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行为研究.docx
16页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行为研究 摘 要: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问题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并成为巴塞尔协议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采用37家商业银行2004—2012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顺周期行为,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样存在顺周期行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总体上并没有改变其顺周期行为的性质;我国商业银行更加重视在经济下行期对资产充足率的调整,即其顺周期行为在经济上行期和下行期存在非对称效应我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和设计,并努力解决我国金融体系的顺周期问题关键词:资本充足率;顺周期行为;商业银行;巴塞尔协议;国际金融危机;金融监管指标;宏观审慎政策;逆周期;资本缓冲:F123.16;F832.33 文献标志码:A :1674-8131(2015)02-0082-08一、引言自1988年BCBS发布《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巴塞尔协议Ⅰ)以来,“资本充足率”这一核心监管指标的提出与推行,无论是对各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还是对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活动,或是在协调银行业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上,都发挥了巨大且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经济中金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以及金融业针对巴塞尔协议不断产生的监管套利行为,即使巴塞尔协议经过2004年的修改(《关于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协议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还是彻底暴露出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资本监管规则的弊端:它不仅没能解决银行业经营行为本身具有的内在顺周期行为,还由于巴塞尔协议Ⅱ允许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计量的违约概率(PD)、违约风险暴露(EAD)、违约损失率(LGD)和期限(M)等风险参数计算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使得规则自身也具有顺周期性,即“资本充足率”在经济上行期自动增加,在经济下行期自动减少,也就是造成了银行信贷和经济周期更大的波动及其危害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普遍意识到金融系统的顺周期行为,特别是金融监管指标设计的缺陷,是影响金融稳定、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银行业经营和金融监管规则暴露出的上述问题,国际经济金融界充分认识到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和微观金融监管已不足以维护金融稳定2008年后国际社会对现行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标的宏观审慎政策被正式引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就银行业监管的新协议达成一致,于2010 年12月正式发布了《巴塞尔协议Ⅲ:更加稳健的银行和银行体系的全球监管框架》和《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以下简称为巴塞尔协议Ⅲ),并决定于2013年至2019年之间陆续开始执行新的协议要求。
2013 年1月1日,我国商业银行业也开始执行基于巴塞尔协议Ⅲ标准的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张敏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行为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的冲击和损失较小,而作为我国金融系统“主力军”的商业银行对“资本充足率”的周期性调整行为,是否会表现出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规律?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其行为是否有改变?在经济上行期和经济下行期其行为是否存在非对称效应?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的实证分析,将有助于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管理部门和银行业正确把握巴塞尔协议Ⅲ的新要求,进而优化资本充足率的调节机制,合理设置逆周期资本缓冲等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效率,维护金融稳定二、有关文献综述对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Fisher(1933)的研究,他通过观察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运行情况,提出了著名的“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理论:企业过度负债会产生经济的恶性循环机制,其中很重要的机制就是因为企业资产和抵押品价格与经济周期具有正相关性,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与宏观经济周期保持同步,加剧了宏观经济自身的周期性波动。
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金融加速器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Bernanke et al(1983,1989,1994,1995,1999)、Kiyotakia et al(1997)等学者构建了信贷市场中的金融加速器理论,并利用DSGE等理论模型将其引入宏观经济的一般分析框架中与此同时,与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大量出现,Auyso et al(2004)通过对西班牙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银行资本充足率与经济周期存在正向关系,资本缓冲与资本充足率之间存在反向关系;Craig et al(2006)采用东亚11个国家的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存在较强的顺周期行为,而房地产价格变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外,Taylor和Goodhart(2005)、Chami et al(2010)、Repullo et al(2012)等也结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对商业银行周期性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国内学者也较早关注到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问题,并对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刘斌(2005)利用我国16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分析发现,资本约束对不同银行的影响是不同的,其对资本不足的银行影响程度较大。
