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心理学重点.doc
10页第一章 导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一、神经解剖学知识1、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3、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4、 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5、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6、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7、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8、 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9、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10、 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11、 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12、 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它将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底丘脑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13、 中脑、桥脑和延脑统称脑干,它的腹侧由脊髓与大脑之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传递神经信息其中最大的一束是下行纤维-皮质脊髓束,又称维体束它主要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脑干的背腹之间称被盖,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纤维中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神经细胞组成,即脑干网状结构,其上下行纤维弥散性投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14、 小脑位于桥脑与延脑的背侧,其结构与大脑相似,外层是灰质,内层是白质,在白质的深部也有4对核,称之为中央核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二、神经细胞的基本知识1、 经典神经生理学通过实验分析的方法证明,脑活动是反射性的,每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该反射的反射弧是由传入、传出和中枢3个部分组成机体的先天本能行为以遗传上确定的反射弧为基础,是同一种属共存的特异非条件反射活动与此不同,后天习得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本能行为基础上,由暂时联系的机制而形成的条件反射2、 无论是非条件反射还是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即扩散与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3、 抑制分为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两大类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超限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
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超限抑制和外抑制都是先天的非条件抑制过程;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和条件抑制,都是条件抑制4、 脑电图:大脑直流电背景上的自发交流电变化,经100万倍放大以后所得到的记录曲线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到的脑电图多以8-13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要成分,故将其称为基本节律或α波如果这时突然受到刺激或内心激动起来,则脑电图的α波就会立即消失,为14-30次/秒的快波(β波)所取代5、 利用微电极技术对细胞电活动进行记录,是细胞神经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资料表明,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换言之,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6、 “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7、 神经递质:由轴突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他们兴奋或抑制感受细胞活动,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
8、 神经调质并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而是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其发生作用的距离比神经递质大,但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能与同类神经递质相同,也可能与神经递质完全不同突触后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三、 学科体系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认知过程、意向过程和人格人格、意向过程比认知过程更为复杂;而在认知过程中,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比感知觉过程更为复杂当代生理心理学对一些简单心理过程的认识总是比对复杂心理过程认识的更清楚些,积累的科学事实多些因此,本书对简单心理过程谈论的细微些,章节纲目清楚些,而对越复杂高层次的心理过程,就越讨论得粗浅而概括本书对感知觉、注意、学习、记忆等层次较低的感性认识过程依次逐章讨论,对语言、思维、情感、动机、意向、意志和人格等过程只用较短的篇幅加以讨论此外,为了对各种心理过程生理机制深刻理解,本书在许多章节都引用了一些医学问题因此,有一些疾病的基本知识,也是学好生理心理学的前提 第二章 感觉(选择、填空、名词解释、问答)1、特异感觉系统和非特异感觉系统各种特异感觉系统向大脑皮层的上行通路均发出许多侧支达脑干被盖部的网状结构,再由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网状上行和下行纤维,向大脑皮层广泛弥散性地投射,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水平,也向感觉乃至运动系统弥散投射,以便对各种感受刺激均可给出适度的反映。
许多特异的专一感觉系统和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共同实现着对外部刺激或事物属性的感受功能2、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各种特异感觉系统 有自己的适宜刺激,对其感受阈值最低,即对其感受最灵敏3、感受器的适应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率下降,感受阈值增高,这种现象称感受器的适应4、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视觉、听觉、味觉、躯体感觉1、眼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这种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前者将外部刺激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激发视网膜上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光感受功能,产生是感觉信息2、眼睛的随意运动有哪几种方式?它的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得到最清楚的视觉3、 非随意的眼动微颤的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 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注视,其持续时间约在150-400毫秒之间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动;事实上此时眼睛发生快速微颤微颤运动保证视网膜不断变换感受细胞对注视目标进行反映,从而克服了每个光感受细胞由于适应机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 4、颜色视觉信息的光生物化学基础 光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视杆细胞之中,是产生明暗视觉信息的基础颜色视觉的光生物化学基础在于视锥细胞内的视蛋白结构不同 5、视网膜上有哪几种细胞?排列方式?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色素上皮层,由色素细胞组成,由此产生和储存一些光化学物质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从外向内依次为视感受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足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是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关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
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由视感受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形成神经信息传递的垂直联系;由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在垂直联系之间进行横向联系,1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视感受单位视网膜中央凹附近的视感受单位较小,而周边部分视网膜的感受单位较大6、视觉的传导通路:始于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其细胞轴突构成视神经,末梢止于外侧膝状体来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左右交叉到对侧外侧膝状体;而来自两眼颞侧的视神经,不发生交叉投射到同侧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经视放射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V1),继而与二级(V2)、三级(V3)和四级(V4)等次级视皮层发生联系V1区与简单视感觉有关,V2区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V4区主要与颜色觉有关7、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皮层神经元感受野有什么不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呈现同心圆式,其中心区和周边区之间总是拮抗的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与神经节细胞基本相似,形成中心区和周边区相互拮抗的同心圆式的感受野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复杂型感受野较简单型大,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看成是由直线型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也可以看成是大量简单型皮层细胞同时兴奋而造成的;超复杂型感受野的反应特性与复杂型相似,但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长方形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
总之,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8、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9、人能听到频谱大约为20—16000赫兹的各种声波,对400—1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物理声学分析声音的频率、振幅或声压以及复合声的频谱;心理声学考虑到这些参数与人类主观听觉间的关系,则提出相应的参数是音高、音强和音色10、听觉通路:耳蜗核-内侧膝状体,由内侧膝状体将听觉信息传送到颞叶的初级听皮层(41区)和次级听皮层(21区,22区,42区)11、关于内耳音高编码问题的两种方式为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12、生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有两种基本方式:锁相-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