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生态环境.docx
19页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概念的提出“文化生态”并不是全新的理论概念,早在20世纪初西方人类学、民俗学研究里已提出相关理论,代表人物是斯图尔德(Julian H.Steward)斯图尔德关注人类与自然、地域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很大程度上是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果;人类为适应环境衍生出不同的生产方式制度、文化习俗和信仰[1]国内学者对“文化生态”理论也不陌生,运用相关理论的民俗学及人类学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其中一些研究还提出了“文化环”、“文化链条”、“文化场域”等新概念,丰富了“文化生态”理论的内容和视野[2]概括而言,人类学及民俗学等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即个别文化形态、生活文化乃至传统信仰、公众仪式、庆典都是通过人与不同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互动作用孕育而成的,而且需要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才能延续和传承不论是西北的民歌,还是藏族人半牧半耕的生活风俗,陕西、陕北的民间剪纸、皮影乃至安徽的傩仪,如果脱离大漠草牧的自然生活环境或黄土高原的苍凉,或者如果乡镇农村被摧毁、宗族社群的生活及其活动场域遭到破坏,传统文化技艺及其活动将难以延续也就是说,“文化生态”是所有文化活动必备的有机条件。
[3]除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城市为依托并以城市居民为消费主体的生产、传播和营销活动[4]人类学、民俗学提出的“文化生态”概念过去较少被应用到城市文化的分析,因此,如何通过“文化生态”概念,分析城市空间、生态系统、文化构成与产业的互动关系,如何理解“文化生态”这个概念的内涵,这些问题对探讨文化环境的构成十分重要,也为探讨文化产业需要怎样的文化环境才能健康发展,提供了思考的路径为进一步阐述“文化生态”的构成和作用,我们需要对文化产业的运作及其特质进行分析,以把握文化产业的生存环境和运作逻辑本文把上述内容概括称为“文化产业系统”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文化资源丰富,而文化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如能通过科学系统的鉴别,予以分类、整理并就其开发价值进行评估,加上创造性的转化就能产生经济价值,将成为文化产业的无穷无尽的再生性资源[5]这种观点有些过于简单化文化资源进入文化产业系统的同时也受到文化产业系统的限制文化产业系统讲求利润极大化和不同程度的市场化,因此,并非所有有“文化价值”的资源都能获得平等的机会进入产业系统,并一定是有利可图的因此,被文化产业系统吸纳的文化资源,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如套用较正面的话语,文化资源要通过再造和转化的过程才能适应文化产业系统的需求。
事实上,不少文化资源就是因为未能适应文化产业环境而被忽略或受到破坏所以,文化产业系统与“文化资源”并非同义,认识两者的差别和互补性将有助我们了解文化产业系统的局限,以及文化生态系统如何更好地促进前者的发展第二节 文化产业系统的特色和局限文化产业的不同部门几乎都具备依托个别媒体的属性,[6]例如音像影像媒体包括电影、电视、广播电台、音乐;印刷媒体包括书籍、报纸、杂志、漫画等不同种类的出版物;数字媒体虽然依托新的载体如互联网、个人计算机或其他终端器(如MP3播放器),但它的业务内容事实上具交叉属性,即它的领域既有来自新开发的网络游戏、彩铃等形式,也包含部分印刷、音像媒体的数字版本(漫画或数字音乐就是最好的例子)文化产业不同部门的结构和运作是多样化的下文尝试从总体上把握文化产业系统的特点,并通过“全国性的核心文化生产”、“边缘文化生产”及“地方文化生产”三个类型来分析文化产业生产系统的普遍特点(见表3-1),[7]探讨文化产业生产系统与都市文化的关系表3-1 文化生产系统的分类和属性表3-1以三类文化生产类型对文化产业生产系统的特点进行分类全国性的核心文化”指文化产业组织的生产模式以面向大众市场、争取庞大的受众群为经营目标,并通过各种营销方式和企业集团化等多种路径扩大产业的市场影响力。
