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东西方隐私权的差异.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300315776
  • 上传时间:2022-05-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6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浅谈东西方隐私权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隐私权的差异 黄昏力作 在中国,好多人都留神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打招呼时都会问:“你吃了饭没有?”“你到哪里去?”在交谈中,人们都迫切的想知道对方的一切,包括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由此来表现对人的关切;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这些问题恰恰是禁忌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私事,与谈话人无关而且还会认为你进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由此可见,东西方对隐私权的熟悉存在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隐私权的起源进展、内容、现状和造成差异的理由等四个方面对其举行分析 一、隐私权的起源与进展 隐私权是近几年才为大家所熟谙的概念,但是即便在西方,隐私权这一概念的展现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890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布兰蒂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隐私权》的文章,并在该文中使用了“隐私权”一词,被公认为隐私权概念的首次展现养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美国先后于1970年制定了《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教导及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等。

      随后,其他国家也开头相继在立法中养护隐私权在法国,1978年通过了一项有关资料处理的法律规定:资料的处理不得损害个人身份、私人生活以及个人和公众的自由在德国,二战以后,由于新宪法确立了一般人格权,从而隐私权也逐步确立了其地位德国一般采判例的形式养护隐私权,其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典第12条、第823条、第824条、第825条和宪法第1条、第2条此外也制定了一些单行法规,如1977年公布的《联邦数据养护法》等隐私权的养护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受到关注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扰,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也规定:“刑事审判理应公开举行,但为了养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判 我国民法从不供认隐私权到确认隐私权体验了曲折进展过程,到今天已经明确确认其为概括人格权 在1949年之后的长时间里,我国没有养护精神性人格权的法律,当然也不采用隐私权的概念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关于隐私权养护的立法和司法,概括起来大体体验了四个阶段1)法律空白时期1986年制定《民法通那么》,第一次规定了精神性人格权,规定了姓名权、 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但没有规定 隐私权。

      2)间接养护时期1988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实施《关于贯彻执行若干 问题的观法(试行)》,其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确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199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对医疗卫生单位擅自公开患者患有性病等病情致使患者名誉权受到损害的,规定应当认定为 侵害名誉权这些司法解释表达的,都是为了补充隐私权立法缺乏,而建立的隐私权间接养护方式用这种间接养护方式养护隐私权是不全面的,它只能养护私人活 动中的片面隐私利益,不能养护私人信息和私人空间等其他隐私利益3)直接养护时期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3月10日公布《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对于侵害隐私利益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苦求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救济这是我国对隐私权的养护,从间接养护方式转向 直接养护方式的转折点,尽管还没有直接供认隐私权就是一个人格权,但已经变更了过去的间接养护方法,用直接养护方法养护隐私利益4)确认隐私权时期2022年8月28日,立法机关修正《妇女权益保障法》,在第42条明确规定:“妇女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受法律养护”。

      尽管这一条 文是在规定妇女的人身权利,但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规定隐私权是概括人格权,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就是正式确认隐私权是独立的人格权 目前,我国立法机关正在制定中国民法典,在已经起草的民法典人格权法编中,已经明确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其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以及个人生活平静都属于隐私权养护的范围假设这一规定最终写进民法典中,那么我国关于隐私权的法律养护制度就将最终得到完善 由此我们可以察觉,在中国,隐私权的历史真的很短,所以隐私权在中国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国外,人们对隐私权的维权意识也不是那么强中国近年来逐步引入了西方国家隐私权这一概念,历经数年隐私权法律意识有所增,,但总的来看还是处于对比低的水平,主要状况如下:公民隐私权自我养护法律意识淡薄,中国的隐私权法律传统没有西方国家兴隆,公民的隐私权养护法律观念不是很强,一般层面的公民还不领会什么是隐私权,对隐私权主体权利的隐秘权、利用权、维护权和支配权一知半解,也就无从涉及法律养护,当自己的隐私权遭到进犯时依旧没有觉察 二、隐私权的内容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平静与私人信息机要依法受到养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 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抉择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根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平静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养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三、隐私权的现状 从现阶段我国的立法处境来看,我国在隐私权养护方面,仅仅供给了有限的、间接的隐私养护,与国外相比,远不能达成供给有效养护的程度 我国的《民法通那么》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获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著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养护,遏止用欺凌、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那么〉若干问题的观法(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欺凌、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确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未成年人养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9条规定:“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养护遏止用欺凌、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 我国的现状说明,对个人隐私的界定是不领会的。

      虽然人人都在谈隐私,但在概念上是有差异的,此隐私非彼隐私;此外,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国外不同,风俗习惯差异很大,在外国人眼里属于隐私的资料,在国人眼中是饭后的闲谈碎语的佐料 我国目前既缺乏较为完善的、直接的隐私权养护法,不能模范我们的政府、组织、机构、企业的行为;我们的组织、企业又没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再加上大片面国民的隐私养护观念普遍淡薄,或者说一些人甚至没有隐私的概念我国的隐私养护现状不容乐观 在西方,德国在根本法一般人格权原那么指导下的隐私权宪法养护美国宪法隐私权的养护不仅仅涉及私人的私生活选择和抉择,更是与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息息相关,对个人权利的养护也不是十足的来自于政府的现实之需同样会构成对隐私权养护时衡量的因素所以,在美国宪法隐私权养护的概括实践中,最高法院要衡量诸多利益,多数处境卜是具有妥协性和折衷性的 这些国家的宪法不管其实际效果如何,但当时在制定时,是力争纳入西方国家宪法的精华,尤其是尽最大可能表示了人权养护的宪法特征,所以,可以说对比实时地表达了新兴隐私权的宪法养护的要求,其规定不仅包含人格尊严、天性 自由进展、住宅不受进犯、通讯机要等内容,还纳入了确定的电子数据隐私养护的内容,但是其规定还是零散的,把隐私权的养护与隐私权的概括内容的养护并列规定,当然,由于这些国家在转型期,宪法养护的实效性并不强,宪法的规定离实际的运作还有确定的距离,所以对隐私权的宪法养护的实践操作阅历很少,模范与现实的冲突并没有显现出来,但由此可以看出,转型期宪法对新兴人权包括隐私权宪法养护要求的回应。

      四、造成东西方隐私权差异的理由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传统的价值观,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 这套价值观能够扶助人们区分美与丑、良善与邪恶,这构成了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模范在价值观念体系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分别是中西文化的精华,是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关键所在 1.集体主义导致的隐私观 在集体主义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人重视群体的统一和谐,追求随遇而安,“要跟着党走”,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这种长期以来的价值取向导致中国人在隐私方面的表达形式便必然是群体隐私群体隐私还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与天性,因而个体隐私那么退居其次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受到西方或多或少的影响, 好多人也在呼吁要争取个人自由和空间,维护个人隐私,但集体主义依旧是其主流价值观 2.个人主义导致的隐私观 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个人主义,个人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成进犯的中国人提倡的“随遇而安”被西方人看做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作为个人主义的直接产物——隐私权,在个人主义取向的社会中被看做是合法的、合理的,是人们的最高需求。

      西方人分外提防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容许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容许让别人干预隐私一般包括个人信息、个人私事和个人领域 五、总结 文章通过对隐私研究现状、概念及学理探讨的介绍,并通过 进一步分析导致中西隐私观差异的文化根源, 证领略认为中国人不看重隐私观的观点是错误的中国人在隐私上集中表现为群体隐私,西方人那么表现为个人隐私隐私在跨文化交流中导致的文化冲突已屡见不鲜在充分了解中西隐私观和树立正确的隐私观的前提下,跨文化交流无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8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