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高三语文古代诗词鉴赏复习方案.doc
8页高三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方案 一、专题复习目标 1、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2、探究命题特点与规律3、分步骤积累各点的相关知识,了解解题的技法 二、探究2012年诗歌题的特点和规律2012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朝代 作者 诗题 湖北卷 词 宋代 范成大 《鹊桥仙七夕》 分析感情的侧重点、赏析诗中的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命题中成熟的题型,考纲中分列了两个考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0年高考考查的着眼点都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有着相对的稳定性综观2010年高考18套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命题体现了以下特点:(1)选材侧重于选择唐宋诗词写景抒情”类诗词依然是选材重点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尤其是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但不熟悉的作者的代表作品不可忽视2)在设题方面:注重“点”的考查高考中古诗鉴赏一般注重“以点带面”的考查,如多套试卷考查“诗眼”。
注重以“情”、“景”考查为先,强化了对修辞的考查注重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的考查这也是考生做题的难点,主要表现为对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的判断不准确,其次难以展开分析和阐释借助古人的评点设置赏析题,同时注重对比鉴赏全国新课标卷 乐府诗 南朝 江总 《雨雪曲》 分析环境描写、炼字、理解诗中人物的感情 全国大纲卷II 诗 宋代 欧阳修 《梦中作》 分析作者心情、写作特色 北京卷 古体诗 唐代 李白 《古风》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天津卷 绝句 唐代 司空曙 雍陶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 对比两首诗感情、写作手法 四川卷 词 宋代 向子湮 《减字花木兰》 赏析诗眼、理解感情 湖南卷 绝句 唐代 李白王昌玲 《闻王昌玲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龙标野宴》 对比赏析“诗眼”的意义和作用分析诗眼 江西卷 绝句 宋代 陈与义 《送人归京师》 分析意象、理解诗歌 安徽卷 律诗 唐代 杜甫 《岁暮》 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技巧 上海卷 越调 元代 王恽 《平湖乐》 理解诗歌、分析写作技巧 浙江卷 律诗 宋代 王安石 《定林》 分析抒情手法 福建卷 诗 宋代 郭祥正 《访隐者》 分析诗眼、人物形象 重庆卷 词 清代 郭麟 《菩萨蛮.北固题壁》 分析诗眼、全面理解诗歌 辽宁卷 诗 宋代 陈与义 《雨》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感情、分析写作技巧 三、考向预测及复习建议(一)考向预测 1、取材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2、答题仍会是以主观表述题为主的模式,分值上,11分是主导 3、设题题量维系在2—3题,单首为主,比较阅读为辅,综合性设题,突出整体理解,设问具体,切入口小 4、品味语言将是首选,包括关键词的品评、诗眼的设置、重点句(包括标题)的赏析、描绘画面的品评等 5、情感的考查将是重头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分析某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某首诗的内容,指出诗中的感情;结合诗词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情感类别主要集中在思念劝勉、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昔盛今衰、寄情山水、思乡厌战、报国无门、思远怀人、羁旅行役等方面 6、表达技巧的考查将常考常新主要围绕衬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对比比喻、夸张拟人等展开,将从以下角度切入: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分析全诗的表现手法、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7、分析诗歌的表达层次渐成新宠二)复习建议 1、广泛阅读,加强积累,依托教材,强化训练 2、夯实基础,掌握各种鉴赏术语 3、细析题目,研究鉴赏点 4、构建模式,优化书面表达四、【课时安排】总说一课时,形象两课时+训练1课时,语言两课时+训练1课时,表达技巧三课时+训练2课时,思想感情及内容2课时+训练1课时,合计15课时 第二、三课时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了解形象的含义 诗歌中的形象指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不仅包括诗中抒情主人公,即诗人的自我形象,还包括诗人在诗中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又包括景象和物象 这里要注意的是那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意念的事物,蕴涵着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称为“意象”而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有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二、鉴赏指导 1、要学会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 2、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形象和意象 3、掌握出题的角度 如:人物形象的特点,形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 景物的特点和塑造的方法或角度(近远、动静、色彩、各感官、大小等),景物的层次和作用; 意象的含义和深层含义,意象组合而表现出来的意境三、友情提醒 1、鉴赏人物形象要分析刻画形象的手法,注意分析形象的相关描写,分析形象所处的环境;鉴赏景物要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注意景物的特点和作用;注意意象的特定含义、隐性含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注意不同意象表现出不同的意境 2、了解一些题目的常规问法及答题模式 人物形象类—— 问法: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思路和模式:(1)明确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景物形象类—— 问法:这首诗开头几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景物间有什么样的层次)?或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塑造景象形象的? 答题思路和模式:(1)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间体现什么样的层次(2)景物的特点(角度)如何(运用的手法如何),有什么深层用意(3)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意境类—— 问法: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和模式:(1)描绘诗中展现的客观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该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四、典型题例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05湖北)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 (2)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答:【答案】(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断、千结百转的愁绪五、布置作业 完成下列高考题:05辽宁、05浙江、05全国3、06浙江、06广东、07湖北 第四课时 讲评练习 一、讲评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辽宁)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 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 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1) “月黄昏”为两诗营造气氛、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黄昏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犹有”二字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两者各有其妙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浙江)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06浙江)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 [答案](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6湖北) 丹阳送韦参军 。












