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的 实例.docx
5页1. “刀妃革命”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后,派兵将溥仪赶出皇宫文绣1925年3月5日随溥仪到天津居住, 正当文绣在天津静园无法生活下去时,文绣的远房表姐夫毓璋的女儿玉芬来到文绣身边当玉芬得知文绣婚姻不幸、处 境悲惨时,立刻坦诚地对文绣说:“现今是中华民国时代,法律上写着男女平等,而溥仪早已被撵出皇宫,是平民一个, 不是什么‘皇上'了,他也得守法,平等待人你应该请个律师,写状子,控告他虐待妻子,同他离婚,另外索要抚养费 就是玉芬这一席话,使文绣决意要同溥仪离婚,争取人身自由权利[5]1931年8月25日,文珊来到静园午后3时左右,文珊对溥仪说,她姐姐心情郁闷,她想陪姐姐一起出去散散 心溥仪勉强答应,令一名太监跟随她们出去文绣乘车离开静园大门后,即指令司机将汽车开往天津民国饭店,下车后住进了37号房间,随即正告太监赵长 庆:“你先自个儿回去吧赵太监不解其意,文绣拿出一封早已写好的信件,要赵长庆交给溥仪,并转告说:“文绣要向 法院控告皇上,决定同他离婚[5]赵太监回到静园如实禀报后,溥仪当即慌神了,急忙命下人赶去民国饭店,一定要把文绣追回来可是文绣与文 珊早已有准备,快速离开了民国饭店,转移到非常同情文绣遭遇、家境富有的张姓寡妇所提供的花园洋房里。
通过玉芬 和文珊出面跑动,文绣聘请了张绍曾、张士骏、李洪岳三位律师,向法院提出诉状:“控告溥仪虐待文绣,使其不堪忍受 溥仪生理有病,同居九年,未得一幸决意离婚,索要个人日常所用衣物和赡养费50万元[5]对于文绣的控告,溥仪极端恐惧,认为这太有伤皇室的脸面,也大失“皇上”的身份了当时又是溥仪与日本人密 切勾结,幻想得其助力,完成复辟王业的关键时刻,这时距离1931年“九一八”事变尚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京津两地的各 类报纸,纷纷登载文绣要同溥仪打官司、闹离婚的报道,说什么这是皇妃革命”,而且支持文绣者极多,大家奔走宣扬, 终使溥仪处于极端尴尬的境地[5]溥仪无奈之下,也聘请了林棨、林廷琛两位律师,全权代理他同文绣的调解工作1931年10月22日,在林棨、 林廷琛的天津律师事务所里,有文绣出席及其三位律师在场,溥仪与文绣双双同意,并签订了离婚协议书,共三条:• 一、离婚后,溥仪付给文绣生活费5.5万元•二、允许文绣带走穿用的衣服和日用品•三、文绣回北平母亲家生活后,不得做出有损溥仪声誉的事情协议共四份,溥仪与他的律师各执有一份协议,文绣与她的律师也各执有一份文绣的族兄文绮为此写了一封信,并将之登在报上指责她:“顷闻汝将与逊帝请求离异,不胜骇诧。
此等事件,岂 我守旧人家所可行者?我家受清室厚恩二百余载,我祖我宗四代官至一品且漫云逊帝对汝并无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 在汝亦应耐死忍受,以报清室之恩今竟出此,吾妹吾妹,汝实糊涂万分,荒谬万分矣!’而文绣也不甘示弱地回了一封信给文绮:“妹与兄不同父,不同祖,素无来往,妹入宫九载未曾与兄相见一次,今 我兄竟肯以族兄关系,不顾中华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及三百二十五条之规定,而在各报纸上公然教妹耐死又公然 诽谤三妹,如此忠勇殊堪钦佩惟妹所受祖宗遗训,以守法为立身之本:如为清朝民,即守清朝法;如为民国民,即守 民国法逊帝前被逐出宫,曾声明不愿为民国国民,故妹袖藏利剪,预备随逊帝殉清嗣因逊帝来津,做民国国民一分 子,妹又岂敢不随?既为民国国民,自应遵守民国法律查民国宪法第六条,民国国民无男女、种族、宗教、阶级之区 别,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妹因九年独居,未受过平等待遇,故委托律师商榷别居办法,此不过要求逊帝根据民国法律施 以人道之待遇,不使父母遗体受法外凌辱致死而已不料我族兄竟一再诬妹逃亡也、离异也、诈财也、违背祖宗遗训也、 被一般小人所骗也、为他人作拍卖品也……种种自残之语不一而足,岂知妹不堪在和解未破裂以前不能说出之苦,委托 律师要求受人道待遇,终必受法律之保护。
