做了两条金龙,眼睛乌黑闪亮,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这为她再次赢得了街坊邻居的一致口碑和不胜钦敬,这是写尽侯菊之巧,当然也是侧面映衬侯银匠之巧了,就让读者就想到了前面写侯银匠之能干、侯菊之能干;另外,也为侯菊出嫁后之能干,做了必要的铺垫,“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软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各人吃菜爱咸爱淡也都不同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一个盘子里炒出不同味道的菜”几处文字,正如草中之蛇,于彼见头,于此见尾;又如空中之龙,彼处见首,此处见爪,均是遥遥照应啊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坐着自己手制的花轿出嫁了,鞭炮一响,老银匠倏然泪下,这里写尽人生晚境之悲凉,并再次设置空白,点燃读者再创造的干薪,使得作品内涵得到大大扩展和延伸,呜呼,侯银匠从此空巢独守,孑然一身矣侯菊走了,带走了侯银匠的所有欢乐和人生希望,他就像掉了魂,有时他以为女儿还在身边,就大声喊菊子,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这是无奈的笑,辛酸的笑,是比哭都难受的笑。
女儿有时也回来看看他,但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走了,是啊,陆家一天也离不开她啊,侯菊之能干,让侯银匠又是骄傲,又是心酸,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啊,这是好事呢,还是坏事,世上的事情就这么让人难以说的清,道的明侯菊乘坐的轿子,就留在了侯家,这就照应了前文侯菊之巧手绘轿,同时这轿子让她月月有进项,还有她的金首饰,均不输与两位嫂子,可见侯菊之精明,这均是作者用心处侯菊从小训练有素,出嫁后更是出类拔萃、矫矫不群,两位嫂子自然难与比肩,于是她当之无愧的赢得了公婆的赏识与信赖,于是钥匙在手,唾手荣登当家少奶奶之尊位小说对侯菊的两位嫂子,只作简单一笔——“大嫂子、二嫂子好吃懒做,饭摆上桌,拿碗盛了就吃,连洗菜剥葱,涮锅、刷碗都不管”,这假对侯菊起了反衬之用,每看到此,我常作如下设想,不知两位大嫂子,该如何面对这位人中之凤的小妯娌呢,是羡慕嫉妒恨呢,还是自卑无奈,甘拜下风呢,窃以为,当一个人遇到了禀赋过人的对手时,如果你觉得不能战胜他,最好是与人为善,方能免遭攻击,两位嫂子,我说对不对啊情节渐近结尾,小说峰回路转,天外兀然飞来奇笔,作者用了两句唐诗作结束,“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捉摸、文不对题,作者自己也是这么说的。
然而,窃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圣手妙文,它让人感到是那么的恰如其分,绝非溢美之词你想啊,侯银匠是一个工匠,不识字无学问,这文不对题,就正契合了他的文化档次;其次,这两句唐诗氤氲着一层空荡荡、湿漉漉的莫名哀愁,正是侯菊出嫁后侯银匠空家独守的落寞感受啊,这里作者不求形似,唯求神似,乃是极天才的一笔;第三,小说以儿歌开始,以诗句结尾,在结构上也达到了前后呼应,遥相呼应啊呜呼,这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瞬点睛,精神全出,这句不恰当的诗句堪称是斫丑石为美玉,化腐朽为神奇,汪曾祺,高人也,你不服么另外,这篇小说题目为《侯银匠》,而小说的内容多写侯菊,谁是主要人物呢,这让人有些费解啊对此,我想到了很多我首先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中所写甄士隐嫡妻封氏,曹雪芹赋予她“情性贤淑,深明大义”的性格,脂砚斋点评是“八字正是写日后之香菱,见其根源不凡”,而写到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脂砚斋再次点批“总写香菱根基,原与十二钗无异”这里写甄士隐夫妇,乃是为写日后之香菱,是对香菱的侧面映衬,预先铺垫啊其次我想起了《左忠毅公逸事》,题目曰《左忠毅公逸事》,而文章仅前半部写左光斗,后半部则写史可法。
窃以为,写史可法,是从侧面映衬左光斗,因为是左光斗教育了史可法,因而写史可法可丰满左光斗的形象,续写左光斗的功业,史可法正是左公辉煌伟大人格的长长影子啊《侯银匠》之写侯菊,也是为了写侯银匠,从血缘上看,侯菊是侯银匠生命之延续,从人格上看,侯菊为人深受乃父之影响,写侯菊正是对侯银匠的侧面映衬,是为了丰满侯银匠的形象总之,《侯银匠》没有重彩浓墨,没有隽言妙语,不耍花枪,不尚修饰,通篇无惊人之举,无骇人之言,其耐人寻味处,全在于一个自然,正所谓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语言变瑰奇,又如吴敬梓之写周进——“直书其事,不加论断,而是非立见”,正是同一机杼啊附:侯银匠白果子树,开白花,南面来了小亲家亲家亲家你请坐,你家女儿不成个货叫你家女儿开开门,指着大门骂门神叫你家女儿扫扫地,拿着笤帚舞把戏……侯银匠店是个不大点的小银匠店从上到下,老板、工匠、伙计,就他一个人他用一把灯草浸在油盏里,又用一个弯头的吹管把银子烧软,然后用一个小锤子在一个铜模子或一个小铁砧上丁丁笃笃敲打一气,就敲出各种银首饰麻花银锈,头帽上钉的银罗汉、银链子、发蓝簪子、点翠簪子……侯银匠一天就这样丁丁笃笃地敲,戴着一副老花镜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