文化产品要产生全国性的影响力并且成为主流的消费品或服务,有两个必备的前提:首先,文化产品内容能够引起受众的趣味或引发共同的经验和想像(即创造需求),表现手法易于接受;其次,需要通过一个或多个传播渠道,来促进产品的流通近年来电影业的发展就体现了这一点我国电影业近五年发展迅速,影片产量大增以故事片为例,2003年为140部,2006年增加到330部,总体产量不断提升;同时,民营企业、合资企业进入制片、放映等产业链条,电影生产体制日趋企业化;此外,2006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已跃升26亿元,较2003年10亿元票房收入增加160%,体现了经济规模的高速增长2007年,全国电影市场突破33亿元,电影产量多达400多部,有评论以“中国电影长线牛市的时代已经来临”形容内地电影市场突破性的发展[8]我国电影业改革的另一焦点是改造电影院线,通过鼓励民企、外资投资建造新影院达到增加电影银幕的目的,同时允许成立院线,创造更具规模的放映业2001年以来的电影业改革成效无疑是显著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衍生了“全国性核心文化生产系统”特殊的生态大量电影作品涌现,各类影片都要挤进有限的放映渠道,这导致电影制片人、发行商、放映商不得不以庞大的投资来吸引主流受众的兴趣,也促使他们以“商业元素”、“收回投资成本”、“市场考虑”、“观众趣味”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筛选电影。
其结果是,只有少数国产电影获得发行商和放映商垂青有幸在电影院放映,出现了少数主流电影抢占大部分电影票房的现象[9]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每12万人才有1个电影银幕(美国是每30人有1个银幕),这说明我国人均银幕比例明显偏低,同时也预示影院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可以通过增加银幕数目,提供更多影片放映渠道,以容纳更多样化的电影作品但以为增加银幕数目就能让更多的电影上映是过于乐观的想法全国性核心文化产品”的经营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尽可能扩大销售渠道、以收回投资成本和扩大利润出于这种考虑,影院经营商总是将放映渠道留给被认为最具商业价值、观众最容易接受的类型电影,因此,增加银幕其结果很可能沦为服务大片的渠道,却并不利于引入更多样化或小众趣味的电影商业化和市场竞争,往往与鼓励创新、文化多样性、文化保护和传承等理念背道而驰过去几年我国电影业出现“走大片”的趋向,出现如《英雄》、《无极》、《夜宴》等叫座不叫好的电影,把小众电影几乎挤进绝路,这说明,过度产业化存在着很大的负面效应对此,我们没有必要过分苛求,这是全国性核心文化生产系统的特点,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有观点认为,2007年的大片已找到观众的关注点,让中国大片类型更丰富了,有利于中国电影朝多类型化的道路发展;但这种观点仅适用于大片类型化、多样化发展,难改全国性文化生产系统持续边缘化中小型电影和小众趣味的格局。
[10]“边缘文化生产系统”指满足分众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边缘文化生产”针对的是具个别趣味的受众群体,例如以白领女性为受众的生活杂志,以电影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和儿童为对象的书刊,或为特定地区提供电视、电台广播的省市级影视和音乐频道,等等这些媒体的产品虽然也通过全国发行、销售网络进行传播,但其产品的文化内容更多是适应特定受众群体的趣味和社会经济背景的需要以书籍出版和期刊为例2005年我国出版社共573家,全国共出版图书222473种,总印数64.6亿册;期刊9468种,平均期印数为16286册从出版量来说,1994年我国图书品种进入10万种大关,2000年14.3万种,2003年19万种,到2005年已增至22.2万种,图书品种增加的速度十分迅速[11]目前,我国出版业除印刷业完全开放外,图书分销、图书进出口及出版领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准入限制但民营文