若吾兄教人耐死,系犯公诉罪检察官见报,恐有检举之危险理合函请我 兄嗣后多读法律书,向谨言慎行上作工夫,以免触犯民国法律,是为至盼这封义正辞严的回信,和“皇妃与皇帝离婚"一事传开后,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刀妃革命"淑妃文绣的妹妹文珊, 是她家族中唯 位支持她与溥仪离婚的人[5]在经过两个月的双方律师签字和谈的结果是;淑妃文绣和溥仪皇帝完全断绝关系,溥仪必须支付五万五千银元作 为赡养费,而文绣终身不得再嫁,双方互不损害名誉2. 李超之死一个普通女生之死,何以“小题大做”,进而演变成学界的公共事件?1919年11月25日,星期二下午1点,胡适终于开始动笔写作《李超传》李超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 3 个月前病逝于法国医院 女学生体弱死于肺病,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稀罕的是,这桩普通的死亡事件竟然演变成了公共事件,全国知晓 李超其人女生死后不久,胡适收到一包李超生前的书信,是朋友为她清理遗物时发现的这些信稿已被李超的朋友分类编辑 过,他们希望北大教授胡适对这位女学生的不幸辞世写点什么,以便在追悼会上宣读分发读了李超的书信,胡适产生了为这个女子作传的想法从11月12日起,他几次三番将“作《李超传》 ”的计划写在 自己的日程表上,但动笔却一拖再拖,直到追悼会前5天,终于一气呵成。
李超是广西梧州金紫庄人,父母双亡,姊妹3 个父有一妾,李超是跟随她长大的李家是一个大家,家产不菲, 但女儿均无继承权,所以过继了一个侄儿,继承香火李超到 20 岁时,在家中的处境开始艰难起来因为过继的嗣兄才是家产的真正继承人,才有权支配家产李超的 两个姐姐都已出嫁,嗣兄也已结婚,为了早日尽享家产,嗣兄最怕李超读书不嫁,还要靠家产生活也正应了他们的担心,这个倔强的妹子偏不肯早早出嫁,要用家中银钱供自己读书求学于是,李超成了哥嫂的眼 中钉其时,李超的教育程度已不算低她幼年随做官的胞叔识字, 10 岁后接受家塾教育,学习经史,民国初年就读于梧 州女子师范,毕业后于 1915 年和同伴组织了一个女子国文专修馆, 1 年后解散家庭生活的烦闷,使李超产生了去外地求学的想法1918年6月,李超只身来到北京, 9月入女高师旁听,后改为 正科生,第二年冬天被校医院确诊为肺病,先入首善医院调养,濒危时转入法国医院,于1 9 1 9年8月1 6日下午病逝胡适为可怜女子作传 李超死时二十三四岁据李超同乡的记述,在北京的短短一年间,特别是从生病到去世期间,李超“时露抑郁”,同 学同乡都“莫知其故”胡适认为,李超病由心生, “她本来体质不强,又事事不能如她的心愿,故容易致病”。
至于“抑郁” 的原因,胡适给出的解释是:学费胡适认为, “旧家庭的黑暗,历历都可想见”,李超外出求学的重要动机,是避免高压的婚姻但在胡适看来,李超 的问题,首先是家庭财产继承制度导致的经济问题,家中有钱却无法支配,使她一直在殚精竭虑地四处借款所以胡适 说,李超的根本问题,就是女子不能算为后嗣的大问题《李超传》主要是围绕李超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利益组织材料嗣兄百般阻挠李超离家,在信中以乡间惯例、乡党 非议等理由威吓,被胡适称为“高压的家族制度之一篇绝妙口供”,背后的用心却是财产的考虑李超病死后,丧事由同 乡料理,棺材一直停在北京一座破庙里不知如何处置,而其兄来信却说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更加揭示了经济利益 视野下家庭成员的残忍面目胡适替这个“可怜女子作传,竟做了六七千字,要算中国传记里一篇长传”胡适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工夫,为这个素 不相识的女子作传呢?胡适自己的解释是, “因为她的一生遭遇可以用做无量数中国女子的写照,可以用做中国家庭制度 的研究资料,可以用做研究中国女子问题的起点,可以算做中国女权史上的一个重要牺牲者 ” 名流齐聚追悼会追悼会的发起,后来成了女高师和北京大学的共同行动,进而成为北京学界的一个公共事件。
