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加薪=收入下降+加薪令人揪心!经验交流.doc
8页教师加薪=收入下降+加薪 令人揪心! - 经验交流 - xxx年5月底,酝酿已久的广州海珠区某中小学新一轮教师加薪方案终于出台了.教师会议上,当校长解释了方案的有关做法后,老师们都面面相视,身为一份子的我,心,无疑是从半空跌下了深谷.会后,办公室炸开了锅,老师们都愤愤不平,抵触方案的情绪如同乌云笼罩着办公室,老师们脸上无不挂着凝重与失望.显然,这加薪确实不是一件令人喜闻乐见的事情.会议上,校长说:"根据区关于中小学教师加薪方案的政策,也就是二七精神,06年的1月到8月开始补发津贴,退休的小学高级教师每人每月800元,退休的小学一级教师每人每月500元.但是在职的教师在分配上有所不同.从今以后,我们的收入主要是以下几大块,一是政府每月发放的工资,小学高级教师每月2000元,小学一级教师每月1600元.二是区政府每月的岗位补助,也就是本次的加薪,人均1000元,但是这1000元并不是每人落实的,其中有一部分是进行二次分配.每人每月能拿到的是400元,剩下的600元则要进行二次分配.拿出其中的60%,即480元按工龄,职称,职务等条件进行分配.其中底线为300元,校长取得的上限是1200元.这样做的实际上是遵循了多劳多得的原则,希望老师们能承担更多的工作.其余的120元则累计到学期末进行奖金发放.除此以外,四大节日发放的4500以及年终的节支奖金1020,双粮补贴1200也是我们的收入组成.这样平均计算后,我们学校老师每月的收入基本上没有多大的下降.可能有的老师会比以前少几十元,有的老师会比以前多几十元,但从总体上去考虑的话,老师们的月均收入是与以前持平的."经过加薪1000元后,在职老师们的收入却没有实际上的大幅增加,反而担心不能与以前"持平".而退休教师的收入竟然比在职的收入要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看来,这笔帐,我们还是要算一算!在加薪之前,学校通过开办班以及饭堂的收入有自己的创收金额,教师们可从中获得一定的劳务性津贴.例如我校老师每看管孩子们一天中午的午休可得15元.每上一节班可得20元.按一个月看管午休20次,每周2次班计算,一个月下来,老师可得约400元的劳务性津贴.由于学校有创收,因此学校便有资金发放奖金,如我校在加薪前可每人每月得400元的奖金.因此,像我这样的一级教师每月税前收入如下:1600(工资)+400(学校奖金)+400(劳务津贴)+200(岗位津贴)=约2600元,小学高级税前教师则是:2000+400(学校奖金)+400(劳务津贴)+200(岗位津贴)=3000元.自2022年起,海珠区所有中小学的创收要归入海珠区财政厅进行管理.每月上缴的总数额的20%可作返回学校作学校建设使用.这就意味着学校再没有财政能力给老师们发月度奖金了.而根据"二七"加薪方案,以后老师们的劳务性创收也将全部上缴,即而被所谓的1000元加薪所取代.如是算,小学一级教师每月收入为:1600(基本工资)+400(区加薪确保落实的津贴)+300(二次分配后的底线收入)=2300元,小学高级教师每月收入如下:2000+400(区加薪确保落实的津贴)+300(二次分配后的底线收入)=2700元,这样非但没有所谓的"加薪",反而是"减"掉了老师们的收入.如果把四大节日,年终的节支奖金1020以及双粮补贴1200元的总额除以12个月的平均值加到这上面,则小学一级教师每月收入约为2800元,小学高级教师的收入约为3200元,与加薪前比较,则只是多了300元左右.这与方案所宣扬的"加薪1000元"相去甚远.广州市政府在执行"为教师加薪"的政策之前,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要加薪,必须要整改教师队伍"的前提条件.因此,在2022学年上学期的寒假,各区中小学都利用了寒假的时间进行了人员编制的整改,根据市给出的24比1编制(即每24个学生配1位教师)进行裁减教师.荔湾区某重点小学在整改的过程中,老师们纷纷出奇谋,在竞岗的过程中,除了演讲,有的还载歌载舞,有的演出小品,有的弹奏乐器,充分显示自己的"一专多能",以保全自己的教席.残酷的竞争现实面前,老师们可谓挖空心思,充分展示自我,但同时,师道尊严也就一败涂地了!整改过后,学校的人员出现严重不足,但是课程不变之下,老师惟有增加工作量.例如我校,由于整改后语文科虽然出现了人员不足,但无法引入教师,因此,一位语文教师就要从原来任教1个教学班的语文改为承担2个教学班的语文教学.每位教师都要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的语文教师除了任教语文外兼任美术,品德与生活学科,有的数学教师除了任教数学外还兼任计算机,综合实践学科等;这样的"一主带两专"的现象在小学尤为普遍.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外,教师们还要承担各种各样的如组织春游,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等的社会性工作.为了"加薪",老师们就得"加辛"了.然而,国家教育部颁定的中小学学生与教师的比例编制为19:1(即每19位学生配1位老师).