有人要租,三天前订好,到时候就由轿夫抬走等新娘拜了堂,再把空轿抬回来这顶花轿平常就停在屏门前的廊檐上,一进侯银匠家的门槛就看得见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一个什么道理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他这个女儿很能干在别的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梳妆打扮,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她小名叫菊子,上学之后学名叫侯菊街坊四邻都很羡慕侯银匠有这么个好女儿,有的女孩子躲懒贪玩,妈妈就会骂一句:“你看人家侯菊!”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总是说:“孩子还小,孩子还小!”千挑选万挑选,侯银匠看定了一家这家姓陆,是开粮行的弟兄三个,老大老二都已经娶了亲,说的是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他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教过我英文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对这个女婿是中意的侯菊十六那年下了小定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侯银匠早点把事办了三天一催,五天一催陆家老三倒不着急,着急的是老人陆家的大儿媳妇,二儿媳妇进门后都没有生养,陆老头子想三媳妇早进陆家门,他好早一点抱孙子。
三天一催,五天一催,候菊有点不耐烦说:“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侯银匠拿出一堆银首饰叫菊子自己挑,菊子连正眼都不看,说:“我都不要!你那些银首饰都过了时现在只有乡下人才戴银镯子、点翠簪子,我往哪儿戴,我又不梳髻!你那些银五半半现在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用的!”侯银匠明白了,女儿是想金的他搜罗了一点金子给女儿打了一对秋叶形的耳坠、一条链子、一个五钱重的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都是有钱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廊檐下的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要这顶花轿?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这是紫檀木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轿顶绣了丹风朝阳,轿顶下一圈鹅黄丝线流苏走水走水”这词儿想得真是美妙,轿子一抬起来,流苏随轿夫脚步轻轻地摆动起伏,真像是水在走四边的帏子上绣的是八仙庆寿最出色的是轿前的一对飘带,是“纳锦”的纳”的是两条金龙,金龙的眼珠是用桂圆核剪破了钉上去的(得好些桂元才能得出四只眼睛),看起来乌黑闪亮。
他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连声称赞:“菊子姑娘的手真巧,也想得好!”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这顶簇崭新的花轿就停在陆家的廊檐上侯菊有侯菊的打算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大嫂子娘家有田有地,她的嫁妆是全堂红木、压箱底一张田契,这是她的陪嫁二嫂子娘家是开糖坊的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她把花轿出租全城还有别家出租花轿,但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花轿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迎桌抽屉里这是她的私房钱,她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她对新婚的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起来大嫂子、二嫂子好吃懒做,饭摆上桌,拿碗盛了就吃,连洗菜剥葱,涮锅、刷碗都不管陆家人多,众口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