周小川(2009)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和金融监管改革的背景,深入分析了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因素以及应对措施李文泓等(2010)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广义矩分析方法,对我国16家商业银行1998—2008年的实际资本充足率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商业银行具有顺周期行为王向等(2013)使用 2006—2010 年 10 家银行的面板数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与信贷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资本充足率监管会对信贷产生紧缩效应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无论是基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对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然而,目前大多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行为的研究基本都是使用上市银行的数据,忽视了在我国金融体系中还存在大量的非上市银行、外资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没有考察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的影响(比如是否改变了其行为),而且也没有分析顺周期行为在经济上行期和下行期是否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本文扩大了研究的样本范围,使用国内资产排名靠前的37家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包括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全国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使得研究结论更具有代表性;同时,本文在动态面板模型中设计了金融危机虚拟变量、经济上行期虚拟变量和经济下行期虚拟变量,以考察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是否存在非对称效应。
三、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的机理分析宏观经济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随着现代经济中金融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的波动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扩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并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加强,形成了金融体系时间维度的系统性风险,即顺周期行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周期性调整行为,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主动调节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以达到提高利润或者降低风险的目的这种调整行为可以是顺周期的,也可以是逆周期的,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自身决策现实中,商业银行往往容易产生顺周期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顺周期经营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商业银行与普通企业一样,往往希望在经济向好的时候扩大贷款规模以增加利润,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缩减贷款以控制风险从客观因素上看,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的两个核心因素——抵押品价格和违约率也具有天然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期企业的抵押品价格上升,违约率下降,提高了借款人的举债能力,推动信贷能力的进一步扩张;而在经济下行(衰退)期,企业的抵押品价格下降,违约率上升,导致信贷大幅缩水二是金融领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起信用中介的作用,由于无法获得企业经济的全部信息,商业银行在经济向好的时候往往预期企业违约率较低,信贷评审标准可能有所降低,因此企业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而经济不景气时,商业银行往往紧缩银根,提高信贷标准。
三是金融监管规则的内在顺周期性加剧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行为资本监管的目的,本来应该是通过监管指标降低商业银行的顺周期行为,也就是在经济过热时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以降低银行资产扩张的速度,而在经济出现下滑时降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缓冲贷款的减少速度然而以巴塞尔协议Ⅱ为代表的金融监管指标,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采用内部评级法,具有很强的风险敏感性,使得在经济过热时,计算出来的借款人违约风险下降,抵押品价格上升,银行加权风险资产变少,同时计提的拨备和减值准备减少,银行资本充足率因此变高,从而支持了银行更大规模的信贷扩张;反之则相反四是信用评级的垄断和顺周期性由于金融市场充斥着大量信息,评估起来十分困难,因此金融机构、投资者,甚至是金融监管部门,在进行决策时高度依赖外部评价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基本上垄断了投资领域重要的评级服务,众多使用者同时使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其叠加效应使得金融市场不可避免地产生羊群效应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评级机构的评级本身也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即经济向好时给予较高的评级,经济衰退时又大幅降低评级五是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当前国际会计准则普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因此计算资产价值时是以当前市场价值为准。
这种公允价值计量方式除了在经济繁荣期会虚增资产价值外,更大的缺陷是在发生金融危机时,随着资产价格的下降,很容易形成“资产价格下降——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大幅下跌”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六是商业银行存在“大而不倒问题”问题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往往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引发股东和高级经理人的逆向选择行为,即在经济景气时热衷于从事高风险的经营业务,一旦成功获得巨大的私人利益,如果失败也有政府兜底虽然欧美国家普遍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是对金融危机中经营出现问题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救或者不救”,还是让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陷入两难的境地四、我国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实证分析1.模型估计方法 经济变量的调整行为,往往不仅受到当前因素的影响,而且与过去的行为密切相关为了细致考察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动态关系,本文在模型中引入资本充足率的一阶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构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动态面板模型,并利用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系统GMM将差分GMM和水平GMM结合在一起,其优点是可以提高估计的效率,而且可以估计不随时间变化变量的系数,模型形式为:yi,t=α+ ρyi,t -1+βx′i,t+ui+εi,t其中yit是被解释变量,x′i,t是解释变量,ui是个体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2.样本数据及变量选择为使研究样本更具代表性,本文选取了国内资产规模排名靠前的37家商业银行,涵盖了资产规模排名靠前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由于我国2004年才开始正式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故样本的时间区间为2004—2012年商业银行年度面板数据主要来自Bankscope数据库,并利用各家商业银行公布的年报数据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GDP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模型所使用变量的经济含义及描述性统计见表1从经济周期性波动来看,2004—2012年正好涵盖了我国一个较完整的经济周期,既有经济上行期也有下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