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作文古代中秋习俗.docx
4页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作文:古代中秋习俗金盈之(约一一二六前后在世)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也于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非常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爱,并非纯粹为了欣赏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别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于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积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丽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概: 定知玉兔非常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详细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概:「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后在世)的《西湖巡游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于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聚」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着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具体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需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需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于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燃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聚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于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明朝 至于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着、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 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
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 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 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唱歌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清朝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巧,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着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
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着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巧,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