发起人名单中,有蔡 元培、胡适、李大钊等知名学者,有罗家伦、康白情、张国焘、黄日葵等北大学生,也有女界名流吴弱男等当时正在北大就读的邓中夏,以“大壑”为笔名,为长沙《大公报》撰写了《李超女士追悼会纪略》的报道他在报 道中说:“先前李超的为人,没人晓得后来死了,她的书信给她的朋友瞧见了,才惊骇起来,发起追悼会,京里一般有 思想的人,更为注意 ”追悼会于11月 30日下午,在女高师如期举行会场坐得满满的,男女来宾千余人会场前方摆放着李超留短发、 穿学生装的遗像,像框上方是蔡元培的手书横幅'不可夺志”胡适写的《李超传》,也在会场上散发蔡元培、蒋梦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梁漱溟等社会名流均到场发表演说邓中夏描述他们的演说是,“均淋 漓尽致,全场感动,满座恻然,无不叹旧家庭之残暴,表同情于奋斗之女青年 ”胡适和梁漱溟等人主要着眼于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问题胡适谴责了女子不能继承财产和有女不为有后的男尊女 卑制度梁漱溟认为,问题在于妇女的自身觉悟他在追悼会的演讲中说,“现在重要在怎么使妇女界感觉她们自身种种 问题,有了迫切的要求,自然会寻觅路子去解决 ”蔡元培、朱执信等人则从李超之死,广泛讨论女子教育问题。
为了解决女子上学的经费问题,蔡元培提出,个人的 所有财产都不该承袭,都要归国家,做教育经费,因为承袭财产是资产阶级保存自己财产的一种方式如果遗产归公, 不仅像李超这样的人不会死,那些做苦工的穷女人,也可以受到应有的教育他从这个角度提出了实行“各尽所能,各取 所需”的公则到会的男女青年学生也纷纷发表演说邓中夏采写的报道说,北大学生黄日葵等多人, “均极沉痛”其中以女高师 国文部的两位女同学的演说,最为引人注目:“李女士受家庭专制之苦,如此其烈,而未向同学道过只字者,全以女士尚 有两种旧观念未能打破,即‘家丑不能外扬'与‘以穷困为耻'之观念是也吾辈女青年对于旧家庭之压迫,不可再抱家丑不 外扬之陈腐观念,宜即宣于大众……”的确,在整个事件中,李超本人是沉默的一个远离家乡的弱女子,告贷无门,而且碍于自尊又不愿家丑外扬,贫 病交加,被迫而死但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妇女的觉醒,在风起云涌的妇女报刊中,揭露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和批判 旧家庭的声音日隆,女性在报刊上揭发家庭罪恶的文章甚至成了一种类型这次追悼会收到挽联约千余副,其中蔡元培的挽联是:求学者如此其难,愿在校诸君,勿辜负好机会;守钱虏害事 非浅,舍生计革命,不能开新纪元。
追悼会从下午两点一直开到 5 点,实际上成了妇女问题的演讲大会 ★(本文参考了杨念群《新史学》第一卷、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彭明《五四运动史》、袁伟时 《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萃与解读》、曹伯言《胡适日记全编(三)》以及相关老报纸3. 毛泽东剖析“赵五贞自杀事件”1919年11月14日,湖南长沙发生了一起女子自杀事件:南阳街眼镜店老板赵海楼之女赵五贞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 用剃刀自杀于出嫁的花轿内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青年毛泽东也立即作出反应他首先让刚刚加入新民学会 的周南女校学生李思安等去调查,然后自己动手就此事发表评论,在湖南《大公报》、《女界钟》等报刊上连续发表了 十篇文章这十篇文章或是围绕赵五贞自杀事件本身进行现象描述、原因分析,或是由此阐发关于女子自立、婚姻自由 等问题的观点,进而对这一事件及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一、引出话题,对自杀事件的发生给予高度关注11月16日,也就是赵五贞自杀后的第三天,毛泽东即在《大公 报》上发表文章对这一事件予以控诉毛泽东当时已经受到新思想的深刻影响,有这样的社会敏感度,当然也在情理之 中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以消除性别歧视,争 取男女平等为目标的女性主义思潮逐渐在中国得以传播,几千年来束缚奴役女子的封建观念开始受到冲击作为积极倡 导妇女解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