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高中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鲁教版必修1.doc
7页2022年高中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鲁教版必修1【从容说课】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之后,将视角放在地球自身,进一步学习、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研究它们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单元通过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各个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去探寻和揭示大自然的无尽奥秘的兴趣教材首先涉及到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和外部圈层 (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然后层层深入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三节内容分别探究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和水循环这三个重点本单元内容难度较大,大气环流是本单元最难理解的部分,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应用多种教辅手段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好空间逻辑,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课时安排】(共计10课时)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课时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4课时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2课时问题研究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2课时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从容说课】首先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引导学生分析28页图2-1-2,掌握岩石圈的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然后运用岩石标本、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绘制示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和特征、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内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讲授本节内容应始终贯穿物质运动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例如,在讲述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时,应引导学生从百万年的时间尺度和物质运动变化来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在讲述外力作用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外力作用在破坏地表形态的同时,也就是在对地表形态进行再塑造 本节教学时应选取学生熟知的图片或例子,动画演示、图片和教具展示贯穿于教学过程,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让学生通过初步了解内容——深入分析原因——学会判断案例,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 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4.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说明岩石圈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口头表达能力。
2.利用示意图分析归纳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3.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4.通过对案例学习和探究,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岩石标本,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2.形成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点】1.岩石圈的范围2.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4.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难点】1.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化学成分2.板块构造学说3.向斜成山、背斜成谷【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岩石标本、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入)师:我们经常会用“稳如泰山”来形容事物的稳固,用“海枯石烂”来形容时间的久远在古代人们的传统封建的观念中,世界只能永远是原来的样子,特别那沉甸甸的大山,更应该是永远稳定的象征所以用“稳如泰山”来象征封建统治的坚固,用“海誓山盟”来表示恒久不变的决心然而公元前780年,陕西岐山发生了山崩公元前10年,岷山发生了山崩,自然的山崩让我们在短期内看到了大山也会动摇崩解 我们也肯定听说过“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愚公为了移走王屋、太行二山,发动了全家老小以及子孙后代,去移平这两座山;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
其实自然界每时每刻都有许许多多“愚公”、“精卫”在搬山、填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自然界的“愚公”、“精卫” (板书)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二)推进(新知识传授)师: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5亿年的漫长历程,在这45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海洋和陆地时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海洋可以变为陆地,比如我们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贝壳类化石,说明在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同样,我们说陆地它也可以变为海洋,比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就是和大陆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由于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和变化之中,使得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就形成了今天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呢?(板书)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师: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归功于我们的地质作用那么什么是地质作用,它有哪些表现形式?请大家阅读31页第一段课文生:(阅读教材)(板书)1、地质作用(斜体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应该知道什么是地质作用了,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
生:地质作用就是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师:大家看这里有一个表格,请四位同学一起上讲台来填写,每人自选一列,其他同学在笔记上填表生:(四人上台填表,其他同学在笔记上填表)师:四位同学填的都不错,现在我们知道了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知识拓展】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某一作用占优势,有的表现以内力作用占优势,如不断上升的珠穆朗玛峰,有的表现以外力作用占优势,如长江三角洲的冲击平原,但总的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地质作用有些迅速激烈,比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它可以在瞬间发生,使地面发生剧变而有些则十分缓慢,但是年长日久,却能使地表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界的“愚公”、“精卫”下面大家看一段模拟动画播放喜马拉雅山形成的模拟动画)【过渡】师:大家看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地壳的运动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那么地壳怎么会运动,是什么力量在促使它运动的?现在主要有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目前比较盛行的是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板块构造学说。
高潮(重难点突破)(板书)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投影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板书)(1)、板块构造学说师(指导学生看图):大家看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为六大板块(一一指出,带领学生在图上查找):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大家确认一下各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图投影展示六大板块空白示意图)师:这是一张空白的板块构造图,请一位同学上来一一确认各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生:(上台指图)师:刚才那位同学指图很好,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在一般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地带不太平,火山、地震活动经常发生教师精讲】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种符号表示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箭头分别指向两边,说明板块在扩张,这种边界正在形成,称为生长边界,也就是张裂区,这种边界出现在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是不同的请大家继续看这幅图,当生长边界出现在海上,形成的是海洋或海岭,在陆上,常形成裂谷或断层,如东非大裂谷→|←箭头是相对的,为板块消亡边界说明两边的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大洋板块因为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比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
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师:根据刚才大家所掌握的知识,我们来填板块移动与地貌表投影:板块移动与地貌表)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填写下表)(板书)(2)、板块移动与地貌(斜体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板块移动对地貌影响举例边界类型陆陆相碰形成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消亡边界陆海相碰陆地板块交界处形成海岸山脉,陆上形成岛弧,海洋板块形成深海沟南美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屿消亡边界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生长边界【过渡】师:内力作用会引起地壳运动,我们到野外去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地壳运动的“足迹”, 这些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或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称为地质构造板书)3、内力作用的“足迹”(课件展示: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的影像资料加语音介绍) 师:看过刚才的录像,我们一起来填表巩固一下地质构造的知识课件展示如下表格)(斜体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褶皱断层成因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时,受强大压力和张力的作用,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形成断层(裂谷和陡崖)类型背斜向斜特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地貌一般成山岭(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等)常被侵蚀成谷一般成谷地,两翼常被侵蚀成山断裂上升常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断裂下沉常形成凹陷、凹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高潮(重难点突破)师: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生: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师: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大家看动画——(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模拟动画)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它的特殊性师:大家阅读33页第三段,看我们了解地质构造规律,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生: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指导意义,背斜有良好储油构造;向斜盆地中,容易储存地下水过渡】师: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它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作用、化学作用等请大家阅读教材外力作用的表现,完成表格的填写板书)4、外力作用的表现(课件展示如下表格)(斜体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外力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地貌举例地貌举例流水作用沟谷、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