广州作为全国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为了这样"名过其实"地给教师加薪,这24:1比例编制的改革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必要性呢加薪所激发的矛盾种种虽然海珠区此次的加薪还没实行,但是从方案下达后的教师预计收入可预见,实行加薪以后,整个海珠区教育系统内将出现种种不可避免的矛盾,对教师队伍以及海珠教育有重大的影响.根据方案,退休人员实行全额补助.这样计算,退休小学高级教师的月收入为:2300+800=3100元.退休小学一级教师月收入为:2000+500=2500.(未含四大节日津贴等)即均比在职教师实际月收入(未含四大节日津贴等)的2700,2300高出几百元.用当今老师流行的话概括为:"不做的比工作的日子过得好."根据方案,在职教师的月奖金要实行二次分配.根据方案给出的指标,校长一级在二次分配中最高可得"480*2.5"的奖金,而一般教师最低得480元中的300元,即有180元补助给其他人员.这"最高"与"最低"相差了900元.教师的工作是无形的,从早上分发早餐到晚上班后的备课,批改作业等均难以用时间,数量等形式去进行量化.要进行二次分配,必定要制定分配准则,但无论是工龄,职称,职务还是教学成绩对于教师们都是有失公允的,这些因素都存在着客观差异,如是评定则造成了学校内"同工不同筹"甚至"按职分配"的现象出现.这样与方案以"按劳分配"促教师积极性的初衷相去甚远了.在职教师与退休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校内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将对教师队伍以及海珠教育造成什么的影响呢 由于方案仍未实施,我们还没有实例可进行评定.但方案下达后,教师们的议论纷纷扬扬,从他们的话里或许我们可以看出些端儿.某市一级中学的欧老师这样说到:"前任校长预计今年会批准我和另外一位老师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提前退休,于是在上一年多招了一个语文老师.而新的校长接任后没有批准我的退休申请,希望学校有更多的人手,结果根据编制,我们学校语文学科就超编.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师获得了新校长的批准在今年的4月退休了,而我仍要留校继续任教.根据这样的加薪方案,她退休后的收入比我还高,我的心里就十分不平衡.看在职的,年轻的老师当班主任什么的,她们精力比我好,当然承担的社会工作就比我多,我只在学校勤勤恳恳地教学,这样我就只能拿最低保障的奖金,我是连自己应有那份都没有拿全啊!但是我年轻的时候也为学校做过巨大的贡献啊,人的事业总是从低到高再走下坡路的呀.为什么在我精力不足的时候,就要受这样的待遇呢 更何况,教育局是以每位教师的名义去向国家拿钱的,以我的名义去拿800元,但是发给我的时候却不足800,要我分一大部分给其他人,这不是剥削吗 我心里极不平衡!"此外,由于学校的创收途径不同,学校之间的服务创收差距十分明显,海珠区东部地区的小学明显收入不足,有的学校连教师每月200元的奖金也不能支付,而海珠区西部的小学收入比较稳定,学校每月能支付每位教师300~500元的奖金.区教育局为了全区中小学教师收入均衡,作了以下统筹:学校的服务创收从05年起悉数上缴区财政局,再由区财政局返还一部分给学校当作教学资金.学校没有了这些服务性创收,学校便不能自行发放奖金,教师的收入则全由区去统筹发放,学校间教师收入则达至平衡.这样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中也折射出许多问题,受到教师们的质疑.首先,这些创收是教师们通过看托管,上班这些劳务性服务获得的,这样把教师们的劳动所得悉数收去,只返还一小部分给学校当作教育基金,根据"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这样的做法具有科学性吗 教师们参与劳务的积极性无疑是受重创的.既然没有"多劳多得",小学教师为什么中午不休息而要额外去照看孩子的午休呢 为了不引起社会影响,强制小学中午开办饭堂和午休管理,教师们被迫去看管,心不甘情不愿的,能向谁要看管质量呢 欧老师对于学校周末组织的班教学是这样看的:"我为什么要这么积极去他们(学生)呢 收到的费不是我拿的,而是上缴上面(区财政局)的,我说最好大家都不要办这样的班,要穷就一块穷!"其二,我国的教育从来就不是产业,学校不是工厂,服务性创收不过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这些收入不是教师主要收入.教师收入的提高还是要靠政府去解决.东部小学教师待遇的问题应该由政府去负责,而不应该由其他学校去承担.弟弟没粮吃,妈妈从哥哥碗里掏,兄弟俩能解饥,却因吃不饱而落得个发育不良!第三,海珠区内有70多间某中小学,从这些学校收取的创收除去返还的30%,剩下的数额还是巨大的.那么这些资金区政府用于何处呢 这些资金的运用,由谁去监管呢 教育收取应用于教育,而这些钱虽是从学校上缴,但是却是教师劳动所得,本质上并不属于教育收取.因此,无论这些钱是用于何处,除却教师福利的用途,都体现了政府把教育产业化,把学校工厂化了,这样,教育就变成了一只长期会下"金蛋"的母鸡.第 页 共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