化企业通过成立工作室创作新书种,并与持有书号的出版社建立了各种合作关系因此,民营文化企业还是能通过一定的路径进入书籍出版业从书籍分销的环节来看,据统计,民企经营的书店已占零售市场的半壁江山,并与公有制发行集团经营的连锁书店展开竞争这说明,书籍出版、分销业在体制改革和民企进入市场的拉动作用下,正在朝着市场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图书市场呈现出市场化和多样化与“边缘文化生产系统”并存的产业生态图书市场受众与教育水平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状况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图书是满足受众趣味和阅读需求的产品以图书阅读率及平均阅读量来衡量,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个人月均总收入在1500元或以上的人群是目标受众[12]怎样向这群受众促销图书产品至关重要,上述受众是出版社重点争取对象图书业的盈利点在销量要扩大销量,就要形成阅读兴趣相近、庞大的阅读群体,而不是分散的受众读者所以,目前出版商应对图书市场的策略,并不是鼓励作者(也包括出版社本身)开拓更多样化和创新的内容,去进行市场冒险,而是紧跟市场热点一旦某类图书成功开拓阅读群,出版社或从事图书创作的工作室便大量开发同类产品如《狼图腾》销售旺盛,于是引发多轮以“狼”为题材的同类图书;《正说清朝十二帝》获得近30万册销量,引来大批帝王将相的故事;《谁动了我的奶酪》获得成功,同样也催生大量“奶酪”产品,据估计有23种之多![13]近年来叙说儒家思想的读物市场反应良好,也就催生更多的普及教育的书籍,等等以上是要说明,即使参与图书开发的国有出版社和民间工作室众多(仅北京估计就有工作室过千家),但出版社和工作室均倾向生产和出版已被市场证明成功的书种,而不是开发更多样化的阅读兴趣。
这一点从1999~2005年文学类图书的稀缺品种调查结果可获得进一步的验证[14]近些年,参与调查的读者均表示“纪实报告”(又称报告文学)、“民间文学”、“戏剧”是前三位稀缺的书种;这类书种由于读者群过于狭窄,形成了长期稀缺的状态出版社为了降低市场风险,要求创作人带资出版,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也增加了个体创作者创作填补市场稀缺、另辟新书种的压力此外,无论是国有和民企图书零售点,出于商业操作的考虑,店内有限的展架均要留给畅销书,宝贵的库存空间也容不下销量有限的书籍,故此书店要求出版者提高退书比例,甚至把滞销的图书悉数退回成为业内惯例而新书展示的期限也愈来愈短,因此,新作品一旦在短期内不能吸引读者就要退下来,这种产业生态也不利于创新第三类文化生产系统是“地方(都市)文化”,它的属性与“全国性的核心文化”和“边缘文化”生产系统有极大的差异地方文化生产系统”有非常鲜明的地缘、社区和本土特色,其概念十分广泛,包含地方性表演艺术、演出、地方音乐、诗歌、节庆活动以及各种工艺创作和视觉艺术作品在北美、欧洲等地,地方都市文化是整体文化生态重要的一环,众多文化形态如爵士乐、乡村音乐、摇滚乐、新锐剧场、传统工艺、地方庆典等文化活动最初也是由部分社群或与社区紧密的文化生产者和组织者倡议的。
它们的活动能量极强,并且能够在一定地区内形成核心的受众群体地方文化可以是营利或非营利的;其中一部分往往能够被“核心文化”和“边缘文化”生产系统所吸纳,形成生产组织和传播渠道更规范、影响力更广泛的文化产品,当代音乐中的爵士乐和摇滚乐、百老汇戏剧等,都是典型的案例地方文化往往不一定依循市场规律运作恰好相反,不少地方文化生产的目的是非营利的;“街头彩绘”(graffiti)、“街舞”(hip-hop)等类型的文化,是源于街头小众的文化活动,是参与者的个体创作,最初很难谈得上市场化或商业操作,直至这些活动受主流媒介如地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垂青,这类文化活动才进入舞蹈表演、服装业以至时尚精品等商业领域我国的文化资源丰富,而地方文化正是文化资源的“活载体”,地方戏曲以往是城镇、乡村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随着现代化和城市环境的变迁,支撑地方戏曲发展的经济生态如戏班组织、传统文娱方式等已日趋衰微,但代之而起的是艺术组织、艺术院校、剧团等演艺组织,它们往往充当地方戏曲传承者的角色,现代媒体包括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